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总结(1 / 1)

对传统文化进行历史性总结,是清前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清前期对传统文化进行总结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清政府组织实施的书籍编纂,二是乾嘉学派的学者们对古代典籍的校勘、辑佚和辨伪。上述两方面的情况除了和清前期国力强盛有关外,也是由清前期统治阶级实施文化专制政策决定的。清前期统治者一方面大兴文字狱,焚毁书籍,另一方面,还要标榜文治,对知识分子进行笼络,即所谓“恩威并用,宽猛相济”。对知识分子进行笼络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崇兴儒学”、“弘扬文化”的口号下,把他们组织起来编纂书籍,引导他们去整理古籍。一些文人学者在文化专制的**威下,提心吊胆,谨小慎微,也愿意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与世无争而官方又提倡的古籍整理中去。就这样,清前期在总结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蔚为大观的成就。

清前期编纂书籍是从顺治朝开始的。顺治帝在位期间,曾准备纂修《明史》,后因条件未具备而作罢,不过,这却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顺治帝亲政后,在短短的几年中就编成了《通鉴全书》、《资政要览》等近10种书籍,开启了有清一代图书编纂的风气。康熙帝即位后,更加提倡编纂书籍,所编之书既有经史学科有关政事的,也有文字、音韵、地理、舆图、历象、书画、植物等有关各方面知识的。据有人估算,康熙朝六十年里,官方修书活动达三四十起,平均一年多就有一起。[6]乾隆帝统治的前中期,编纂书籍达到**,内容包括政书、史书、字典、律例、方略、舆地志乘各个方面,多达120余种,7000余卷,已经超过了康熙朝。

《古今图书集成》书照

清前期通过编纂书籍对传统文化进行总结,应当提到《古今图书集成》一书。它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该书始编于康熙朝中期,成书于雍正朝初期,前后经过二三十年。全书分6编、32典、6119部,总计1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一书材料丰富,“始之以《历象》,观天文也;次之以《方舆》,察地理也;次之以《明伦》,立人极也;又次之以《博物》、《理学》、《经济》,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治国平天下之道,咸具于是矣”[7]。书中的职方典、艺术典、氏族典、经籍典、边裔典、闺媛典、食货典、考工典,尤其反映了该书集大成的特色。在清前期我国古代类书已经流传不多的情况下,《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对于总结我国历史上的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

乾隆朝《四库全书》的编纂,对于总结我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更是重大。该书编纂前后经历了近二十年,包括存书3470部,总计79018卷,装成36300册。此外,还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四库全书考证》100卷,《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全书内容分经、史、子、集四大部,每部又区分许多类。《四库全书》书籍的来源,有的是宫中所藏,有的是清代人自编的,更多的则是各省搜求缴进的,私人藏书献出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永乐大典》辑出的佚书。清代前期,我国古典文献在长期流传中,由于战乱等造成的损失,使许多著作亡佚,幸存下来的,也有许多讹脱衍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编纂《四库全书》,一些珍藏的宋刻、元钞善本和失传几百年的珍本得以问世。所以,纂修《四库全书》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大总结。

乾嘉学派的学者们通过辛勤的劳动,为总结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是清前期文化的一个时代特色。乾嘉学派由清初顾炎武发其端,随后以胡渭、阎若璩奠定基础,到惠栋、戴震时最后形成。乾嘉学派中的60余名学者,有的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注疏整理,训诂笺释;有的在文字学、音韵学方面狠下工夫,对古代有关著作进行研究;有的对以往的历史著作进行考证辨伪;还有的学者校勘子学,辑录亡佚,辨正伪书,在整理古籍方面成就巨大。例如从《永乐大典》中,就辑出亡佚之书375种,4926卷。还有的收集元朝以前散见的佚文3000余家,从而可以和《全唐文》相衔接。前曾指出,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丰富,但由于长期辗转相传,因为各种原因,有的残缺亡佚,有的讹误颠倒,有的真假错乱,还有的因字形音义变化,晦涩难解。在这种情况下,乾嘉学派的学者们通过训诂笺释、版本鉴定、文字校勘、辨伪辑佚等方法和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总结整理,从而保存了以往丰富的文化遗产。[8]

清前期由于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历史性总结,带动了各方面文化的发展,从而使清前期文化又具有集大成和创发的特色。

所谓集大成,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清前期,许多方面都趋于成熟,境界上达到了最高阶段,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带有包罗万象的特色。所谓创发,主要指的是中国文化某些方面在承续传统的同时,又具有批判、开新的特点,在新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一股刚劲的力量。清前期文化表现出的这种特色不是偶然的,如前所述,它与当时我国多民族国家空前统一和巩固、封建经济繁荣与发展、国内各民族的关系以及清朝和世界各国的关系进入了新阶段有关。

