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与生活(1 / 1)

茶经 [唐]陆羽 630 字 1个月前

器物是承载,它从原始时期开始,就和遮体的衣物一起陪着人类从黑暗的洞穴中走了出来,无论是稳定的生活,还是颠沛的流浪,人们身边总会携带着器物。

待《茶经》成书后,也有赖于陆羽名人朋友们的推广,历经多年撰写的《茶经》很快流传起来,除了上文提到促进茶饼制作外,《茶经》也推动了饮茶之风的盛行。1987年,宝鸡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批唐代王室茶具,和《四之器》提及的大致相同,也可以想见当时饮茶风气之盛,以至于死人都要把茶具带到坟墓里去。

不仅如此,因为《四之器》的推广,唐瓷也被推上了生产巅峰。唐朝的陶瓷多以单色为主,最为出名的要数北方的邢州瓷和南方的越州瓷,邢州产白瓷,越州产青瓷,“南青北白”,在当时都是不分上下的高档瓷器。在《四之器》中,陆羽介绍了瓷器类型:“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

陆羽还给越瓷、邢瓷分了个高低:“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从出土的唐朝陶与瓷来看,瓷器多以质朴的单色釉为主,而陶以彩色釉为主,也就是闻名世界的唐三彩。《四之器》里讲的越州茶瓯,颜色质朴似玉,纯净似雪,光泽清洁如冰,好比君子的美德。端起一只青色越瓯饮茶,光看着茶色在青色碗中缓缓闪耀的纯澈光影,未饮,内心便不由宁静起来。后来元朝、明朝、清朝的瓷器多绘大凤凰、大牡丹,失了与茶相配的纯澈。

其实在唐初,碗多保留隋碗的特点:直口、深腹、平底。唐朝中期,碗的底部开始出现玉璧形的底足,身浅、敞口外撇,人们多把这种碗叫“茶瓯”,“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晚唐时,身浅、敞口外撇的“茶瓯”开始被大量生产,越州瓷流传到日本、韩国,至今仍可见。这是受到陆羽的熏染了。

二十四件茶具器物里,现在有些仍在偏远的农村和寺庙以其他形式在生活中被使用着,如筥、漉水囊、瓢。有些还远渡重洋融入了外国人的生活里。不过可惜的是,绝大部分已经随着唐朝的结束退出了中国人的生活,比如,唐朝的碗、风炉、水方,等等。只有时隔千年后,在出土的文物中才得以一见真颜。

古代人对生活的要求,远远高于现代人。他们因为有闲,有舍欲的简单,不光对生活讲究细节,更讲究美感。所以当你选择茶器时,不妨也讲究讲究,购买一套高档的手工茶器,再配上茶则,将茶从茶袋里取出来放入专门盛放茶的茶罐,大大小小,一一周全。

闲暇之余也可去博物馆瞧瞧古时的器具,即便不是茶器也无碍。古代器具有一种共同的美,美在轮廓的简洁,美在花纹的朴素,美在一丁点儿的繁复都没有,如那只唐人饮茶时端在手中的越瓯,笨拙古朴,美撼人心。

生活于古代的人,并不比现代人缺少幸福。真相也可能是,现代人如被大量机械化生产出来的衣服、陶瓷、茶叶一般,因为没了个人存活的使命感,被卷入机器里、电脑里、办公楼中,失去了原有的个人意义和幸福感。

最后,还是同样奉上一首古诗来结束,唐末皮日休的《茶中杂咏·茶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