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史篇二:记载(1 / 1)

茶经 [唐]陆羽 6227 字 1个月前

三皇时代:《神农·食经》

在远古时期,五谷和杂草生长在一起,百姓分辨不清哪些植物可食,哪些植物不可食,因误食食物而中毒的事情经常发生,严重的时候甚至瞬间毒发而死。作为部落首领的神农氏,决心亲自尝百草,了解草木的可食性,为治下的百姓去病解饥。

神农氏尝出了麦子、稻谷、高粱等能够食用充饥的植物,开创了五谷耕种的技术,从此百姓有了填饱肚子的粮食。在尝百草的途中,不免有中毒的情况发生,一日,神农氏尝了一棵毒草后,身体乏力,头脑昏沉,他躺在了一棵树下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氏捡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口中竟然生出一股清香,绿色叶子的清新汁液使神农氏精神为之一振,身上的毒气也慢慢消除了。

神农氏把这绿色的叶子携带在身旁,每每觉得身体乏累无力之时,就拿出来咀嚼,重新恢复体力和神志。他把这绿色叶子命名为“荼”,记载到了《神农·食经》里。

《神农·食经》中说:“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长期饮茶,令人身体强健,神志喜悦清爽。”这是茶的身影首次在文献中出现。

西周与春秋:《尔雅》《广雅》《晏子春秋》

商末周初纣王因奢侈、昏庸无度,对内重刑苛税,对外发动侵略东夷的战争,引起百姓愤恨,周武王姬发遂起兵讨伐纣王,建立了周朝。

周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作为贤明的辅臣,周公不仅辅佐周武王伐纣,周武王逝世后,更是辅佐周成王在周朝施行礼乐之礼,并以一口小鼎调出五味,以食治国。回溯古代数千年,周公可谓治世的圣贤、中华的羹祖。

除了理国治世,操鼎调羹,传说周公还曾著有《尔雅》一书,用来解释校正历史上出现过的字词。在《尔雅》中周公也把茶这种植物记录在案,他老人家这么给茶最早下了定义:“槚,苦茶。”“槚,是一种苦茶。”由此可见,周公深爱茶味苦性俭的品性。

周公虽为成王叔父,生活上却极其朴素,克勤克俭,不追求名誉与功利。茶身上的守俭德性,也和周公自身所具备的德性相应,更符合周公推崇以德以简的治国理念。

在周公的喜爱下,茶也跳出了百草之列,成了治国之具。在周公所著的用来记载周朝政治制度官制的《周礼》中,我们也可以读到:“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掌荼,掌以时聚荼,以供丧事;征野疏材之物,以待邦事,凡畜聚之物。”

周朝已经制定了清晰明确的掌茶制度,设定了二十四人的人员编制,并将茶列为举办丧礼大事所必需的重要祭品之一。据此文献可知,从周朝起,茶跳出了普通药物行列,升级为神圣的祭品与贡品。

可以说,天下闻茶始于周公。

后世的文字训诂学家张揖对《尔雅》做了进一步补充与说明,并著成《广雅》一书。对于茶的药用性,张揖在《广雅》中做了更加详细的说明:“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mào﹞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从湖北的荆州至西南部的巴蜀,长江上游沿途的百姓们多采茶叶做成圆形的茶饼。将老叶的茶叶子制成茶饼后,先用米汤浸泡着。想煮茶喝茶的时候,把茶饼烤炙成红色,然后捣碎成末放置在瓷器制的盛物中,用热水浇盖,再加入葱、姜、橘皮煎煮。喝了这种茶汤可以醒酒,使人头脑清醒彻夜不眠。”

历史的洪荒之水从周朝流到春秋时,又出现了一位深爱茶的治国贤士——齐国的晏子。晏子生于公元前578年,名婴,又被称为晏婴。其父为齐国上大夫晏弱,公元前556年晏弱病逝后,晏婴继任齐国的上大夫,成为齐灵公、庄公、景公的三朝辅臣,辅佐齐国国政长达五十余年,也是那个时代著名的政治家与外交家。

晏婴信仰道教,主张清廉俭德治理国政,自己也亲身践行着朴素清廉的德行。辅佐朝政五十多年里,他从未接受过外人赠送的礼物,不但如此,在经济富裕时,更把自己的俸禄拿来救济身边的贫穷亲戚与生活凄惨的百姓。齐景公行事富贵骄奢,作为辅臣的晏婴多次进言批评,为了讨好总是批评自己的晏婴,齐景公多次要给晏子修缮住宅,也被晏婴谢绝了。为了纪念晏婴的德行与清明施政,后人根据民间传说和详细史料撰写了一部专门记载晏婴言行的书,也就是著名的《晏子春秋》。