清前期文化集大成与创发的特色在学术、文化交流、伦理道德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有表现。在学术方面,清前期人才辈出,学派众多,开出了一片新天地。清初理学各派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走上历史舞台,体现出批判改造理学,从融合朱熹和王阳明到最后尊崇朱熹。傅山以先秦诸子为中国学术的源头,倡导并身体力行地研究先秦诸子学说,开启了清前期子学复兴的先河。乾嘉时期的学术包括经学、史学、语言文字学、金石考古、天文历算以及舆地、诗文等学科,都笼罩在汉代经师所倡导的朴实考据学风之下,在中国学术史上形成了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相媲美的清代汉学,博大精深。

在文化交流方面,清前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既有国内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又有和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还有和欧洲的文化交流,这是以往历史上很少见的。在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因为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文化各有特点,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在改造自然、争得生存的过程里,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相互依存,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结果,汉族文化影响了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影响了汉族。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中国各民族的文化都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在和亚洲日本、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国的文化交流中,中国的礼制、官制、学制、服制等各种制度,建筑、绘画、学术、书法、医学、语言文字等方面,给予了这些国家以很大影响。同样,这些国家的文化,也给中国文化以程度不同的影响。清前期在和欧洲各国的文化交流中,一方面是欧洲的科学技术通过传教士传到了中国;另一方面是这些传教士把中国的文化传到了欧洲。在欧洲人了解中国历史、生活习俗、地质矿产的同时,中国的瓷器、漆器、丝绸以及一些工艺美术品也传到了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儒家学说和社会文化等,极受法国哲学家推崇。中国的瓷器、漆器、金属器、珐琅器,成为欧洲效法的榜样。中国文化传入欧洲,对欧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激发作用。这一切,也是中国历史上所仅见的。

在伦理道德思想方面,清前期的学者不仅批判了宋明理学的道德观,而且重视道德理论的研究,以及道德方面的建设,把道德伦理和社会风俗的改善联系起来,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此外,清前期学者还批判了宋明理学家的禁欲主义,分析了理、欲间的辩证关系,把理欲和情理结合起来,高扬了个性解放的人文精神。在人性论方面,清前期学者批判宋儒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绝对地对立起来的做法,在气一元论的前提下谈人性问题,发挥了性善论,把人性论的研究推向了新高峰。在义利观方面,清前期学者反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至上主义,指出追求利益的合理性,重视义与利的相互联系,尤其强调利的重要性,体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特征。这一切,表现了清前期文化发展上的创发特点。

在史学方面,由于清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成立了规模庞大、组织严密的各类史馆,使清前期官修史书无论是在数量上或种类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史书印制精美,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清前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史学家,他们的著述取材宏富,体裁新颖,立论卓异,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增添了异彩。在史学理论方面,清前期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在有关历史研究的宗旨、方法和史学编纂等问题方面,都有着精辟的论说。清前期蒙古、藏、维吾尔、彝等少数民族的史学也有显著的发展,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在文学方面,清前期的文学由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与前代有着很大的不同,因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取得了不同寻常的成就。在诗、词、散文领域,涌现了众多的作家和不同的创作流派,历代盛行的各种文学体裁都有所继承和发展。戏曲文学继承了以往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出现了以《长生殿》、《桃花扇》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品,达到了戏曲创作的最高成就。在小说创作方面,《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生动描绘了那个时代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刻画出许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尤其是小说《红楼梦》,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完美的艺术性,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最高峰。此外,地方戏曲和说唱文学也得到了发展。少数民族文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艺术领域,清前期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画家人数众多,艺术流派纷繁,形式技巧多所变革。宫廷画家、民间画家、文人画家鼎足而立,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年画、壁画争奇斗艳。在书法方面,突破了宋、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的新时期,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雄浑渊深的艺术风格。清前期音乐有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之分,风格各异,彼此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都有了很大发展。在舞蹈方面,汉民族舞蹈和少数民族舞蹈都出现了兴盛局面,舞蹈在戏剧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汉族民间舞蹈,形成了南柔北刚的特色。少数民族舞蹈千姿百态,各有特色。清前期的地方戏剧也进入兴盛时期,不同地方的戏剧各有风格。尤其是乾隆年间的徽班大进京汇演,为后来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少数民族戏剧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园林艺术方面,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都更重视建筑特点,注意植物景观、园林用水、假山叠石、天然借景等的作用。圆明园和避暑山庄的兴建,反映了清前期的园林艺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一切,也都表明了清前期文化的集大成与创发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