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故居和纪念馆
概况
罗荣桓故居和纪念馆位于湖南省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主要纪念设施有:罗帅故居、南湾古戏台、罗帅母校、罗帅铜像纪念广场、罗帅生平业绩陈列馆和罗帅办公室、卧室复原陈列室等。2005年11月,该地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罗荣桓故居,又称异公享祠,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单层二进五开间设外廊,建于1914年。1915年上半年,13岁的罗荣桓与家人从新大屋迁居到此,至1927年4月离开这里走上革命道路,他在这里断断续续度过了12个春秋。当年,罗荣桓把家乡当作从事革命活动的实验基地,在这里留下了一串串光辉的足迹。
南湾古戏台,位于罗荣桓故居北面50米。这座建于清代中叶,是一栋古香古色的建筑。这里是1926年下半年罗荣桓在家乡开展农民运动时举行群众大会、进行演讲的地方。
罗帅铜像纪念广场位于南湾村南面的罗家山上,建于2002年,占地面积80余亩,共分三级广场。其中第三级广场,即最高一级广场,为整个广场的主体和中心,占地约2000平方米,在该广场中心位置上坐东南朝西北、矗立着一尊高8.1米的罗荣桓元帅铜像。座基上刻着“罗荣桓元帅铜像”七个大字,为江泽民亲笔题写。
罗帅生平业绩陈列馆位于罗帅铜像纪念广场西南侧,建于2002年,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陈列馆采用中国传统庭院式布局,设有序厅、尾厅、罗帅办公室、卧室复原陈列室和六间展室,陈列面积约6100平方米。
罗帅生平业绩陈列展分五大部分,共展出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188幅,珍贵革命、历史文献资料及实物110件(含罗帅子女赠送实物),雕塑1件。
罗荣桓
罗荣桓,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今衡东县),青少年时期就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积极投身革命。1924年考入山东青岛大学工科预科,1925年作为学生会负责人之一,组织同学参加“五卅”反帝爱国运动。1927年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下,毅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1927年9月,罗荣桓担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特务连党代表,成为红
军历史上最早的7个红军连队党代表之一,后又任营和支队党代表,参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底,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召开,罗荣桓参加了毛泽东主持的为筹备会议进行的调查研究和会议决议草案的起草工作,为会议的召开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中,罗荣桓参与红四军的作战指挥,领导政治工作,组织部队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筹粮款,扩大红军队伍。1934年9月罗荣恒任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他率先头部队东渡黄河,参加东征战役。罗荣桓作为红军的创建人之一,以其坚定的政治品质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在红军官兵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抗日战争爆发后,罗荣桓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在华北战局十分危急的时刻,他率部东渡黄河,开赴山西前线,参与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和领导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1941年8月,罗荣桓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1943年3月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同年8月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在敌后抗战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他贯彻党中央和毛泽东制定的战略方针,领导山东军民团结一心,艰苦抗战,不断粉碎日寇大规模的进攻,使革命力量日益壮大,为全民族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胜利后,罗荣桓率山东部队6万余人进军东北,组织领导了大兵团作战中的政治工作和组建东北二线兵团的工作。1948年8月,罗荣桓任东北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兼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参与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在战役发起前的关键时刻,他坚决贯彻党中央、毛泽东先打锦州的作战方针,保证了将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境内予以全歼战略意图的实现。平津战役中,他作为中共平津前线总前委委员和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政治委员,参与了战役指挥及和平解放北平的谈判工作,取得了辉煌的胜利。1949年6月,中央决定成立华中局和华中军区,罗荣桓任华中局第二书记兼华中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任总政治部主任,并兼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领导全军的政治工作。他根据和平时期军队建设和形势任务的要求,始终把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作为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为加
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罗荣桓是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卓越领导人,从担任红军连队党代表到全军总政治部主任,经历了军队政治工作的初创、逐步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他在政治工作上的重要建树,是军队建设的宝贵财富。他为党和人民呕心沥血,战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拥戴和崇敬。
1963年2月16日,罗荣桓因病在北京逝世。毛泽东亲自参加了罗荣桓追悼会,并写下了唯一悼念战友的诗《七律·悼罗荣桓》。
在长征路上
长征路上,罗荣桓一直贯彻毛泽东的方针路线,带领战士们朝着光明的方向前进。他是“领路人”,却没有领导架子,总是真心去体恤每一个战士,在粮食紧缺时把碗里的野菜让给小士兵;在连续几夜未睡的情况下,将士兵为他搭建的草窝让给了伤病员……
长征途中异常艰苦,尤其是进草地以后,一些病号还得靠同志们背和抬,罗荣桓就亲自背过一个病号。那位病号姓杨,是一个通信员,14岁,江西兴国人。他在地主家放牛时碰到扩红的人员,一个把牛绳一扔便跟着扩红的人员到了部队。一次他的脚被竹尖扎了一个洞,进草地后,被污水一浸,脚脖子很快肿得像冬瓜一样。几天后便一步也走不动了。战士们轮流背着他,罗荣桓也参加了这一行列。
在草地背人行走,十分艰苦。一脚踩下去,往上直翻黑水,泥水常常没过腿肚。每向前走一步,都要费九牛二虎之力。走了一段后,小杨怕拖累大家,躺在地上不肯再让大家背了。他苦苦哀求说:“同志们,我实在不行了。你们快走吧,不要管我了。等革命胜利后,请给我家带个口信,就说我从地主家逃出来后当了红军,跟着毛主席北上抗日时,死在草地上了……”
听了小杨的话,大家的眼睛都湿润了。罗荣桓看到小杨硬是不走,便对战士们使了一个眼色,说:“这样吧,大家都快走。我腰腿疼得厉害,我留下给小杨做伴。”
“那怎么行,”这一下可把小杨急坏了。他用手撑地吃力地坐起身来,断断续续地说,“你是领导,要带领……大家走,怎么能……跟我留在这里呢?”
“领导也要有群众啊!要是大家都不走了,领导不成光杆了吗?”罗荣桓弯下腰,慢声慢气地对他说。
小杨拗不过罗荣桓,只好由战友背着继续前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