虽身处显赫却亲践俭朴谦卑的晏婴本人,也把茶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关于晏子爱茶的史实,《晏子春秋》如是记载道:“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晏婴做齐景公的国相时,吃的是粗粮,﹝菜﹞有烧烤的禽鸟和蛋品,除此之外只饮茶罢了。”“茗”,也就是茶的意思。

自古以来,为治世贤士所崇尚的德性和茶天然的秉性是相通的,清淡、内敛、简朴,君子将茶作为日常饮品,也把茶之精神奉为行为的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取一小撮香茶,于无人庸扰的午后独自享用,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一丝美,一丝和谐,随着茶味注入身体。而这喝进来的茶之精神,也会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汉朝:《凡将篇》《方言》

西汉爱饮茶的名人当推司马相如和扬雄。巧的是,司马相如与扬雄都是汉朝的辞赋大家,拥有超乎常人的文学才能,司马相如著有《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等传世佳作,扬雄著《太玄》《法言》《方言》《训纂篇》等文辞名著。除了惊人的文学才能,司马相如和扬雄都出生于产茶胜地巴蜀,也是爱茶的文人。

司马相如又名司马长卿,因为仰慕战国时的名相蔺相如,遂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司马相如。少年的司马相如善击剑,博览群书,成年后入城为官,成为汉景帝的武骑常侍。因不是自己真正喜好之事,借病辞去职务离开京城。后来,司马相如结交了当时广纳贤士的梁孝王刘武,并为刘武做了一首《子虚赋》。

“足下不称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梦以为高,奢言**乐而显侈靡,窃为足下不取也。”借着楚国使者子虚的口吻,表达帝王治理国政应除嗜欲、戒奢侈,践行清廉美好的德行。《子虚赋》一出,一时间被朝野上下争相传抄。汉景帝去世后,继位的汉武帝刘彻读到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赏识,经同乡杨得意引荐,司马相如重新进京归朝。在汉武帝时代,司马相如写出了一篇又一篇令世人惊叹的赋文。汉武帝过世后,受宠一时的司马相如郁郁不得志,重新回到了蜀地。

除了弹琴赋文之外,博览群书的司马相如还著有教给孩童识字认世的普及读物《凡将篇》,在《凡将篇》中介绍各种植被药物之时,司马相如就列了茶:“乌喙、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檗﹝bò﹞、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蠊、雚﹝huán﹞菌、荈诧,白敛﹝liǎn﹞、白芷、菖蒲,芒硝、菀椒、茱萸。”

作为司马相如的同乡扬雄,相传出身于周王室之后,是周王族支系。因为种种变故后迁入蜀地,门第日渐没落、人丁凋敝,等到扬雄出生时,家境已经相当清寒,有时候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少年扬雄患有口吃的毛病,不过口吃反而使得扬雄有了更多静处沉思的时间。他异常好学,在少年时就已博览群书,持书阅读不知疲倦。大量的阅读使扬雄拥有过人的文采,具有大才的扬雄特别仰慕已在全国出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就连赋文也模仿司马相如的华丽文风。

扬雄四十岁时才进京,同样也是经同乡人引荐,在汉成帝时做了黄门侍郎。扬雄虽然出身清寒,却丝毫不慕权贵。同期为官的董卓和王莽都成了权倾朝野的大人物,只有扬雄拿着低微的俸禄专心研究学问。待王莽称帝后,扬雄被安排到了天禄阁开始校对史书,在无人问津的岁月独自一人作了传世的《太玄》《法言》《方言》等著作。

三国:《吴志·韦曜传》

三国争战后期,吴国有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韦曜。韦曜,字弘嗣,年少时嗜爱读书,阅览书籍无数且善于撰写文章。会稽王孙亮即位后,便任命韦曜担任吴国的太史官,让他参与撰写著名的吴国史书《吴书》。等到后来孙休即位后,又封韦曜出任博士祭酒,掌管国子学。待到吴国最后一代国君孙皓即位,韦曜仍为史官,长期兼任吴国的左国史。

