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文化的激**,终于推出了气度恢宏、史诗般壮丽的隋唐五代文化。隋唐时期是一个充满创造和革新的时代,是一个对前期文化的阶段性集大成的时代。隋唐时人所倾心创造的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丰采熠熠、富丽堂皇、高屋建瓴,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一、健康浓烈的审美情趣
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最能体现那个时代文化的精神特征。隋唐时期,封建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高度繁荣,由此造成了强盛的国力。处于这一阶段的世俗地主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也以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文化的创造之中。这就使得他们在进行文化创造时的审美情趣,是健康的和充满着重彩浓墨的暖色调。
隋唐时人健康浓烈的审美情趣,可以从许多方面反映出来。
最能体现一个时代审美情趣发生变化的方面,是女性审美观。隋唐时人的女性审美观,自有其独特的标准,这就是由魏晋时人的尚纤瘦,而一变为尚健硕丰腴,这也就是后世人们常说的“唐人以胖为美”的女性审美观。传统的娇羞柔媚、温贞娴雅的女性形象,为健康活泼、无拘无束的性格所代替,后世所提倡的那种柔不禁风的病态美形象,也绝少见到。一种健康的、禁锢色彩淡薄的女性审美观,以其独立特异的风格,划过中国文化史的长空。
三彩女俑(唐)1957年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
在艺术审美观方面,隋唐时人也体现出健康浓烈的审美情趣。色彩斑斓的陶器和花釉瓷,颇受唐人钟爱,那釉彩斑驳淋漓、至今盛名不衰的“唐三彩”,几乎成为唐代制瓷业的代名词。隋唐画坛深受外域“赋彩鲜丽,观者悦情”的色彩晕染法的浸润,这种色彩绚丽、赋色厚重、长于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的画法,在画坛盛极一时,对传统绘画的线描方式造成猛烈冲击。这种色彩浓烈、给人以新的视觉效果的新画风,在敦煌壁画中就有显著表现。具体而言,隋唐画坛生气蓬勃:人物画辉煌富丽,豪迈博大;山水画金碧辉煌,山水交相辉映;花鸟画繁华典丽,鲜艳夺目。整个画坛新鲜活泼,充满生命活力,正如唐人张彦远概括这一时代绘画特征时指出:“近古之画,灿烂而求备。”[28]这种富丽堂皇的风格,反映了盛唐帝国富贵壮丽的时代气氛。书法艺术虽然是由黑白线条组成的单色世界,但在隋唐时代也极尽妍美。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全面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篆书圆劲,草书飞动,行书纵逸,楷书端正,涌现出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李阳冰、张旭、怀素、李邕等一连串在中国书法史上堪称巨匠的大师级人物,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推向了顶峰。唐代书法艺术植根于深厚的历史、社会土壤,感应着蓬勃饱满的时代精神,初唐书法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流泻出明丽的青春美;盛唐书法豪壮奔放,情致激越,映现出盛唐文化如日中天的旺盛生命力。正如后人所评价的那样:“书体之美……唐以后,始以为学矣。”[29]隋唐雕塑也一脱魏晋秀骨清相的六朝名士风度,其面相丰满,脸部线条柔和,显得雍容厚重,富有人情味。尤其是盛唐造像艺术圆熟洗练,饱满瑰丽,面庞典雅丰腴,目光安详,神情柔美、含蓄、飘逸,达到高度成熟的境地。古代中国人所向往的崇高庄严之美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难怪《五灯会元》说:唐代雕塑家“善塑性,不善佛性”。唐代乐舞也表现出一种欢腾盛大的局面,唐代虽也有柔媚舒缓的“软舞”,但唐人似乎更钟情于劲健有力的“健舞”,从气势宏大的《秦王破阵乐》,到流行“纵横跳动”、“旋转如风”的胡旋、胡腾、柘枝舞,无不流动着昂扬壮阔的时代情趣。
其他如诗的精彩绝艳,文的酣畅淋漓,无不体现出唐人健康浓烈的审美情趣。正是这种充实而有光辉的审美意绪,才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充满着勃勃生机。
二、多彩热烈的生活情调
在一个开拓进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调也是多彩热烈的。隋唐时代,正是这么一个流淌着鲜活生机的时代。
隋唐时人倾心于一切暖色调的事物。
唐人爱赏花。每当花季来临,人们成群结队,前呼后应地涌向花圃园林,流连忘返。“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30]在所有的花卉中,人们似乎更偏爱花朵硕大、花色艳丽的牡丹花,“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31]。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牡丹花,正是气派宏远、庄重大度的隋、唐帝国的象征。
唐人爱打马球。打马球时的那种“珠球忽掷,月杖争击”、“电光相逐”的激烈场景,以及“跨马执杖……骤驱击拂,风驱电逝”[32]的流动美感,还有两马相撞、碎首折臂的惊险刺激,都与时代朝气蓬勃的意趣相契合。
唐人还爱拔河和赛龙舟。唐人拔河时,有千人参加,“钩初发动,群噪歌谣,振惊远近”[33],气势宏大。唐人赛龙舟时,“鼓声三千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34]。人们欢声雷动,场景激越高昂,这也符合欢腾浓烈的时代气氛。
