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小吃(1 / 1)

一生已足,回去干什么?但是,如果能够,倒是为了尝尝当时的美食。

早年的新加坡,像一个懒洋洋的南洋小村,小贩们刻苦经营,很有良心地做出他们传统的食物,那时候的那种美味,不是笔墨能够形容的。

印象最深的是“同济医院”附近的小食档,什么都有,一摊子卖的卤鹅,卤水深褐色,直透入肉,但一点也不苦,也没有丝毫药味,各种药材是用来软化肉的纤维的,咸淡正好。你喜欢吃肥一点的,小贩便会斩脂肪多的腿部给你,不爱吃肥的就切一些胁边瘦肉,肉质一点也不粗糙,软熟无比,与当今的卤水鹅片一比,后者相差个十万八千里,没有机会尝过,绝对不明白我在说什么。

但是吃不到又有什么怨叹呢?年轻人说。对的,我只供应你一些数据,也许各位能够找到当年的味道,我自己也不断地寻回,在潮州乡下的家庭,或者在南洋各地,总有一天给我找到。

我最喜欢的还有鱿鱼,用的是晒干后再发大的,发得恰好,绝对不硬,尾部那两片“翅”更是干脆,用滚水一烫,上桌时淋上甜面酱,撒点芝麻,好吃得不得了。佐之的是空心菜,也只是烫得刚刚够熟,喜欢刺激的话可以淋上辣椒酱。

这种摊子也顺带卖蚶子,一碟碟地摆在你面前,小贩拿去烫得恰好,很容易掰开,那时候整个蚶子充满血,一口咬下,那种鲜味天下难寻,一碟不够,吃完一碟又一碟,吃到什么时候为止?当然是吃到拉肚子为止。

这种美味不必回到从前,当今也可以得到,到九龙城的“潮发”,或者走过两三条街到城南道的泰国杂货铺,或者再远一点去启德道的“昌泰”,都可以买到肥大的新鲜蚶子。

洗干净后,放进一个大锅中,另烧开一大锅滚水,往上一淋,用根大勺搅它一搅,即刻倒掉滚水,蚶子已刚刚好烫熟,一次不成功,第二次一定学会。

很容易就能把壳剥开,还不行的话,当今有根器具,像把钳子,插进蚶子的尾部,用力一按,即能打开,在香港难找,可在网上买到,非常便宜。

当今,吃蚶子是要冒着危险的,很多毛病都会产生,肠胃不好的人千万别碰,偶尔食之,还是值得拼老命的。

“啰惹(rojak)”是马来小吃,但正宗的当今也难找了。首先用一个大陶钵,下虾头膏,那是一种把虾头虾壳腐化后发酵而成的酱料,加糖、花生末和酸汁,再加大量的辣椒酱,混在一起之后,就把新鲜的葛、青瓜、菠萝、青杧果切片投入,搅了又搅,即成。

高级的,材料之中还有海蜇皮、皮蛋等,最后加香蕉花才算正宗。同一个摊子上也卖烤鱿鱼干。令人一食难忘的是烤龙头鱼,又称印度镰齿鱼,粤人叫九肚鱼,这种鱼的肉软细无比,是故有人叫它为豆腐鱼,奇怪的是,将它晒干后又非常的硬,在火上烤了,再用锤子大力敲之,上桌时淋上虾头膏,是仙人的食物,当今已无处觅了。

上述的是马来啰惹,还有一种印度啰惹,是把各种食材用面浆喂了,再拿去炸,炸完切成一块块,最后淋上浆汁才好吃,浆汁用花生末、香料和糖制成。浆不好,印度啰惹就完蛋了。当今我去新加坡,试了又试,一看到有人卖就去吃,没有一档吃到从前的味道,新加坡小吃,已是有其形而无其味了。

说到印度,影响南洋小食极深,其他有最简单的蒸米粉团,印度人把一个大藤篮顶在头上,你要时他拿下来,打开盖子,露出一团团蒸熟的米粉,弄张香蕉叶,把椰子糖末和鲜椰子末撒在米粉团上,就那么用手吃,非常非常美味,想吃个健康的早餐,这是最佳选择。

印度人制的煎粿,在大陆时常可以吃到同样的东西,那是用一个大的平底鼎,下面浆,上盖慢火煎之,煎到底部略焦,内面还是软熟时,撒花生糖、红豆沙等,再将圆饼折半,切块来吃,当今虽然买到,但已失去原味。

福建人的虾面,是用大量的虾头虾壳捣碎后熬汤,还加猪尾骨,那种香浓是笔墨难于形容的,吃时撒上辣椒粉、炸蒜头。虾肉蘸辣椒酱、酸柑,其实不是很难复制的,但就是没有人做,前一些时候上环有些年轻人依古法制作,可惜就没那个味道,是因为年轻人没有吃过吧。

怀念的还有猪杂汤,那是把猪血和内脏煮成一大锅来卖的,用的蔬菜叫珍珠花菜,当今罕见,多数用西洋菜来代替,吃时还常撒上用猪油炸出来的蒜头末和鱼露。当今去潮汕还能找到,香港上环街市有陈春记卖,曼谷小贩档的最为正宗,但一切都比不上我儿时吃的,那年代的猪肚要灌水,灌得无数次后,猪肚的内层脂肪变成透明,肥肥大大的一片猪肚,高级之极,是毕生难忘,永远找不回来的味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