韦曜在世七十年间,著书众多,有《汉书音义》《洞记》《国语注》《官职训》《三吴郡国志》等重要史籍文献,也成为从事史书编纂时间最长的史学家。

韦曜的命中克星孙皓是孙权的小孙子。孙皓小的时候,聪明伶俐,被孙权视为未来振兴吴国大业的不二人选。孙皓的父亲孙和曾被立为太子,在宫斗恶战中被杀,孙皓也沦落到了民间,多年之后因政治需要才被重新推荐入宫,成了吴国之主。

孙皓在即位之初还曾下令抚恤人民,开仓赈贫,一时被誉为明主。但不久后便将本性暴露无遗,昏庸暴虐,任意杀戮,终日沉溺于酒色,吴国国运也日渐衰微,最终归降于西晋,孙皓被晋朝赐号为“归命侯”。

昏庸暴虐的孙皓在位时喜欢设宴戏弄臣子,但唯独对太傅韦曜尊敬有加。在《三国志》之《吴志·韦曜传》中就曾记载:“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率以七升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荈以代酒。”“孙皓每逢设宴,规定入宴席的臣子一定要喝七升酒,有人即使不能全部喝下去,也要对着嘴把酒胡乱倒掉。但是作为老史臣的韦曜不胜酒量,最多只能喝两升。孙皓最初非常尊敬韦曜,设宴饮酒时常常暗中把韦曜杯中的酒换成茶。”以茶代酒的典故也因此被后世人口口相传开了。

不过嗜杀成性的孙皓还是没能容得下耿直的韦曜。孙皓每设酒宴便当场让大臣们互相揭短,以彼此取笑讽刺为乐。作为东吴四朝重臣的韦曜认为这样做不仅不利于臣子树立形象,更使得内部人心背离。所以他在场时仅仅提出一些经典的答理,这样不服从命令的举动引起了孙皓的不满,再加上韦曜忠于史官的使命,没有依着暴君孙皓的意愿为其父孙和列传,最终被孙皓斩杀,韦曜的子孙们也被发配到了零陵。不过,从以茶代酒的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就算再残暴的君主,也知道茶是古代敬君子的饮品。

晋朝之东晋:《晋中兴书》《晋书》《搜神记》

东晋流行清静无为的士大夫精神,清淡的茶也受到士人们的广泛喜爱。

东晋后期作为著名士族子弟之一的陆玩性情宽厚儒雅,享有盛誉。他的儿子陆纳虽出身世家,为人更是俭朴,不攀附权贵,以淡泊廉洁出名。陆纳为官时,从来不多接受俸禄,也不盲从世俗之见,为人坦诚素直,很多人都称赞陆纳的德行。

与陆纳同朝为官的还有另一位大人物叫谢安。谢安出身于当时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陈郡阳夏一族,通音律,善书法,多才多艺且性情淡泊温润。谢家一族多在朝廷为官,唯独谢安甘愿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与王羲之等书法家、文学家专职游山玩水,副职教育谢家子弟。神仙般逍遥的日子过到了四十多岁,后来谢家在朝廷中的势力衰微,谢安才被迫参与了政事。

谢安为官也如他为人一般,清静廉洁,从来不专权谋私。陆纳和谢安因为性情相似交情颇深,互为知己。

谢安总指挥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八万兵力一举击败了号称百万兵力的前秦军队,成为东晋显赫一时的朝臣。尽管如此,官位和名声的变迁并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功名大盛的谢安常常去拜访作为吴兴太守的陆纳,陆纳也不多准备,仅仅以瓜果和茶招待谢安。南朝宋时的后人所著的《晋中兴书》一书中,就曾做过以下记载:“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晋书》云:纳为吏部尚书。}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必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陆纳做吴兴太守时,红极一时的卫将军谢安常常去拜访陆纳。陆纳哥哥的儿子陆俶抱怨叔父招待贵客之物仅仅是些茶果,但又不敢去问陆纳,便自作主张私底下备下丰盛的菜肴。待谢安又来做客时,陆纳仍旧只为贵客备以清茶和新鲜水果。陆俶便趁机献上了一桌山珍海味。等到谢安离开,陆纳立即火冒三丈,杖责了陆俶四十大板,边打边气愤地骂他:‘你既不能给叔父争光,为何还要玷污叔父一直谨持的俭朴作风呢?!’”

