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
概况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位于广州市广园中路34号,建于1961年。纪念馆建筑面积约446平方米,馆内主体陈列是当年三元里农民高举三星旗在北帝神像前誓师抗英场景的复原,辅以“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陈列”,其中有当年使用过的各种武器、缴获的战利品和反映当年战况的大型沙盘。1997年,该记念馆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三元里人民抗英
1841年1月7日,英军攻占虎门要塞沙角和大角两座炮台,接着又猛攻虎门要塞,提督关天培在血战中壮烈殉国。英军的铁蹄又闯进狮子洋,深入珠江内河。5月下旬,英军先后包围了广州城南、西、北面的主要炮台,并在越秀山的蟠龙冈上的四方炮台设立了侵略军的总部。侵略军进入城内烧杀抢掠,为非作歹,广州民众对此深恶痛绝。
令人发指的是,广州知府余保纯向英国侵略者递送了求和书,献上600万银元的“赎城费”,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广州和约》。《广州和约》的签订,以及侵略者烧杀抢掠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广州人民的极大愤怒。
1841年5月29曰,英军一支小队杀掠到三元里的萧岗乡,调戏菜农韦绍光的妻子。韦绍光等人闻讯赶来,在村内的东华里伏击侵略军,当场打死几名英国士兵,并将其尸体投入粪坑内。其余英军见状,心生恐惧,赶紧撤离。
事后,三元里的村民们估计英军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来报复,便于次日清晨在三元古庙前召开集会,决定联络各乡,进行武装抗击。各乡代表在韦绍光率领下,在三元古庙前誓师。他们取出庙里的三星旗当作指挥旗,约定“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之后,他们分别联络三元里及周围103个乡的农民,约15000人,组成平英团,在三元里村东北的牛栏岗上会合。大家商定,利用该处的复杂地形,诱歼敌人,一旦发现英军,就“一乡锣响,众乡响应”。
不出所料,英军逃回四方炮台后,纠集兵力开始向三元里地区进犯。三元里群众毫不畏惧,高举三星旗,手提大刀、长矛、藤牌、三尖枪、挠钩、长棍、抬枪以及锄头迎敌。拥有先进武器的英军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大刀、长棍根本不能威胁到自己。三元里群众按原定计划向三元里北边撤退,逐渐诱敌深入。英军穷追不舍,一直追至牛栏岗,进入了三元里群众设下的包围圈。埋伏在牛栏岗的上万名群众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英军冲过来,杀声震天动地,一场围歼战就此展开。
中午时分,乌云密布,很快便大雨倾盆。英军的火药枪被雨淋湿后无法开火,英军司令见此情形,慌忙下令撤退。泥泞的道路使逃窜的敌人滑倒,村民们趁机用铁钩把敌人劈死,或用锄头将双脚被困在泥里的敌人锄死。三元里群众虽然使用的武器简陋,但是他们奋勇杀敌的气势压倒了一切,最终大获全胜。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反帝斗争事迹,1958年11月,三元古庙被辟为“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三元里群众使用过的大刀、长矛,以及缴获的英军军服,4门古炮也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这些珍贵的文物,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