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
纪念馆简介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东郊的肥东县。纪念馆现有藏品125件,多为渡江战役有关的文物、文献、资料等。其中较为珍贵的有总前委领导人邓小平、陈毅等使用过的公文包,文件箱、办公桌、椅、床等40余件。还有嵌在陈毅卧室墙壁上陈毅亲笔写的七绝诗“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2005年,该馆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共分九个部分,分别为总前委旧址、中共中央华东局旧址、总前委参谋处旧址、机要处旧址、秘书处旧址、后勤处旧址、警卫营旧址、医院旧址和《渡江颂》书画展厅。纪念馆现有实物、图片700余件,以及将帅题词、书画作品108幅,党政领导题词36幅。
总前委旧址原是清末五品官员王景贤的宅第,为两进四合院。一进正屋东房为陈毅卧室,西边第一间是时任华东局常委、宣传部长、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的卧室,继续往里走,最里面一间是刘伯承的卧室,两侧厢房是警卫人员的居室。
二进正厅是总前委会议室。正面屏风上悬挂毛泽东、朱德的画像。北侧正中的展橱里展出的是渡江战役前夕,邓小平在总前委、华东局联席扩大会议上,部署渡江作战任务和接管江南新区等文字材料。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的卧室在二进的东间,室内按原状陈列着架子床和一套西式办公桌,还有邓小平当年用过的一盏煤油灯。这盏灯是邓小平离开瑶岗时送给房东的。
紧挨着总前委旧址西边的是机要处旧址。它是三进四厢,两座四合院,原是清末官员王景贤二弟的宅第,总前委进驻瑶岗后,机要处工作人员曾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再往西南行50米,便可见到防空洞遗址,防空洞面积约60平方米,深6米,中间留有直圆形土柱。
华东局旧址位于总前委旧址的东北部,为两进两厢四合院。门上方的“中共中央华东局瑶岗村旧址”匾额为原华东局第三书记魏文伯题写。一进是时任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华东局常委、组织部长张鼎丞和财委主任曾山的办公和住宿处。二进是会议室和工作人员办公和住宿处。
从华东局旧址往西行约200米,便可见到又一座绿树掩映中的四合院,这便是总前委参谋处旧址。参谋处现在为渡江战役及解放战争期间部分珍贵革命文物展厅,这里收藏并陈列着渡江战役及解放战争期间的各种枪支、枪套、斧头、报刊、肩章、被褥和各种生活用品。在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内,设有名为“渡江颂”的书画展厅。“渡江颂”匾额为原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亲自题写。
百万雄师过大江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过后,国民党的精锐军事力量已被消灭殆尽。残存的国民党军可用于作战的兵力只剩下140万人,而此时的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达400万人,全国解放已指日可待。
蒋介石为了赢取时间,重整兵力,一方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总统”,并出面与中共和谈。另一方面则积极组织长江防御,企图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早已看穿蒋介石的缓兵之计,于是也一边与国民党谈判,争取和平解放全中国,一方面开始筹备渡江战役。
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统帅的第二野战军从中原出发;陈毅、粟裕、谭震林统帅的第三野战军从沂蒙出发;林彪、罗荣桓统帅的第四野战军从平津出发。三路劲旅,百万大军,浩浩荡荡,千里跃进,犹如铁流滚滚,直扑长江北岸。
3月31日,总前委在瑶岗指挥部会议室召开二、三野战军高干会议,邓小平亲自主持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组成东、中、西3个突击集团,采取多路突击的战法实施渡江作战。以第三野战军8个军35万人,组成东突击集团,在粟裕、张震指挥下,在扬中至靖江段渡江;以第三野战军7个军30万人组成中突击集团,在谭震林指挥下,于安徽裕溪口至枞阳镇段渡江;以第二野战军9个军35万人组成西突击集团,在刘伯承指挥下,于枞阳镇至望江段渡江。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和谈代表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但南京国民党政府却拒绝签字。
4月20日,中央军