在声誉比权势更为重要的东晋,陆俶为巴结权贵而献上的珍肴,无疑砸了陆纳清静好德的名声。

同样是在东晋后期,著名的权臣桓温也是个爱茶之人,茶在桓温那里不仅是一种娴静的饮品,更成为一种树立君子形象的手段。

桓温出身士族却中途没落,十五岁时,父亲被人杀害,少年桓温发誓要重振家业,后来凭借才华和长相被晋明帝召为驸马。桓温带兵平定了巴蜀地区,灭了成汉政权,又三次出兵北伐,打击了氐﹝dī﹞族、羌族、鲜卑族等外族势力,也由此成为东晋时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桓温集军权、政权于一身,但在奢靡之世却俭约自苦,每次宴饮仅以茶果待客。此举也为桓温赢来了不少拥戴者。

在唐朝房玄龄等人合著的《晋书》中,有一段桓温爱茶的记载:“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桓温做扬州牧,生活俭朴,每次宴饮只设七盘茶果待客而已。”

不管是真君子陆纳还是伪名士桓温,在晋朝清淡遁世风潮影响下,以饮茶立身树德已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除了政权、名士、朝廷,茶还记载于鬼神之说的文籍中。

东晋初年,没有设立专职的历史官员,经人引荐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干宝被晋元帝任命为司徒右长史,开始负责撰写晋朝国史。干宝本人聪明好学,阅读范围极广,熟读史书,更精通周易,史官的经历又增广了他的见识。后来干宝搜集了各地民间鬼怪故事撰写成了流传后世的《搜神记》。

在这部记录民间鬼怪故事的《搜神记》里,茶的身影随着死去之人出现了:“夏侯恺因疾死。宗人字苟奴,察见鬼神。见恺来收马,并病其妻。着平上帻﹝zé﹞,单衣入,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茶饮。”(夏侯恺因病去世,宗族里有个人叫苟奴,他能够看到凡人所看不到的鬼和神。某一日苟奴见到死后的夏侯恺像往日一样走到马厩去牵爱马,随后夏侯恺的发妻便染上了重病。后来,苟奴又看到夏侯恺戴着头巾,穿着生前常穿的单衣,坐在他生前常坐的那张靠西墙的大**,呼唤下人快来上茶。)

两晋之西晋:《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

在战事纷乱的西晋,也藏着许多爱茶人,比如名将刘琨。刘琨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人长得伟仪英俊,性情洒脱不羁,青少年时便以过人的文采震惊了京都洛阳。作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年纪最小的刘琨却最为有才学,善诗赋,通音律,为司州主簿时,与祖逖闻鸡起舞发奋励志的故事一度被后世作为激励年轻人的佳话。

可惜生逢乱世,刘琨先是经历了八王之乱,又经历了永嘉之乱,国内战事刚刚平息,北方的少数民族趁着西晋内部纷乱虚弱侵入中原。在西晋后期,名将刘琨被委任并州刺史,孤军抵御匈奴,坚守晋阳近十年。

爱国之士刘琨生平有两大随身之物,一是胡笳﹝jiā﹞,二是茶。爱好音乐的他常带着北方游牧民族的胡笳,孤独寂寞或兴起时便奏上一曲。在被匈奴强兵围城的时候,苦等晋国的援兵不到,眼看就要草粮尽绝,刘琨在半夜登上城楼,奏起了极其悲凉凄切的《胡笳五弄》。这首曲子带有游牧民族色彩,乐曲在寂静的深夜隔空传到了敌营,匈奴士兵大为震撼,不少人因为思念家乡纷纷落泪,扔了兵器回了草原。不过这只是战争中的一个意外。

刘琨虽然是个有才有学的报国志士,无奈日日目睹晋朝不断衰落,山河破碎,强敌肆意入侵,自己身边的百姓生活在战乱杀戮之中,身为掌兵者却毫无办法挽回局面,从而身心烦闷,常常以喝茶散闷解愁。

《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是刘琨给他哥哥的儿子刘演写的一封家书,当时刘演任南兖州(位于今扬州市区)刺史。从此封平常的家书中,我们这些后人便读到了刘琨在信中向侄子索茶之事:“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愦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前些时候,我收到了安州的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这些恰好都是我正需要的。现在我的身体已经变得很不好了,思绪万千,内心也极其烦闷,常常需要借助好茶来提神醒脑。演儿,可以为我购置一些。)

