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盏大红宫灯的秘密
1980年,一封来自日本的信件到达苏凡的手中。信中这样写道:“我已是六十六岁的老头,可是我平常对妻子、女儿说,我的生涯中最幸福最有价值的时间是在中国。庄严的天安门,美丽的大宫灯,在我的脑子里不断往来往去……”这封信的寄件人是一位叫做森茂的日本人,而苏凡则是当年为开国大典设计天安门舞美的负责人。
到过天安门的人都知道,天安门城楼上挂着8盏巨型的大红宫灯。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8盏宫灯是由谁设计的。也许很多人会猜想,肯定是我们国家某位富有才华和经验的美术家。可是,这个猜想却是不正确的。这8盏宫灯真正的设计者是两位来自日本的美术学生。这个答案,估计会令很多人大吃一惊。人们实在难以相信,如此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红灯笼却是出自外国人之手。
那就让我们还原历史,解开其中的秘密吧!
天安门作为开国庆典的主会场,自然而然地要经过一番装饰。当时,庆典筹备委员会将布置天安门的任务交给华北军区宣传部。宣传部部长张致祥把这个重任交给了“抗敌剧社”舞美队(今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舞美队队长苏凡得知这一命令时,离庆典仅有20天的时间了。不过,他还是自信满满地接受这一棘手的任务。因为,他有两个“秘密武器”,并相信这两个“秘密武器”会不负众望地按时完成任务。
苏凡所说的“秘密武器”,即是毕业于日本美术专科学校的两个学生,一个叫肖野,一个叫森茂。1945年,肖野、森茂和一群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青年从北平逃了出来,来到张家口,参加了八路军,并被分配到“抗敌剧社”
做舞美工作。两人有着深厚的美术功底,在长期的舞台美术创作中逐渐成长为出色的美术专家,备受舞美队队长苏凡的青睐。
为了让昔日象征皇权且备受战火折磨的天安门重现光彩,并与开国庆典的热烈气氛相协调,肖野、森茂和舞美队的同志们连续好几天奋战在现场,亲自丈量尺寸,绘制设计图纸,力求找出一个完美的装饰方案。
在他们设计出的20幅草图中,周恩来一眼就相中了八盏大红宫灯的设计。这幅设计图中的宫灯,不仅具有民族代表性,而且能衬托出天安门城楼的喜庆和庄重。当即,周恩来就批准了这一方案。
宫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周朝已有专管宫灯之职,名为司坦。虽然肖野与森茂并不清楚宫灯源远流长的历史,但他们知道中国人民喜欢在逢年过节时张灯结彩。大概,这八盏宫灯的设计灵感就源于这个理由吧。
苏凡和张致祥两人开着车,满北京城的转悠,却没有买到一个灯笼。主要还是因为宫灯的尺寸过大。距离大典只有10天了,宫灯一定要在大典前挂上,这可怎么办呢?苏凡急得团团转。肖野知道后,建议去找一位扎灯艺人来制作这八盏宫灯。这句话提醒了苏凡,他赶紧跑到故宫,查阅清宫档案,找到了一位目前仍在世的扎灯老艺人。
年过七旬的老艺人被苏凡请到天安门。老艺人看了看设计图,又转了转现场,说:“说实话,我这辈子也没扎过这么大的灯笼。不过,我可以试一试。当然,我也有一个条件。”
苏凡一听,赶紧说:“行,您尽管说,我们一定满足。”
“我需要我的两个徒弟来帮忙,你们去把他俩找来。另外,我们需要在天安
门城楼上做,否则到时候做好后也抬不上去。”老人说道。
苏凡满口答应,一边派人去接老艺人的两个徒弟,一边派人去购买制作灯笼的绿竹、红布、黑钉和黄穗。材料备好后,大家便投入到紧张而忙碌的制作中。
老艺人和两个徒弟制作灯笼的圆托和红布的剪裁,肖野与森茂两人负责美化宫灯的装饰和制作金色的流苏。经过三天三夜的忙碌,8盏大红宫灯终于全部制作完成了。这8盏宫灯都是用生长了三年左右且高达3米的毛竹、鲜艳且不退色的红士林布以及上好的松木制作而成。每个宫灯上下都贴有金黄色的云朵,底部配有金色的流苏,整体显得庄重、大方、美观。
宫灯制作完成后,接下来就是挂宫灯了。大家搬来梯子,小心翼翼地把宫灯挂在横梁的钉子上。可是,挂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主要还是因为宫灯又大又沉,小小的钉子无法承受如此大的重力。大伙累得筋疲力尽,只好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再想办法。
肖野站在城楼上,东瞅瞅西望望,突然灵光一现,招呼大家说:“我们可以把灯笼挂在横梁上,用两个铁环把两边固定住就行了。”大家一听,觉着这个办法可行。于是,他们又试验了一回,终于成功了。经过大家的一番努力,8盏宫灯整齐地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随风轻摆。大家望着眼前的成果,心里甭提多开心呢!
10月1日那天,天安门城楼上的8盏大红宫灯应时应景,把庆典的气氛烘托得恰如其分。此后,这8盏宫灯就一直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直到1995年,经过上级批准,8盏宫灯完成历史使命,光荣“退役”了。目前,有6盏宫灯被保存在天安门管理委员会和中国博物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