委下达命令:“二野、三野各兵团于20日开始攻击,22日实行总攻”。20日下午5时,解放军江北炮兵阵地万炮齐发,6时整,由第三野战军7、9兵团组成的中突击集团率先发起渡江作战,由此拉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21日,中突击集团已占领铜陵、繁昌、顺安等地,东西两突击集团,也在解放区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开始横渡长江。百万大军一举击破了国民党军水上障碍,粉碎了南岸守军抵抗、突破江防。东集团在突破江防时,争取到国军江阴要塞守军和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倒戈,于是江阴炮台立即掉转炮口向国民党军开炮,江面由此被解放军所控制。
22日,渡江部队占领并扩大了滩头阵地。至此,国民党军苦心经营达三个月之久的长江防线完全崩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毛泽东在北平双清别墅闻讯后,提笔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5月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杭州,至5月27日,又接连解放上海等地,共歼俘敌40余万。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自4月20日至6月2日崇明岛解放宣告胜利结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大陆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合肥蜀山烈士陵园
陵园简介
蜀山烈士陵园位于合肥西郊风景区大蜀山东麓,占地约18万平方米,是安徽省规模最大的烈士陵园。2009年,合肥蜀山烈士陵园被中宣部公布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蜀山烈士陵园的前身为安徽省烈士公园,始建于1955年。1976年3月,为了突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作用,从原安徽省烈士公园中分离出一部分,成立合肥蜀山烈士陵园。蜀山烈士陵园现由“安徽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大蜀山革命公墓”、“悼念广场”、“烈士纪念碑”等部分组成。
安徽革命烈士纪念馆建筑面积2642平方米,陈列着全省具有代表性的190位烈士的光辉业绩,其中有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初期重要领导人)之子陈延年、人民军队的杰出将领、军事家许继慎、罗炳辉和彭雪峰、安徽省第一任省委书记王步文等革命先烈。陈列馆存有450幅图画及烈士手抄、名人字画、领导题词等,还有全省各地的烈士英名录。
英烈谱
在合肥蜀山烈士陵园里,记录了许多革命烈士的光辉业绩,其中既有人们所熟知的许继慎、彭雪枫等革命将领,也有许多并不广为人知的革命英烈。
陈延年,安徽安庆人,陈独秀长子,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1922年,陈延年与周恩来等人在法国巴黎一同创建了中国少年共产党,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曾担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参与组织过省港大罢工。“四一二”事变后,陈延年前往上海重新组织当地共产党活动,1927年6月26日,不幸被国民党政府逮捕。
1927年7月4日晚,国民党反动军警将陈延年押赴刑场。面对敌人的屠刀,这位革命者昂首挺胸,视死如归。敌人喝令他跪下,陈延年却巍然屹立,毫不理会。几个敌人强行将他强摁倒在地,乱刀杀害。陈延年牺牲时,年仅29岁。
安徽寿县籍革命烈士曹渊,北伐战争时任叶挺独立团1营营长。作为整支部队的开路先锋,曹渊在贺胜桥、汀泗桥等著名战役中以少胜多,屡建奇功,后来在攻打武昌的战斗中牺牲,周恩来曾称赞他“为谋国家之独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牺牲”。
安徽籍战士王克勤在解放战争中英勇献身。他在牺牲前的两年的时间里,歼敌232名,俘敌14名,被誉为杀敌模范。
在安徽长期的革命斗争历史中,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是无法统计的。在蜀山陵园里的安徽革命烈士纪念馆中,那些已经牺牲的革命烈士和他们的光辉事迹,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被重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无数革命烈士的忠贞信仰和爱国热情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皖西烈士陵园
陵园简介
皖西烈士陵园位于安徽省六安市中心,建于1953年,是国家为纪念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发源地、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等重大历史事件和革命先烈而建造的。2009年,皖西烈士陵园被中宣部公布为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烈士陵
园占地55000平方米,四面环水。经过几次较大规模的改建,园区现在建有烈士纪念塔、纪念馆、塑像、雕塑、碑林、亭廊、悼念广场等10多项纪念设施。