读完这段话,不禁为刘琨心疼。处在战争前线的文人刘琨,一生多半在戎马中度过,一支胡笳,一盏清茶,看人间纷乱,望国土破碎。苦茶在他那里与其说是德行的见证,不如说是乱世之中一份温厚的陪伴。

西晋饮茶神怪传说:《司隶教》《神异记》

晋朝时期玄学佛学极盛,茶,在鬼鬼怪怪、圣僧神佛的传说中自然也不少见。刚刚讲了东晋时代干宝《搜神记》里关于死人夏侯恺饮茶的故事,现在再说说另几个与茶有关的鬼神故事吧。

西晋有位文学家叫傅咸,他是曹魏扶风太守傅干的孙子、司隶校尉傅玄的儿子,因有才学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御史中丞等官职,去世后被追赠为司隶校尉。傅咸为官刚正不阿,时常上奏忠谏,提醒君主俭朴为政,“奢侈之费,甚于天灾”。著有《青蝇赋》《萤火赋》等诗篇,也曾著《司隶教》。

崇尚俭朴的傅咸也是位爱茶人,他在《司隶教》中便记载了一则有趣的与茶有关的故事。“闻南市有蜀妪﹝yù﹞作茶粥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蜀姥,何哉?”(听说蜀地有一个老妇在南市做茶粥卖给行人,廉事看到她卖茶粥,便摔了卖茶老妇的器具。但允许她在集市上卖茶饼。不允许人家卖茶粥,让这老妇陷入困境。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呢?)

看来,茶从西晋开始就已经在集市上买卖了。

西晋惠帝时有一位道士叫王浮,他曾做过天师道祭酒一职,在这位道人所著的志怪小说集《神异记》中,也有一则茶事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子,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话说在晋代永嘉年间,有一个叫虞洪的余姚人。他时常进山采茶,有一次在采茶的途中遇到一位道士模样的老头。这个老头手牵着三头青牛,把虞洪邀请到瀑布山附近,然后告诉他说:‘我就是人们口中所说的仙人丹丘子,早就听说你很擅长煮茶,爱茶的我一直想沾沾你高超茶技的光。现在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在这座山中长着一棵大茶树,可以供你采摘,希望你哪天煮茶把喝不完的茶送给我些。’后来余姚人虞洪专门给仙人丹丘子设立了祭奠的地方,时常拿来好茶祭拜丹丘子,也常命家人进山寻茶,最后果然找到了那棵大茶树。”

道人王浮在这个小故事里,引出了道家仙人丹丘子,可见茶也是修道修仙之人所爱之物。

西晋名诗里的茶:《娇女诗》《登成都楼诗》

西晋时太康元康年间,出了许多诗人文学家,其中颇有名气的要属“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八人,他们代表了太康诗坛的最高成就。“三张”指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三人,“二陆”指文学家陆机和他的弟弟陆云,“两潘”指文学家潘岳和潘岳的侄子潘尼,“一左”就是指大名鼎鼎的左思。

在这八人之中,能与司马相如、班固、张衡等相并称的大文学家,非左思莫属了。

左思出身寒微,父亲当初只是一个小吏,在讲究门第等级的晋朝,左思可谓处于权势的最底层。他和西汉另一位大文学家扬雄一样,从小患有严重口吃,但赋文之才很早就受人仰慕。左思曾花十年时间撰写《三都赋》,著作一出,“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此赋也与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被世人传为诗歌辞赋里的佳作。

大诗赋家平日里也很喜欢喝茶,不信的话,我们就来读读左思的另一篇名作《娇女诗》:

意思是说:“我有个疼爱的宝贝女儿,生得是白白净净又清秀,我的这个宝贝女儿小名叫纨素,口齿伶俐,人也利落有灵性。小女纨素还有个姐姐叫蕙芳,眼睛明亮有神,像从画中走出来的古代美女。她们姐妹两人喜欢在果园里追逐嬉戏,那树上的果子还没熟就摘下来生吃。纨素和蕙芳喜欢花、喜欢风、喜欢雨、喜欢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互相追逐着跑进跑出几百次也不觉得累。两个小女儿都喜欢喝茶,每当看到我煮茶时,她们为了让茶快点煮好,呼哧呼哧对着煮茶的鼎吹气。”

此外,“三张”之首的张载也是爱茶之人,他在一首赞美成都的诗歌《登成都白菟楼诗》中曾把茶奉为蜀地可“冠六清,播九区”的名产。

借问扬子舍,想见长卿庐。 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 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 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 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蝑。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饮食类文献:《七诲》《出歌》《食檄》

