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提升基层干部法治能力的内涵与重要性_一、基层干部在法治建设中的角色定位(1 / 1)

第一章

提升基层干部法治能力的内涵与重要性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方式。“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宪法确定的治国方略。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表明了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基层干部是国家治理主体的主力军,处于执法活动的“前沿阵地”,是主要的政务活动主体,在法治国家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树立法治观,用好法律规范,做到依法办事,用法治保障社会和谐与稳定。

一、基层干部在法治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基层干部一般是指县以下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社区、农村基层组织等机构中,直接与人民群众接触联系,从事基层基础工作的党政干部。基层干部在法治国家建设中角色地位特殊,带头学法守法、严格依法办事是决定基层干部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关键。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不懂这个规

矩,就不是合格的干部。在改革攻坚期、发展机遇期、社会风险期叠加的今天,如何提升基层干部的法治能力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一方面,基层干部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具有“一般性”,是主体力量之一。基层干部工作生活在社会最基层,从事着与基层社会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与推进,必然导致社会的变迁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尤其是社会基层,涉及群体多、数量庞大、利益诉求多元。基层社会利益主体之间,包括基层干部之间、基层干部和群众之间、普通群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如果任由这些冲突酝酿、积累、爆发,将会影响社会安全和全局稳定。如何用法治手段化解基层矛盾、疏解社会冲突,推动基层社会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基层干部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基层干部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具有“特殊性”,是重要的推动者。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治“官”,因为这些“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肩负着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职责,基层干部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能否顺利实施。法治中国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基层干部积极参与到这项工程建设之中。其一,国家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基层干部历来占据重要地位。基层干部在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担负着承上启下的工作,起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法治实践的直接体现者。他们与群众的联系最紧密、关系最直接、影响最深远。基层干部都有一定的职权,而这些职权又往往在不同

程度上与法治的一些环节相联系,因此他们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法治的进程。如果他们的法律素质较高,遇事都依法办事,那么依法治国的进程就会加快,否则就会放慢。其二,基层干部有领导、监督、检查其下属干部工作的职能,如果他们的法律素质较高,就会促使下属干部依法行事,这样依法治国的效果就会比较理想,否则其效果就适得其反。其三,基层干部有表率作用,如果他们的法律素质较高,以身作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到真用法、会用法,切实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促进执法的规范性,不仅有利于引领全社会形成在法治框架内行事的共识与合力,更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守法意识、守法观念、守法水平的提高,那么就会有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并形成依法办事的氛围,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就会对依法治国起反作用。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干部正从一个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对基层干部自身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压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由基层干部来带头实践。因此,提升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能力,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及社会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完全缺乏对法律的经验,人们尚可以相信法律的价值及其作用,保留对法律的企盼;若是一种恶劣的“干部都不守法”的法律经验,将会从根本上摧毁人们对法律的信念,使人们丧失对法律的信心。法律不能维护人们的合法权利,那么,人们对法律的信念和期待就会消失。因此,要培养法律至上的观念,最关键是基层干部要严格依法办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