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鸭绿江断桥
概况
鸭绿江断桥位于中国最大边境城市——辽宁省丹东市。原桥总长944.2米,宽11米,共12孔。鉴于鸭绿江水运发达,修建者采用了“开闭梁”式设计,从中方数第四个孔为开闭梁,以四号圆形桥墩为轴,可旋转90度,随时开合,这样既能保证铁路畅通,又便于船只穿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大桥遭美军飞机轰炸,成为废桥。但中方一侧所剩四孔残桥保留至今,习惯上称为“断桥”。
这座桥问世100多年来,亲历了中华民族从忍受屈辱到奋起抗争,从饱受挫折到不断胜利,从当家作主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的艰辛历程。站在断桥之上,不仅可以回顾历史,增强爱国热情,更可以饱览丹东市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近年来,丹东市委、市政府不断对断桥投资,用于增添景点和维修,使断桥成为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地。作为鸭绿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大桥景区的主要景点,断桥先后被评为省及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列入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回顾与展望
鸭绿江断桥是集耻辱、斗争、成就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鸭绿江断桥是一座耻辱桥。1905年5月,日本侵略者为了满足战争和掠夺物资的需要,在没有取得清政府同意的情况下,就开始从朝鲜新义州一侧施工,边施工边单方面与清政府交涉。1910年4月,在工程进展过半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强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同意在中国一侧建桥。1911年10月,大桥建成通车。
整个大桥修建工程役使中朝两国劳工达50多万余人次,大桥的建成极大地便利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掠夺和侵略,而作为修建一方的清政府还没怎么享受到“投资”的“收益”,便于1912年被推翻了。所以这座大桥十足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产物,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屈从于外来压力投降妥协的生动证明,也是中华民族耻辱历史的见证。
鸭绿江断桥也记录了中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历史。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悍然出兵朝鲜,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应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政府邀请,为保卫家园,中国政府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给了不可一世的美国侵略军狠狠一击。
这座桥和鸭绿江上其他大桥一起承担了志愿军军需物资供应和其他支援前线的繁重任务,为志愿军打击美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遭受打击的美军为了扭转战场的不利局面,妄想通过轰炸切断志愿军的后方供给,多次派飞机轰炸鸭绿江大桥。11月8日,大桥被拦腰炸断,变成废桥。但中国一侧的四孔仍完整地挺立在鸭绿江中。
鸭绿江断桥还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鸭绿江沿江开发区是20世纪90年代初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是丹东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这里集商贸、旅游、购物、餐厅、娱乐于一体,是丹东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断桥位于丹东沿江开发区的边缘地带,与开发区浑然一体,成为鸭绿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独特一景。
为了更好地发挥断桥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当地有关部门在大桥中央开辟建设了“桥史馆”,分别以建桥史、炸桥史、开发史三部分为主要内容,运用实物、照片、图表、文字等形成基本陈列,全面再现了这座大桥的历史。
站在断桥上,人们不仅可以回顾历史,增强爱国热情,也可以饱览开发区的生机盎然景象。今昔对比,人们更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丹东带来的巨大变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