关于蜀地名产“茶”,除了西晋张载的一首《登成都白菟楼诗》以外,在我读过的不少文献中都有类似记载可做证实。比如东汉末年的傅巽在《七诲》中列举各地名产风物,便有说到茶:“蒲桃、宛柰﹝nài﹞、齐柿、燕栗、峘﹝huán﹞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蒲国的葡萄,大宛国的柰子,齐地产的柿子,燕地的板栗,峘阳的黄梨,巫山的红皮小橘子,南中的七子饼茶,天竺国的冰糖。)

蒲国的葡萄,大宛国的柰子,天竺国的冰糖,这些都是海外的难得珍物,在交通不便且战乱的时代,茶能和这些地区的珍品一起被列入其中,可见远至东汉末年三国之初,茶就已经是非常名贵的物产。晋朝诗人孙楚记录名产风物的《出歌》中,对茶也有提及:“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茱萸生长在常绿带香的树梢之巅,鲜肥的鲤鱼生长在洛水的深渊;白如雪的食盐出产于山西,美味的豆豉出自山东。姜、桂子、茶叶出自巴蜀,花椒、橘子、木兰出自高山;蓼苏长在沟渠旁边,优质的好米出自良田中间。)

弘君举《食檄》里也说:“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应下诸蔗、木瓜、元李、杨梅、五味、橄榄,悬豹、葵羹各一杯。”(客人互相寒暄完,首先需请客人饮三杯飘着白色浮沫的好茶,而后再拿出甘蔗、木瓜、李子、杨梅、五味、橄榄等上等水果,随后再盛上豹羹、葵羹各一杯。)可见在饮食礼节方面,一杯好茶是主人礼貌待客不可缺少之物。

历史上记载茶的文献实在多不胜数,《茶经》中引用的每一篇文献其实都有它的深意,针对后面引用的这些文献,我就不一一复述每个文献的历史背景和撰写人的故事了,直接原原本本给大家呈现出来内容吧。方便于阅读的同时,也可以迅速了解茶史的大概。

茶功效与名称的文献记载:《华佗食论》《食忌》《尔雅注》《世说》

茶味微苦。在开篇中我也讲到了饮用苦味的茶,能够平衡体内五气运行,有利于身体健康。对此多部文献中均有记载。

华佗《食论》说道:“长期饮用苦茶,有益于人头脑清醒,思路清晰。”

道人壶居士也在《食忌》中写:“长期饮用苦茶,能够清除掉身上的浊气,身体轻健好似羽化升仙,如果茶和韭菜一起吃的话,会增加体内浊气,使得身子变沉重。”

西晋末年的文学家兼方士郭璞在《尔雅注》里说:“茶树矮小如栀子花树,冬天叶子也不会凋零,采了茶的叶子可以煮粥食用。如今人们把早晨采摘的茶叶叫茶,晚上采的茶叶叫茗,有的地方也称为荈。蜀地的人习惯叫它为苦茶。”

南朝宋刘义庆召集门下食客共同编撰的《世说新语》中,也有一个关于茶和茗叫法的名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西晋美男子任瞻。任瞻,字育长,少年时起便名声远扬。不过自从任瞻横渡过长江后,就失去了原先的灵气。有一次他到一户人家做客,主人家给他奉上了一杯茶,任瞻就问主人:“这是茶,还是茗呢?”说完这句话,他察觉到身旁在座的人脸上露出惊讶疑惑的表情,便立马慌忙为自己开脱说:“刚才我的意思是问这茶是热的还是冷的。”

其他茶典文献:《续搜神记·晋武帝》《晋四王起事》《异苑》《广陵耆老传》《晋书·艺术传》《续名僧传》

《续搜神记·晋武帝》中也同样记载了一则关于茶的传说:“晋武帝时期,有一个名叫秦精的宣城人,他时常入武昌山采茶叶。有一次采茶的时候,秦精遇到了一个毛人,毛人高约一丈多,把秦精带到了山下,将一丛丛茶树指给秦精看后离开了。过了没多久,离开的毛人又折返了回来,掏出抱在怀里的橘子赠送给了秦精,秦精非常害怕,背起茶便回了家。”