陵园先后征集收藏烈士档案263卷,烈士遗物、遗照300余件,书籍文献550件,货币票证1083件,战斗武器1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3件。馆藏文物数量、质量位居全省第一。
标志建筑烈士纪念塔位于陵园中央,由3000平方米的悼念广场和3米高的护花墙带包围。塔高16米,正面是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其他三面是碑文,记录了皖西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实。
纪念塔西边50米处是许继慎铜像。铜像高3.05米,重3吨,为纯青铜铸造。基座高2米,宽1.5米,长3米,正面是徐向前题词“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许继慎”。基座背面镌刻有许继慎生平事迹。
建园以来朱德、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知名人士和国际友人,都先后前来参观、题词、留言。
许继慎
在皖西烈士陵园内,有一座高大雄伟的烈士塑像,塑像单手叉腰,目光坚定,它的原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的杰出将领——许继慎。
许继慎,1901年出生,安徽省六安县人。1924年5月,经党组织推荐,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在军校期间,他刻苦学习军事,阅读进步书刊,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从黄埔军校毕业后留校,在新编教导2团任排长。在黄埔军校学习和工作时期,他积极参加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同国民党右派进行坚决斗争。
1925年2月和10月,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两次东征中,许继慎等一批黄埔出身的基层指挥员,率部奋力作战,为击溃陈炯明等反动军阀的主力部队,扭转战局,立下了赫赫战功。由于在淡水战役中的突出表现,许继慎升任连党代表。在棉湖战役中,因作战勇敢,升任连长。同年10月,许继慎调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3师第7团少校干事、团代理党代表。
1926年3月,许继慎被调往政治训练班第2中队任队长。同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广东国民政府正式举行北伐。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遣队,5月初从广东肇庆出师北伐。为了加强这支部队的领导,中共中央派出许继慎等30多名党团员到独立团工作。许继慎任第2营营长,参加了北伐战争攻打平江、汀泗桥、贺胜桥等著名战役。8月底,许继慎在贺胜桥战役中身负重伤,坚持带伤指挥战斗,伤愈归队后,因作战英勇顽强,升任第25师第73团参谋长。
1927年春,许继慎调往叶挺任师长的第24师72团任团长。5月,率部参加击退叛军夏斗寅部的战斗,再次负伤。汪精卫武汉国民政府背叛革命后,曾以独立师师长的职位作诱饵,妄图策动许继慎叛党,被他断然拒绝。大革命失败后,他在安徽、上海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30年春,党中央派许继慎前往鄂豫皖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军长,领导整编鄂东北、豫东南、皖西3块根据地红军,实现了鄂豫皖红军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在许继慎等的指挥下,红1军从6月到8月,先后攻克皖西和京汉铁路南段许多城镇,毙伤俘敌军7000多人。红1军由组建时的2300多人很快发展到5000多人,有力地推动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9月,他率部先后攻克光山、罗山等城镇。11月,许继慎率部歼灭国民党军第26师第2混成旅大部。之后,他又率领部队东进皖西,攻克金家寨、麻埠、独山、叶家集等地,歼敌3000余人,打乱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第一次“围剿”的部署。
1931年1月,红1军和红15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许继慎先后任红4军第11师、12师师长,率部采取迂回包围,穿插分割等战术,取得孝感双桥镇大捷,获鄂豫皖红军首次全歼国民党军1个师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一次“围剿”。随后,他兼任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皖西分会主席。
在这期间,许继慎坚决反对张国焘提出的远离苏区、冒险进攻的错误军事行动方针,同年11月,不幸被张国焘杀害于河南省光山县白雀园,年仅30岁。
2009年,许继慎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