唐人的节日生活也盛况空前。正月十五的上元观灯,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平时因禁夜而出现的“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的冷落情景顿时改观。大街小巷灯火通宵达旦,全城人竞相奔走,去观赏争奇斗艳的各式花灯,以致大街上熙熙攘攘。“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满衢”。热闹的场景正是辉煌时代的体现。其他如寒食、清明、上巳节日的春游,游人如织,重阳节的登高秋游,以及除夕和元旦的热闹欢腾,无不映衬出唐人多彩热烈的生活情调。
三、高屋建瓴的恢宏气魄
人们常以“汉唐气魄”来概括中国历史上这两个辉煌时代的精神特征,其实,唐代气魄无论从博大和精细上,都体现出一种驾轶前朝的阶段性集大成气势,流眄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神韵。
有人说,建筑与雕塑可以视为时代文化精神的物化立体组合。每当人们谈到秦汉文化时,首先想到的是那气势磅礴的长城、阿房宫和兵马俑。同样道理,隋唐时代的大运河、长安城和唐帝陵遗迹,也给后人展示出那个辉煌时代的气魄和风采。
拿最能体现这两个时代恢宏气魄的纪念碑性的工程大运河来说,大运河是中国东部联系南北的一条人工河道,自从隋炀帝开凿以来,它就成为把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和经济中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条水龙。对于巩固大一统的国家起了重要作用,至今它仍然发挥着水道运输的作用。
隋唐长安城是一座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大都市。它巧妙地利用长安地势,将巍峨的宫殿建筑于龙首原的高地,利用地形上的优势,突出皇宫的威严雄伟;又依地势的高下,将长安城内的建筑依住宅主人的等级身份依次展开,使长安的建筑高低错落,立体空间增大,全城更加气势磅礴。“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隋唐长安在追求宏大规模的同时,还突出了与众多细部精缜布局的统一,唤起人们对寰宇一统、富有天下意境的联想。
乾陵
唐代帝陵遗址,同样也显示出这一时代的壮阔精神。唐代18座帝王陵寝,分布在关中渭水北岸的群峰丘峦中,连绵延亘达二百多里。每一座帝陵,都宛如一座宏大的纪念碑,昭示着唐帝国的威严与雄壮。唐太宗的昭陵,开启了唐帝陵因山为陵的模式,近百座以上的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是唐王朝一统天下、包容宇内的象征。栩栩如生的昭陵六骏石刻,给人们感悟到的是一往无前的事功精神与充满活力的英雄主义;列于寝殿前两侧的十四国君长石像,则浓缩了那一时代诸民族友好交往、中外一体的盛况。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气派也很庄重宏大。尤其是那粗壮雄伟的石狮,双目远眺,威武非凡,使肃穆的陵区更增添了一层神圣不可侵犯的气氛。
除了建筑与雕塑以外,在其他文化领域,也莫不显示出一种高屋建瓴式的阶段性集大成风采。苏轼曾言:
智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35]
这种灿烂的迷人风采,使隋唐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注释
[1] 《李白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2] 《全唐诗》卷二一一《塞下曲》。
[3] 《杜甫集·醉时歌》。
[4] 《樊川文集·池州送孟迟先辈》。
[5] 《旧唐书·儒学传》。
[6] 《旧唐书·儒学传》。
[7] 《韩昌黎文集·致卢仝》。
[8] 《景德传信录》卷十四。
[9] 《五灯会元·智闲传》。
[10] 《古尊宿语录》卷四。
[11] 《五灯会元·逍遥怀忠传》。
[12] 《容斋随笔·唐诗无讳避》。
[13] 《白居易集·与元九书》。
[14] 《旧唐书·白居易传》。
[15] 《全唐诗》卷四唐宣宗《吊白居易》。
[16] 《资治通鉴》卷二○三。
[17] 《旧唐书·骆宾王传》。
[18] 《旧唐书·后妃·上官婉儿传》。
[19]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十。
[20] 《全唐文》卷四十六唐代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诏》。
[21] 段成式:《酉阳杂俎》。
[22] 该书已由吴玉贵翻译成《唐代的外来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3] 《鲁迅全集》卷一《坟·看镜有感》。
[24] 《朱子语类》卷一一六《历代类》。
[25] 《元稹集》卷二十四《法曲》。
[26] 见本书第十三章第三节“社会风俗与时尚·胡气氤氲的衣食”。
[27]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41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8]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29]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说刻石》。
[30] 《全唐诗》卷三三三杨巨源《城东早春》。
[31] 李肇:《唐国史补》。
[32] 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33] 《隋书·地理志》。
[34] 《全唐诗》卷二七五张建封《竞渡歌》。
[35] 《苏轼全集·东坡题跋·书吴道子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