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巩固政党权威的一般途径_五、不断提高政党绩效(1 / 1)

五、不断提高政党绩效

一个政党如果想使更多的社会成员产生一种服从关系,它必须要代表更多的社会成员的利益,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才能实现对社会的控制,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美国著名学者E.A.罗斯在《社会控制》中明确指出这个规律,“由统一行动的人构成的团体越大,他们的行为就越是受利益而非恩情的指导。因而,当社会寻求控制它的一个阶级或阶层的行为时,或者当一个集团、宗派或社团试图改变另一个集团、宗派、社会团体的行为时,他们所使用的是利益的语言。被控制的集团越大,就越需要诉诸理性和注重个人利益的要求。”为什么在社会控制中要使用利益的语言,注重个人利益的要求呢,这还得从利益本身说起。

利益,在《辞海》和其他一些汉语词典中通常的解释是好处。把利益简单地归于“好处”显然过于肤浅,而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对利益解释则是“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从需要的角度解释利益则揭示出利益为社会关系的属性。对于利益问题,中华民族的先哲们早就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在周朝时期,统治者就已意识到了利益的重要性。吕尚(姜太公)认为“民大利,则君德彰矣”。意思是说,贤明的国君在治理国家时,不能以私利危害公益,如果百姓得到了巨大利益,国君的美德在社会就会广泛传播。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提出“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意思是说,看见利益就追求,遇到祸害就躲避,这是人之常情,孔子提出“见利思义”要求人们按道德标准去实现利益。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如果人人都能互相关心、爱护,就能够互相有利,战国时期的商鞅提出“名利论”,主张好名好利是人的本性,妥善处理利益关系是富国强兵,清明政治的必由之路。韩非子提出“自利论”的思想,他把一切人间关系都理解为“自为自利”的利益关系。宋明清的一些理学者提出“功利”论的思想,他们认为合理的利益欲望就是纯正的天理。

中国圣人先哲对利益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他们的利益观非常散且不成体系。其实在西方,从希腊时期就有一些哲学家关注到了利益问题。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尽可能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是实现人类幸福的基本途径,消除痛苦,创造快乐并享受快乐,这才是人生的幸福本身。他认为利益是人生快乐的源泉,人不仅需要物质利益,而且需要精神利益。伊壁鸠鲁说:“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在这里伊壁鸠鲁把快乐作为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实际上是指出了快乐的本质是利益。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爱尔维修对利益有着独特的理解,他说:“一般人通常把利益这个名词的意义仅仅局限于爱钱上;明白的读者将会觉察到就是采取这个名词的比较广泛的意义上的,我是把它一般地应用于在一切能够使我们增进快乐,减少痛苦的事物上的。”从爱尔维修的这段话可以看出,他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观察利益的,在他关于利益的全部论述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利益是道德生活的唯一动力。同时代的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第一次为利益下了一个具体定义,他说“所谓利益,就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情和理想使自身的幸福观与之联系起来的东西,换句话说,利益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认为对自己的幸福来说是必要的东西”。他还提出了“利益是人的行动唯一动力”的观点。英国著名思想家边沁认为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社会利益只是一种抽象,利益是世界上一个强有力的巫师,它在一切的眼前改变了一切事物的形式。以此为理论基础,边沁提出了一个著名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并把这一原则作为人的行为的唯一原则,评价的唯一标准,生活的唯一目标的原则。

总的来说,西方思想家从不同角度阐明的利益观点,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他们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使他们的理论带有唯心主义的成分,有的也具有机械唯物主义的特征。只有马克思恩格斯才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科学地阐明了利益观。他们认为:第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句话实际说明了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第二,“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这说明,利益是思想的基础,利益决定思想。第三,利益纠纷是阶级斗争产生的最后根源。他们认为,阶级斗争是基于物质利益的根本

冲突。第四,利益冲突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恩格斯针对英法两国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情况,指出:“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第五,利益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基础是生产关系。他们认为:“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而且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只有从生产关系出发,才能说明利益的价值和历史作用。第六,利益决定、支配政治权力、政治活动。他们认为:“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手段。”第七,分工是引起利益矛盾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族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第八,在阶级社会中,共同利益实际上是特殊的阶级利益。马克思说“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较之前述的各种利益思想,更加科学和辩证,它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利益范畴提供了夯实的理论基础,指明了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事实上,利益表达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在这种社会关系中,利益主体(个人或组织)通过对利益客体(对象或资源)进行了改造和创造,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由于需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利益的种类和形式也是复杂多样的。如以利益的重要性为标准,利益可以划分为一般利益和根本利益;以利益的主体结构为标准,利益可划分为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以利益的实现领域为标准,利益可划分为物质利益、精神利益等等。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是一个群体社会,社会成员只有按照共同的利益需要结成一定的社会群体,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只有在社会群体中才能得以实现,得到切实保障。人们因为共同的利益需要结成一定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必然要有自己的利益代表。这个利益代表必须凭借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利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手段,保护其所代表的群体利益的实现,同时协调同其他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这个利益代表来自于利益主体,所以它可以个人,也可以是团体、国家。在现代政党政治社会中,政党就成为当然的群体利益代表。政党成为群体的利益代表后,它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把群体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保护好。只有这样个体才会服从自己的利益代表,政党的权威才会油然而生。具体说来政党代表民众的利益就会产生权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利益所起的重要社会作用。

