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纪念馆
概况
在四川南部,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宜宾市,这里是抗日民族女英雄、英勇的反法西斯战士赵一曼的故乡。宜宾市城西有座翠屏山,海拔500多米,因山势巍峨,树木苍翠,屏峙江岸而得名。山前有宽阔的石台阶,蜿蜒曲折,直达山巅。山上池沼亭榭,错落有致,风景秀丽,绿树成荫,赵一曼纪念馆就建在这个地方。纪念馆创办于1959年5月,原名“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烈士事迹陈列室”。纪念馆占地3120平方米,建筑面积547平方米。正门悬挂着朱德题写的“赵一曼纪念馆”匾额,馆前是一尊汉白玉的赵一曼戎装全塑像,高高矗立,英姿飒爽。1997年7月,赵一曼纪念馆被中宣部评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馆内共设有三个展厅和一个宜宾地方党史陈列室。陈列展出朱德、董必武、宋庆龄、陈毅等人的题词,赵一曼从事革命活动的文献资料,以及赵一曼在东北进行抗日武装斗争的事迹。还收藏了有关赵一曼烈士的实物171件,照片706幅,各类文献资料、题词等200余件。介绍了赵一曼从一个大家闺秀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过程,及赵一曼在东北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参加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杀敌的光辉业绩及被俘后英勇就义的悲壮情景。
含泪的母亲
在赵一曼纪念馆里珍藏着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上一位端庄清秀的女子坐在椅子上,怀里抱着一个大约只有一周岁的可爱的孩子。坐着的女子就是赵一曼,孩子名叫宁儿,是赵一曼唯一的儿子。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1905年10月出生于四川宜宾徐家乡白杨嘴一个地主家庭。“五四”时期,赵一曼接受了进步思想,反抗封建礼教,谋求妇女解放,冲破封建地主家庭束缚,走上争取人民解放的道路。
1926年,赵一曼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残害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赵一曼被
党组织安排前往莫斯科,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与同学陈达邦结婚。
一年后,赵一曼奉调回国,参加地下工作。此时,她已经怀有身孕。1929年2月,赵一曼在湖北宜昌担任地下工作时,生下了一个男孩,她给儿子取名“宁儿”,希望孩子能平安长大。
同年冬天,组织上派赵一曼迅速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情况,以营救因叛徒出卖而被捕的同志。紧急之下,赵一曼抱起宁儿就出发了。因为匆忙,忘了带钱。身无分文的她经过苦苦央求才搭上了一条小货船,到了上海。上岸筹借船费时,因怕暴露接头地点,给组织带来危害,赵一曼在寒风中抱着饿得“哇哇”直哭的宁儿等待着。可一个熟人也没有,赵一曼心如刀绞,万般无奈的她把宁儿轻轻地放在路边,用颤抖的手捡起一根草标插在了孩子的身上,一边忍不住泪流满面。来催船费的小伙计见赵一曼卖儿凑钱,心中实在不忍,转身悄悄走开了。
这次几乎要失去爱子的遭遇,对一个母亲来说打击之大可想而知。为方便工作,赵一曼决定暂时舍弃骨肉之情,把孩子送到丈夫的亲戚家抚养。分别前,她抱着不满周岁的孩子走进了照相馆。留下了他们母子唯一的合影。照片冲洗出来以后,赵一曼把一张留给了孩子,同时给远在莫斯科的丈夫陈达邦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他的思念之情,告诉他将宁儿放在亲戚家中寄养的事,并在信封内装上她和宁儿的另一张合影,一起寄往莫斯科中山大学。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主动要求到东北沦陷区战斗,她领导当地军民顽强抵御日寇,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为一名智勇双全的抗日英勇。群众都称赞她是“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威严如铁……文武双全的女指挥。”日伪军也称她是“手持双枪,红装白马的密林之王。”
同时,作为一名母亲,赵一曼每当想起儿子可爱的笑脸时,把儿子抱在怀里的那种温暖感就会萦绕心头。但日寇的铁蹄还在践踏着中华的国土,为了民族的救亡图存,赵一曼只能与
战友投入到出生入死的战斗之中。
1935年11月15日,赵一曼率战士们在与敌人激战中,大腿骨不幸被打断,昏倒后被俘。敌人使用皮鞭、火烧等酷刑,逼赵一曼说出组织的秘密,但她始终不吐一字。半年以后,敌人的幻想破灭了,决定对赵一曼下毒手。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火车,她知道日军要将她杀害了。在这最后时刻,她想起了远在四川久未见面的儿子。在车上,赵一曼向押解人员要来纸和笔,在短暂的时间内给幼小的儿子写下了两封催人泪下的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另外一封这样写道:
亲爱的我的可怜孩子啊!……母亲死不足惜,……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替代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人,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我的孩子自己好好学习,就是母亲最后的一线希望。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在临死前的你的母亲
这字字千钧的绝笔浸透着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甘愿献出一切的共产主义精神。在留下这两封遗书之后,年仅31岁的赵一曼英勇就义。
1950年,随着电影《赵一曼》的上映,这位民族英烈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由于“赵一曼”这个名字是根据当时战斗的需要所改的,她的家人和朋友都不得而知。所以,赵一曼的丈夫和儿子没有想到,银屏上英雄的原型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人。直到1952年,赵一曼的真实身份得以确认。在赵一曼留下给儿子的遗书16年后,当年的“宁儿”才知道,感动了无数人的共和国女烈士赵一曼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母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