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纪念馆
纪念馆简介
方志敏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弋阳县城北面峨眉嘴山顶,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馆内陈设布局合理,内容丰富,介绍了方志敏参加江西地方党团组织创建、领导江西农民运动闹革命、创建闽浙赣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狱中斗争的事迹。2001年6月,方志敏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纪念馆院内立有高7米的方志敏全身雕像,基座刻有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方志敏烈士”五个大字。雕像座背面刻有叶剑英的亲笔题诗:“血战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
方志敏纪念馆内设有四个陈列室和一个展厅,正厅设有灵堂,灵堂正中为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书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字样,灵堂还存放着弋阳9288名的烈士英名录。
左右展览室建有反映红军战士、赤卫队员英勇善战、前仆后继的石膏塑像四座。第一陈列室介绍了青少年时代的方志敏作为江西地方党团组织的创建者、江西农民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两条半枪闹革命的感人事迹。第二陈列室介绍了方志敏所创建的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建设及战斗经历。第三陈列室正中有一座高3米的“方志敏挥毫”石膏塑像,主要陈列介绍了方志敏在狱中的斗争和以顽强的毅力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千古名篇,以及他的战友黄道、唐在刚、余汉朝、邹琦等著名英烈的生平事迹。第四陈列室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病故的红军老干部邵式平、汪金祥、吴克华、谢锐等的生平事迹。
方志敏的最后岁月
1934年11月24日,方志敏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开赴皖南。在长途跋涉之中,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遭受重创。1935年1月29日清晨,在赣东北怀玉山的冰天雪地里,由于叛徒的出卖,两个国民党兵发现了方志敏。两人立即把方志敏扣押了起来,并急不可耐地把他全身上下搜了个遍,以为可以捞到点油水。可是搜来搜去,他们得到的只是一支钢笔和一只怀表。
“这么大的官儿,居然身无分文?把钱拿出来,要不就炸死你!”其中一个敌人拿起手榴弹,冲着方志敏吼叫着。方志敏冷笑道:“我没有钱,要炸就炸吧,想发财,你们找错人了!”敌人还是不相信,又到方志敏藏身的地方搜寻,结果仍旧一无所获。
后来方志敏被关押在狱中时,把两个敌人纠缠他的那出闹剧,写成了一篇《清贫》,成为共产党人的传世之作。
方志敏入狱后,反动派为了劝降他可谓是绞尽脑汁。在生活上,他们特意给方志敏加餐,不限制他喝水,还给方志敏送零花钱。同时,国民党的大大小小头目纷纷出动,都来劝降方志敏。江西省党部的书记长,弋阳县的伪县长,甚至只教过方志敏几天书的“先生”都提着水果、点心来“探望”方志敏,结果方志敏义正词严地将他们一个个骂走。这些人来的时候满脸堆笑,走的时候垂头丧气,一脸无奈。
对于他们的劝降,方志敏的回答是这样的:“投降?你们国民党是什么东西?一伙强盗!一伙卖国贼汉奸!一伙屠杀工农的刽子手!我是共产党员,与你们势不两立!我要消灭你们,岂能投降!你们法西斯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却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信仰是铁一般的坚硬!”
后来,敌人又想出新招,他们把方志敏放到了“优待室”,企图感化方志敏。但他们错了,方志敏早看穿了,他在《狱中纪实》中说:“我们不能希望敌人良心发现,不能希望敌人的仁慈、怜悯和改良,我们是有自己的力量的,我们要用拼命战斗的精神,拿起枪炮去消灭卖国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以便连同消灭他的黑暗监狱!”
面对国民党当局,甚至是蒋介石的种种威逼利诱,方志敏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气节。国民党的报纸无可奈何地向社会披露:“方志敏丝毫不为所挫,一如平常。”1935年8月6日,方志敏被国民党秘密杀害,年仅36岁。
方志敏在狱中短短6个月的时间里,巧妙地避开看守的巡视,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清贫》等十多篇的手稿,留下了一份份极其珍贵的革命遗产。
稿子虽然完成了,可如何送出去又成了问题。方志敏想到了鲁迅,同时他还想到了一向支持革命事业的宋庆龄,从事进步文化事业的李公朴等人。这些人士同情革命,完全可以信赖。可托谁把这些信件和文稿送出去呢?通过几个月的接触,方志敏认为看守所的文书高家骏比较可信。高家骏得知这件事以后,立即说自己有个女朋友,叫程全昭,在杭州教书,可以让她到上海去转送这些文稿。
1935年暑假期间,程全昭收到高家骏要她火速前往南昌见面的信。程全昭到达南昌后,高家骏把一个纸包和三封信交给了她,并千叮咛万嘱咐,让程全昭一定将方志敏的秘密信件送到上海。第二天清晨,程全昭装扮成时髦小姐,拎着装有信件的小皮箱,登上开往上海的火车。
程全昭到上海找到宋庆龄家,说有一封重要的信,请马上转交宋庆龄。然后,她又到内山书店去找鲁迅,程全昭把用米汤写成的信和纸包,全部交给了一位穿长衫的中年男人,并告诉他让字迹显现出来的方法。之后,程全昭又找到李公朴,将方志敏的信交给了他。
方志敏的另一部分文稿是由他的狱友胡逸民送出来的。胡逸民早期曾追随过孙中山先生,后来曾担任江西省高等人民法院院长、中央监狱长等要职,因“袒共嫌疑”被关押。
当时,胡逸民与方志敏同在“优待室”,他被方志敏的气节所感动,出狱后到上海找到了“爱国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家,把方志敏的信件交给了章乃器的妻子胡子婴。过了几天,法租界
捕房把章乃器传去。胡子婴预感要出事,为了保住方志敏的手稿,她立即将手稿转交给了宋庆龄。
凝聚着方志敏一腔赤诚的部分书稿和信件被辗转送到了党中央。这些铿锵文字将同方志敏一样,永垂千古。
于都革命烈士纪念馆及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