南朝宋人刘敬叔所撰的志怪小说集《异苑》中有一则关于茶的鬼怪故事:“剡县陈务的妻子,青年的时候曾带着两个儿子守寡,她特别喜欢喝茶。因为家里面有一座古墓,每次喝茶时她都会先祭祀给古墓一碗。两个儿子很烦这种事,于是就对母亲说,您给古墓祭祀茶,它只是个古墓,知道什么?都是做无用之功!两个儿子当场就想把古墓给掘了,经过母亲苦苦劝阻才没有掘墓。到了那天晚上,陈务的妻子梦到有人跟她说:‘我住在这座古墓里已经三百多年了,你的两个儿子总想着毁了它,全托了你的保护才保存完好。不仅如此,你还常常给我上供好茶,虽说我只是地下一片枯骨,但岂能忘记恩德而不报答呢?’等到天亮了,剡县陈务的妻子便在庭院里发现了十万钱。那钱好像是已经埋了很久,但串钱的绳子却是全新的。她拿着古钱,并将昨晚梦中人所说的话告诉了两个儿子,两人听完后异常惭愧,从此之后,更加用心祭祀供奉家中的这座古墓。”

《广陵耆﹝qí﹞老传》中也记载了一则关于茶的神话传说:“在晋元帝时期,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她每天早晨一个人提着壶茶去集市上卖雨花茶,集市上的人争相购买,从早晨一直卖到晚上,茶器中的茶水却一点都没减少。她将卖茶挣的钱散发给路旁孤苦伶仃的穷人与乞丐。有人怀疑她身怀异能,于是州郡的官员派衙役抓了正在卖茶的老妇人,并把她关在了大牢里。就在那天晚上,老妇人提着卖茶的壶从牢狱窗口飞走了。”

《晋书·艺术传》中记载关于修道升仙以及高僧大德的,有一篇《晋书·艺术传·单道开》的文章,讲述了东晋名僧单道开的故事,其中也曾提及茶:“敦煌人单道开不畏严寒酷暑,经年服用小石子为食。所吃的药含集了松、桂、蜜的精气,所饮用的只有茶和紫苏而已。”

像这样高僧大德喜欢饮茶的故事还有许多,《释道该说续名僧传》中就讲了爱茶高僧法瑶的故事:“南宋时期的高僧法瑶,本姓杨,河东人,永嘉年间南渡长江,在武康的小山寺遇到了沈台真。台真君邀请高僧法瑶常住武康小山寺,那时候法瑶已经很老了,以茶代饭。永明中,皇帝下令让吴兴的官员以盛礼护送法瑶进京,那一年法瑶七十九岁。”

君王也好,高僧也好,修仙成道的仙人也好,他们的爱茶之心是相同的。

南北朝文献:《江氏家传》《宋录》《杂诗》《谢晋安王饷米等启》《杂录》《后魏录》

《江氏家传》中记载了江统劝谏的故事:“江统,字应元,转任司马遹的太子洗马。曾经上书劝谏道:‘您在西园卖醋、面、篮子、菜、茶之类,太有损国家的体面。’”司马遹的舅舅便是做买卖的人,他将茶作为买卖的物品放在自己的集市上卖,也不足为奇了。

《宋录》中记载:“刘宋孝武帝的两个儿子新安王刘子鸾和豫章王刘子尚,前往八公山拜访昙济道人,道人摆茶招待了两位王子,豫章王刘子尚尝了尝茶,说道:‘这明明就是甘露啊,怎么可以说是茶呢?’”真想亲口尝一尝昙济道人的茶。

南宋有个著名画家叫王微,不仅画工传神,诗词歌赋也超乎常人,他的《杂诗》中也有茶的影子。“孤孤寂寂地关上了高阁的门,这一座空空****的豪楼广厦啊。我日日等您您却永远不会归来,就收了眼泪从今以后以苦茶度日吧。”可怜的采桑女子,丈夫有宏图大志征战在外,最后的结局却是客死他乡,临走时的一句长别成了永别。采桑女子便以苦茶为伴,成了独饮者。

除了王微《杂诗》中的采桑女子爱饮茶,南朝刘宋时文人鲍照的妹妹鲍令晖也极爱饮茶,她还曾为此专门写过一篇《香茗赋》。治国的贤主南齐武皇帝在其遗诏中写道:“我的灵座上不要以杀生作为祭品,仅摆些饼果、茶饮、干饭、酒肴就好了。”