(一)利益是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人的行为是受自身的动机支配的,而思想动机又是需要决定的。人类为了使自己在自然界生存下去,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取一定的生活资料,以满足的自身的衣食住行,这样人类才能完成新陈代谢等生命过程。可以说,没有这些物质生活资料,人类就无法繁衍生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普列汉诺夫认为这些需要都是实际的需要“首先是生理的需要。但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的需要,必须生产某些物品,而这种生产的进步,又使另一些需要发生,这些需要和原有的那些需要同样的实际,不过它们的性质不再是生理的了,它们是经济的,因为这些需要是生产发展所引起的后果,是人们在生产进步中必须进入的相互联系所引起的后果”。

这些需要刺激着人类去进行各种生产劳动去满足需要。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要和其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交换关系,分配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因为交换的公平与否,分配的公正与否,都会影响到自己和他人的利益,所以说人类满足各种需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谋求自身利益的过程。需要对人类的刺激作用,实际上就转成利益的驱动作用。也可以说,人类追求自身的利益是必然的,这种必然性驱使着人类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从而成为人的活动的动机和目的。人类要发展就必须不断谋求自身的利益,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的需要。

对于人类来说,利益是推动历史的巨大力量。首先利益是联结人群的纽带和粘合剂,马克思主义认

为“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连结起来的东西是什么?是利益”。“真正社会联系并不是反思产生的,它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求和个人利益才发现的,也就是个人在积极实现其存在的直接产物。”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拥有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地域等背景的人们必然会有共同的利益,他们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一定会以各种形式结成不同的社会集团,并通过建立政治组织来表达自己的利益。由于各自所代表群体的利益不同,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谋求更大的利益,这些政治组织(党派、国家)之间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矛盾就形成了一切社会斗争的根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和变革的真正动力,正是由于这些利益差别、利益冲突构成的社会矛盾促使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因此可以不断向前进步。

(二)代表更多的社会成员利益是巩固政党权威的有效手段

政党只有代表更多社会成员利益,才能不断增加自己的阶级基础,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从而才能在广大民众面前树立自己的权威。一个阶级的政党,通常是由该阶级中政治上的积极分子组成,他们成为该阶级在政治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行动中他们自然会代表本阶级的各种利益,但是每一个政党在得到政权之前和夺取政权之后,都希望自己的成员越来越大,这样他们所依靠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大。要想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加入到自己的组织中来,或者说让更多的社会成员认同和支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服从自己的权威,它必须要能代表更多社会成员的利益,这样它的阶级基础就会增强,群众基础就会扩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每一个新阶级赖以实现自己统治的基础,总比它以前统治阶级所依赖的基础要宽广一些”, 比如说新兴的资产阶级政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它们不但代表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而且也代表了城市平民的利益、工人的利益、农民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权的实践更是证明这一点。无产阶级政党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所以中国共产党不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树立了自己的权威。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它才能从最初的几十名党员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大党。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用卓越的成就维护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她才能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里,牢牢地执政。她也只有采取各种措施,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维护好,发展好,才能更好地巩固自己的权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三)对于执政党来说,只有代表更多社会成员的利益,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才能有效实现对社会的控制

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一种分工都会形成一种新的利益群体。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更是导致更多利益群体的出现。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形成新的利益关系,这些利益与原有的社会利益关系会不断发生冲突。不断的冲突就会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使利益格局失衡。一般说来,如果利益关系稳定,利益格局平衡,社会就会稳定和发展;如果利益关系不稳定,利益格局失衡,社会就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发展就会受到阻碍。这就是说利益秩序的稳定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利益秩序的稳定发展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发展趋势。因此对于一个执掌国家权力的政党来说,对社会实施控制的方法就是紧紧抓住利益秩序这个主要矛盾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

一般而言,执政党要利用掌握国家权力,遵循维护合法利益、缩小利益差别、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共同富裕的原则,并且通过政治、经济、行政、道德等手段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在资本主义的国家里,执政的资产阶级政党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稳定的利益秩序的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在本国的统治。而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协调利益关系,维持稳定的利益秩序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为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事业才能最终实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