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蒙古、藏、维吾尔、彝等少数民族的史学有所发展。
一、蒙古族史学
成书于清代康熙元年(1662年)的《蒙古源流》是这一时期蒙古族史学中的一部巨著。本书原名为《额尔德尼·托卜赤》,简译为《宝贝史纲》,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学者萨囊彻辰以蒙古文写成的。这部蒙古文史学著作由喀尔喀亲王成衮扎布把家传抄本进献给乾隆帝后,奉敕译成满文,并由满文译成汉文,名《钦定蒙古源流》,收入《四库全书》史部。这部蒙古编年史记载了元、明两代蒙古各汗的事迹,尤以达延汗与俺答汗的记述更为详尽。本书是研究蒙古历史的重要著作,与《元朝秘史》、《蒙古黄金史》合称为蒙古族三大历史著作。
这一时期的史学著作中,还有克什克腾旗的拉西彭楚克的《大元盛朝史》、噶尔丹台吉的《宝贝念珠》以及成书于19世纪上半期的《水晶鉴》等。此外,还有一些精通汉文的蒙古族学者用汉文撰写的著作,如博明的《西斋偶得》、《凤城琐录》和松筠的《绥服纪略》等,对蒙古族的历史与地理均有所考订与论证。
这一时期,有关卫拉特蒙古的几种托忒文史学著作是值得重视的,这些史学著作对研究卫拉特蒙古史和北方民族关系史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应该提到的是《咱雅班第达传》,这是一本论述和硕特喇嘛僧咱雅班第达的传记,但本书论述的内容并未局限于咱雅班第达个人的一生活动,而是以咱雅班第达一生活动为主线,揭示出当时卫拉特蒙古各部的社会状况、政治变迁以及与喀尔喀蒙古和西藏的关系,为研究17世纪上半期的蒙古史和蒙藏关系史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本书作者拉特纳哈德勒是咱雅班第达的弟子,追随其师学佛传教,对其师一生活动十分知情,故其所记颇为真实可靠。本书大约完成于1690年前后。
三种《四卫拉特史》也是研究卫拉特历史的重要著作。第一种加班沙拉勃著的《四卫拉特史》,本书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有它的托忒文铅印本,书名为《卫拉特简史》。据说本书托忒文原本藏于苏联彼得格勒日丹诺夫大学图书馆,它被译成俄文,名为《关于卫拉特人的故事》。[61]本书作者是土尔扈特部医生,据说于1739年写成。第二种《四卫拉特史》是由和硕特诺颜巴图尔乌巴什丘缅撰写的,俄国学者雷特金把本书译成俄文,书名《关于杜尔本——卫拉特人的故事》,发表于1859—1860年《阿斯特拉罕省报》。苏联学者认为该书成书于1819年。第三种《四卫拉特史》的抄本保存于蒙古国国立图书馆,该书作者不详,据蒙古学者认为成书于1751年。
二、藏族史学
藏族是一个富有历史记录的民族,但其史学著作多与文学、宗教结合在一起。
《西藏王臣史》,作者阿旺罗桑嘉措,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五世达赖。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生于前藏琼结地方。他一生著述很多,对西藏政治与宗教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他的这部《西藏王臣史》是应顾实汗请求而写的,本书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问世。该书详细记述了自西藏有史以来直至顾实汗之间历代王朝的历史,其中对帕竹噶举兴衰的历史记载尤为详细。它是研究西藏学及其有关历史的珍贵史料,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1982年,我国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汉译本。[62]
藏族的传记文学也是研究西藏历史的珍贵史料。这种作品因受佛教的影响,写的多为藏传佛教各派著名僧人的传记,而作者一般皆为僧人。清前期藏族传记文学中出现了记述俗人事迹的著作,多卡夏仲·策仁旺杰(1617—1736年)写的《颇罗鼐传》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部。颇罗鼐出身于西藏贵族,江孜人。和硕特蒙古统治西藏时,他为拉藏汗的传事官。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他与康济鼐联合起兵抗击准噶尔部对西藏的侵扰。雍正元年(1723年)被清廷封为台吉,升任噶伦,管理后藏事务。雍正五年(1727年)阿尔布巴发动叛乱后,颇罗鼐自后藏起兵攻下拉萨,平定叛乱,清廷封他为郡王,总理西藏政务长达19年,在清代西藏历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作者策仁旺杰是一个颇有才华的藏族学者,曾受到颇罗鼐的赏识,提拔为噶伦。这部传记完成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其内容主要记述了上述颇罗鼐一生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行文流畅,语言优美,是研究藏族文学与清代前期西藏历史的珍贵史料。
三、维吾尔族史学
维吾尔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清前期出现了许多维吾尔文的历史著作,穆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里所著《和卓传》是首先应该提到的。著者是18世纪我国新疆喀什噶尔人,这部著作是他任喀什噶尔城阿奇木伯克鄂斯曼的首席秘书官时写成的。和卓在我国新疆17至18世纪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中就和卓家族由伊斯兰教宗教贵族势力转化为世俗统治力量的发展过程,作了系统的论述。其中特别详细叙述了阿帕克和卓攫取叶尔羌汗国政权以及其后大小和卓反清失败的历史过程。关于和卓在新疆活动的历史,我国汉文历史文献中鲜有记述,因此,这部历史著作对我们研究17至18世纪新疆历史与中亚史都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18世纪中期以后,还有穆罕默德·依瓦孜写的《玛哈图木·阿杂木与和卓伊斯哈克》一书,叙述了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左右南疆维吾尔地区政局的和卓家族两派——黑山派与白山派的势力消长与历史变迁。此书也是研究和卓家族的重要历史资料。