南朝梁国大才子刘孝绰在《谢晋安王饷米等启》中用华丽的文字记载道:“李孟孙君传来了您下达的告谕,全赖您垂青,我收到了您赏赐的米、酒、瓜、笋、酸菜、肉干、腌鱼、茗等八种物品。所赠的美酒真是醇香四溢啊,整个新城都能闻到香味,酒的味道更是赛过了云松;所赠的笋是水边刚抽芽的嫩笋,远胜过菖蒲、荇﹝xìng﹞菜等珍馐;生长在田间肥硕的瓜果,比味道绝好的珍果还鲜美;丝线束捆的野鹿肉,也不及您赠送的肉脯香气袭人;酢鱼比装在陶瓶里的河鲤更好;您所赠送的大米如美玉一样粒粒璀璨;茗茶如上等大米、酢鱼等物一样精致;酸菜光看看颜色就让人食欲大增。所赠食物如此丰盛,免去了筹备行千里的粮食,也省去了三月播种耕秧之劳。臣子感恩您如此大的恩惠,将永生难忘。”

南朝梁国还有一位高超的医药家叫陶弘景,他在所著的《杂录》中记载了茶的功用:“久服苦茶很容易使人脱胎换骨,昔日得道仙人丹丘子就很喜欢饮茶。”

《后魏录》中记载琅琊王肃在南朝任职时,特别喜欢饮茶、喝莼菜羹汤,等到他到了北方,又特别喜欢吃羊肉、喝牛羊奶。有人就问王肃:“茶和奶哪个更好?”王肃就回道:“茶太不幸了,给牛羊奶做了奴仆。”

地志文献:《坤元录》《括地图》《吴兴记》《夷陵图经》《永嘉图经》《淮阳图经》《茶陵图经》

《坤元录》中记载道:“从怀化的溆浦县向西北走三百五十里路,会看到一座山。山名叫无射山,据说当地的少数民族每当到了节日喜庆的日子,亲族的人举办大型的聚会,在山上唱歌跳舞庆祝节日。这座无射山就盛产茶树。”

《括地图》中也收录了产茶叶的产地:“从临遂县向东走上一百四十里地,有一条清澈的溪流旁种满了茶树。”

山谦之在他的《吴兴记》中也记了一处产茶之地:“吴兴县向西二十里有温山,山中出产专门进贡给皇上的好茶。”

此外,《夷陵图经》中记载:“黄牛山、荆门山、女观山、望州山等大山,盛产茶叶。”《永嘉图经》中记载:“永嘉县偏东三百里处,有白茶山。”《淮阴图经》中记载:“山阳县以南二十里,有长满茶树的茶坡。”《茶陵图经》中记载:“茶陵,意思就是陵谷中生长着茶。”

药书文献:《桐君采药录》《本草·木部》《本草·菜部》《枕中方》《孺子方》

在中国最早的药书《桐君采药录》中详细讲述了茶的药用:“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等地人好饮茶,所有主人都会特意为客人准备清茶。茶煮起来水面会起沫饽,喝了它有益于健康。大凡能当作饮品的植物,多取其叶子熬煮,但是天门冬、拔揳则取根部煮饮,喝了也是对人有好处的。湖北巴东地区还有真茶,喝了这样的茶,晚上就睡不着觉了。在当地有个习俗,就是把檀叶和大皂李叶煮了,以代替茶,两者的植物属性都寒。此外,南方有种植物叫瓜芦树,瓜芦树的样子就和茶很相似,叶子的味道极为苦涩,研制成碎屑状,煮了喝也让人通宵睡不着觉。煮盐人都以茶做饮品,不过呢,相较而言,饮茶的风气,交州和广州最盛行,客人来了先摆茶招待,还会加一些柠檬草之类的香草。”

《本草·木部》中记载:“茗是一种苦茶,味道甘苦,偏寒性,无毒。主治瘘﹝lòu﹞疮,利尿道,也能除痰解渴清热。饮茶使人精神振奋,很难入睡。秋天采摘的茶叶味道是苦的。茶能下气,能助消化﹝应该春天采茶为宜﹞。”

《枕中方》中记载:“治疗积年的瘘疮,取苦茶、蜈蚣两者一起放在火上烤炙。烤炙到香味散发出来,分成相等的分量捣碎,放在罗筛里筛出杂质。一份加入甘草,和煮茶一样煮成汤,用汤水擦洗患处,另一份药末用于外敷。”

《孺子方》中记载:“治疗不明原因的小儿惊厥,取苦茶和葱的根须,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