纪念馆及纪念碑园简介
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江西省于都县贡江镇长征大道中段,始建于1987年7月,1990年12月正式对外展出。
纪念馆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馆中设有1个序厅、1个悼念厅和6个陈列室。馆中陈列以烈士牺牲先后为序,采用文字、图表、实物、油画、照片、塑像等多种方法,展示了红20军代军长肖大鹏、红军第15纵队参谋长朱学玖等147名于都籍烈士的事迹及遗物。
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城东门外东门渡口。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中央直属机关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就是从县城东门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的。
为了缅怀先辈伟业,于都县人民政府于1996年在此兴建了占地2300平方米的纪念碑园。主体建筑纪念碑高为10.18米,寓意中央机关、红军总部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于10月18日傍晚在此渡河长征之意,碑身为双帆造型,寓意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底座宽大厚实,象征中央红军出征脚步坚实有力、一往无前。
碑座左边为陆定一手书《长征歌》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它是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长征出发的真实写照。右边为叶剑英1962年建军节为缅怀当年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写的诗“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2005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和于都革命烈士纪念馆同时被列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长征从这里开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于都集结出发,迈开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于都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地和出发地,是土地革命战略转移的起点,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起源地。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由中革军委、红军总部等机关组成的第1野战纵队和由中共中央、中央政府等机关组成的第2野战纵队,以及中央红军第1、3、5、8、9军团,于10月上、中旬分别从瑞金、兴国、宁都、石城等地陆续进抵于都地域集结休整,进行兵员、武器弹药、粮款的补充,准备战略转移。
10月17日傍晚至20日傍晚,中央第1、第2野战纵队和中央红军1、3、5、8、9军团共8.6万余人,先后从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梓山镇的山峰坝,罗坳镇的孟口、鲤鱼、石尾,靖石乡的渔翁埠等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10月18日傍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同志,以及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中央政府机关,从县城东门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
于都人民为中央红军长征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从于都开始长征的8万多红军将士,每5人中就有1人是于都籍,于都还承担了长征初期大部分设备、物资的运输任务,妥善安置了1万多红军伤病员和红军家属,捐献的粮款物资占全苏区的一半以上。为革命而牺牲的于都烈士更是不计其数,其中经过国家认定并查实姓名的革命烈士就有16336人。
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
纪念堂简介
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心八一大道中段东侧,占地1.7万余平方米,陈展大楼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2005年,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主要收藏研究革命烈士相关的资料、照片、遗物等,陈列、宣传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通过举办基本陈列和辅助陈列,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007年重新装修后的革命烈士纪念堂,大量运用高科技声、光、电技术,场景再现了先烈的生活、战斗情况,堂内陈列着近25万名烈士的英勇事迹,是反映江西革命斗争史的重要窗口。
烈士纪念堂内设有前厅、序厅和6个展厅,展线约700米。整个陈列按照革命历史时期顺序,分为6个部分,10个专题,收藏了2412名著名知名烈士档案资料,4100余件照片资料,1400多件革命文物,重点展示了方志敏、黄公略、毛泽覃、刘和珍、卢德铭等1500多名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迹。
黄公略
黄公略,中国工农红军的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曾参加领导平江起义。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三次反“围剿”的战斗中,黄公略率领红3军与国民党军展开一次次激烈战斗,屡建奇功。
在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黄公略带领红3军第7、第8、第9师隐蔽在龙冈、黄竹岭一代,伺机突袭敌人。12月30日清晨,国民第18师中将师长张辉瓒率领第50、53旅及师部8000人从黄公略所设的埋伏圈内通过。当国民党军进入埋伏圈后,黄公略一声令下,隐蔽在草丛中、乱石后的战士们突然发起进攻。敌人猝不及防,根本无法展开有效反击,逃的逃,躲的躲。龙岗一役,黄公略率部队歼敌9000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张辉瓒也被活捉。
