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套开国阅兵方案
1949年10月1日下午四点举行的阅兵式,场面宏大,震撼人心。不管是检阅者、受阅者还是观看者,都在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对于这场精心准备的军事大演练,最初确立的时候却有两套方案。一套是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一套是在西苑机场举行。
对于这两个地点,华北军区一直在进行论证,力求找出最优方案。很显然,这两套方案中的选定地点各有优劣点。
天安门的优点是:地处市中心,交通便利,利于人群的集中和分散。古老的天安门城楼依托广阔的天安门广场,自然而然成为一个适合观看阅兵的主席台。过去,天安门是皇家专权的象征,普通老百姓只能远远地观望,不能近距离的接触。现在,新中国成立了,人们当家作主了,不仅能够踏上曾经的皇家禁地,更能亲眼目睹领袖的风采。这何尝不是一种拉近领袖和人民之间距离的方式,又何尝不是对新中国与旧中国不同之处的彰显?
可是,天安门也有它自身的缺点。天安门城楼前的长安大街是北京城的交通枢纽线,如果在这里举行阅兵式,至少要中断四个小时的交通,很有可能造成整个市内的交通拥堵情况。此外,当时的长安街不像现在这般宽阔,不能按照正
规阅兵行进分列式,只能横排通过步兵的八路纵队,骑兵的三路纵队和装甲兵的两路纵队。可是,这次大阅兵不管是从数量还是从规模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西苑机场所面临的情况恰恰相反。
西苑机场地处市郊,视野开阔。宽敞的跑道利于各受阅部队的队形排列,且不会造成交通阻断或拥堵。更何况,在党中央进驻北京之初,就已在西苑机场举行过一次阅兵仪式,各方面的经验可以直接拿来借鉴或应用,可以节省不少准备工作。可是,西苑机场的缺憾也是无法弥补的。
首先,西苑机场没有主席台。若是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小型的阅兵式倒是没有问题,可是开国大典阅兵式这样盛大军事活动,就必须有宽敞且坚固的主席台及观礼台。就目前所剩的时间和工程量来看,已经来不及搭建主席台和观礼台了。而天安门有现成的城楼,站在城楼上视野开阔、安全性也强。其次,西苑机场离市区较远,将几十万的群众组织到一起,实在不是一件易事。天安门就不同了,附近有前门火车站,即便是远道而来的群众,也能很快地从车站走到天安门来。再次,西苑机场只有一条跑道可以利用,部队和群众进出很不方便,不利于及时疏散人群。在这一点上,天安门再次显示了它的优势。
经过
几个月的实地勘察和论证,华北军区逐渐倾向于天安门广场。他们在上呈的报告中,对两种方案的优劣势做了对比,并提出了在天安门举行国庆大阅兵的建议。这份报告传到党中央后,并没有及时地得到批复,而是被党中央领导认真讨论了十来天。直到9月2日,周恩来才签署了意见,并呈给毛泽东、刘少奇及朱德。
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
日期在闭幕后政府成立之日。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员请朱德同志担任。
周 九·二
刘少奇看过报告后,在自己的名字下面画了一个圈圈,表示同意。毛泽东和朱德两人虽没有画圈,也同意了周恩来的意见。
最终方案决定后,庆典筹备委员会便开始张罗开来。首先是加快受阅部队的训练,设计检阅时的队形和方阵排列;接着,就是发动全民整修天安门城楼及广场。
临近开国大典的前两天,各受阅部队从训练场地汇集到天安门广场,趁着夜晚进行了一次合练,于凌晨时又悄悄退去。这次合练为10月1日下午的正式阅兵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当大阅兵毫无纰漏地全部结束时,所有参与阅兵式的工作人员心里悬着的石块总算落了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