四、彝族史学
彝族也是一个富有历史知识的民族,在彝族地区流传着许多历史故事。自14世纪起,彝族便以彝文著述自己的历史,明清时期贵州的地方志中常引用彝文史书的内容,贵州彝文史书中以《西南彝志》最为重要,内容包括哲学、史学、科学知识、宗教等方面,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从内容看,本书可能成书于清康熙初年至雍正改土归流这段时期。[63]此外,如《吴三桂入黔记》和《水西制度》也是这一时期彝族史学的重要著作。前者记述了从古代直到吴三桂入侵后彝族与清朝之间的历次战争;后者则专记水西、茫布(镇雄)两个统治家族的晚期历史。彝族史书中还有专门叙述某些统治家族历史的,如《德布氏史略》、《德施氏史略》、《德慕氏史略》等,这些都是研究彝族历史的重要史料。
清前期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和巩固的时期,中原内地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联系日益加强,因而少数民族史学也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
注释
[1] 《清世祖实录》卷四十二,顺治六年正月丁卯。
[2] 同上。
[3] 《清史稿》卷一一五,《职官志二》。
[4] 《清圣祖实录》卷三十九,康熙十一年闰七月甲午。
[5] 《清圣祖实录》卷一一九,康熙二十四年二月丁酉。
[6] 《清史稿》卷一一五,《职官志二》。
[7] 《清史稿》卷一一四,《职官志一》。
[8] 《清世祖实录》卷十六,顺治二年五月癸未。
[9]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一。
[10] 孟森:《读清实录商榷》,参见《明清史论著集刊》,619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 《四库全书》卷六十八,《史部·地理类一》。
[1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政书类一》。
[13] 《读史方舆纪要》卷首“总叙三”。
[14] 《亭林文集》卷三,《与友人论学书》。
[15] 《日知录》卷七,《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16] 《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
[17] 《亭林文集》卷三,《与友人论学书》。
[18] 同上。
[19] 《亭林文集》卷六。
[20] 《读通鉴论》卷一,《秦始皇》三。
[21] 《读通鉴论》卷十,《三国》五。
[22] 同上。
[23] 《读通鉴论》卷五,《成帝》八。
[24] 《读通鉴论》卷二十四,《德宗》三十三。
[25] 《南雷文定》附录,《李逊之与黄氏书》。
[26] 黄宗羲:《历代史表序》。
[27] 全祖望:《鲒琦亭集》卷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文》。
[28]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三,《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
[29]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三,《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
[30]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四,《江南》。
[31] 江藩:《汉学师承记》卷一。
[32] 刘继庄:《广阳杂记》卷二。
[33] 《十七史商榷·序》。
[34] 同上。
[35] 《十七史商榷·序》。
[36] 《廿二史考异》卷四十,《外戚传》。
[37] 《廿二史考异》序。
[38] 《廿二史考异》卷六。
[39] 《廿二史考异》卷十三。
[40] 《章氏遗书》卷二十二,《与祖孙汝楠论学书》。
[41] 《章氏遗书》卷十九,《庚辛之间亡友列传》。
[42] 《章氏遗书》卷二十九,《上梁相公书》。
[43] 《章氏遗书》卷二十二,《与祖孙汝楠论学书》。
[44] 《文史通义》内篇四,《郑申》。
[45] 《章氏遗书》卷十六,《和州志·志隅自序》。
[46] 《章氏遗书》卷七,《上尹楚珍阁学书》。
[47] 《章氏遗书》卷一,《淮南子洪保辩》。
[48] 《文史通义》外篇三,《与汪龙庄书》。
[49] 《章氏遗书》卷五,《家书》。
[50] 《文史通义》内篇五,《浙东学术》。
[51] 《文史通义》补遗续,《与史余村》。
[52] 《文史通义》外篇二,《永清县志前志列传序例》。
[53] 《文史通义》外篇二,《记与戴东原论修志》。
[54] 《文史通义》内篇一,《易教上》。
[55] 《章氏遗书》卷十三,《论修史籍要略》。
[56] 《文史通义》内篇一,《经解上》。
[57] 《文史通义》内篇二,《原道下》。
[58] 《文史通义》内篇五,《史释》。
[59] 《文史通义》内篇五,《史德》。
[60] 《文史通义》内篇二,《古文十辩》。
[61] [苏]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1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2] 译者郭和卿,书名译为《西藏王臣记》。
[63] 参见《民族辞典》,389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