一次次战功让黄公略在红军中威名远扬,同时他也
成为了国民党的眼中钉。国民党在全国发布通缉令,捉拿黄公略,悬赏金高达十万大洋,还将他的母亲及妻子扣押在长沙,以此作为要挟。黄公略对于国民党的威胁毫无所动。国民党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找来黄公略的异母长兄带着重金潜入革命根据地,打算利诱黄公略,但也告失败。
不久,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开始了。总前委经商定,决定由红3军担任主攻任务。5月15日,红3军抢在敌人之前占领了制高点,为歼敌取得了有利条件。等到上午10时,敌将公秉藩才率领第38师直属部队赶到。黄公略指挥红3军,利用制高点优势,从山头上向敌人部队横压下来,进行猛烈攻击。敌人在红3军的攻击下,无法展开有效反击,众多士兵仓皇逃窜,而带头的公秉藩见势头不对,扮成伙夫仓皇逃走。
这之后,红3军乘胜追击,在红4军的配合下又消灭了王金钰的第47师。毛泽东曾赋词一首,赞美这次战斗:“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黄公略与红3军,因此获得了“飞将军”的美誉。
1931年7月,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战斗打响。黄公略在胜利结束了方石岭战斗后,率红3军来到东固六渡坳。刚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六渡坳的红3军,还未来得及进行休整,就见三架敌机呼啸袭来。当时在行军队尾的第7师刚刚赶到,黄公略不顾个人安危,一面指挥7师隐蔽,一面跃上山坡,指挥机枪对空中扫射。敌机在空中不断盘旋,机枪很难命中,突然,敌机一个俯冲,对山坡上疯狂扫射。前一刻还在指挥战斗的黄公略,突然停止了动作,倒在了血泊之中。牺牲时,黄公略年仅33岁。
第二日召开的黄公略追悼会上的一副挽联,对黄公略的一生进行了精准的概括:“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毛泽覃
毛泽覃是毛泽东的三弟,由于从小受到大哥的影响,成为了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毛泽覃在毛泽东身边学习生活了5年,毛泽东对他关爱有加又极为严厉,这为他之后在革命斗争中,不怕苦不怕累,英勇顽强的表现奠定了基础。
1927年6月,湖南马日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新的湖南省委。不久,毛泽覃离开武汉,前往南昌,来到叶挺的11军政治部工作,参加南昌起义,后随部队转战于湘赣边界。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之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的队伍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掀开了红军历史上光辉的一页,而毛泽覃正是促成这一次会师的重要联络员。
原来,朱德得知毛泽东到达井冈山后,决定派毛泽覃上井冈山与毛泽东取得联系。毛泽覃接到任务后,立刻乔装改扮秘密向井冈山进发。
毛泽覃身穿国民党军官服,化名覃泽,以国名党军官的身份成功潜入到井冈山附近的茶陵城。当时毛泽东已经成功将井冈山附近的茶陵城攻占,毛泽覃到达时,茶陵的哨兵已经是红军的人,毛泽覃向哨兵证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成功联络到了毛泽东。
毛泽覃不仅是井冈山会师的重要联络人,还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斗争中的优秀参与者。1928年新年刚过,毛泽东、张子清趁国民党正规军都撤回老窝过春节的时候,率领军队一举攻下了井冈山南大门——遂川县城。
红军虽然占领了遂川县城,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遂川城里的群众从前总听国民党的特务散播“红军会用烙铁在每个老百姓身上,烙上‘共产党’三个字”的谣言,所以当百姓听闻红军来了,立刻跑的跑,躲的躲,整个城中只剩下一些不能出门的老人。
为了消除老百姓对工农红军队伍的误解,红军按照毛泽东提出的“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的三大任务方针,在城中进行宣传活动。
依靠打土豪,分浮财的方法,宣传活动收到了一定效果,城中百姓对红军的误解也渐渐消除。但是当地群众基础毕竟薄弱,想要开展革命活动仍旧艰难。为了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工作,毛泽东便想把毛泽覃调回井冈山,负责发动群众,在农村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进行土地革命的试点工作。
毛泽覃最初听说让他回井冈山开展农村党建工作时,非常不满意。比起政治工作,他更想上战场,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最后还是毛泽东的一句“不懂得农民,就不懂得中国革命”,才让毛泽覃意识到政治工作与军事工作一样重要。于是,毛泽覃回到了井冈山,开展农村党建工作。
毛泽覃回到井冈山后迅速展开了工作,他带着两名武装干部,来到乔林乡,深入到贫苦农民群众之中,与群众一对一的交谈、讲课、宣传革命道理。毛泽覃为人亲切,讲话风趣,又懂得百姓疾苦,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开始长征,毛泽覃负责留下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4月25日,毛泽覃率领部分游击队员来到瑞金县红林山上的黄田坑村,游击队员刚刚结束一场恶战,都疲惫不堪,毛泽覃下令夜宿在村中。谁知,第二天天还没亮,国民党大部队就包围了村子,毛泽覃迅速组织游击队向后山撤离,而他自己跑到一个高地上拿着机枪向敌人扫射,以吸引敌人注意,掩护游击队员撤离。
国民党果真被毛泽覃吸引过去,敌人的子弹如雨点般砸向毛泽覃所在的高地,很快毛泽覃的双腿被子弹击中,鲜红的血液喷涌而出。毛泽覃不顾疼痛,继续端着机枪向敌人阵群中扫射。在他的努力下,游击队员成功撤离了,而他自己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罪恶的子弹击中胸膛,倒在阵地上,再也没有起来,时年29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