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的封建国家政治开明,国力强盛,疆域扩大,社会经济高度繁荣,从而为推出气度恢宏的隋唐五代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壮阔的舞台
隋文帝像
当世界文明演进的步伐迈入6世纪末和7世纪初时,在东亚大陆,相继升腾起杨隋和李唐两条巨龙,将中华文化推向空前隆盛的新时代。
这是一个令人艳羡的时期,它为中华文化奏响高昂的主旋律,提供了壮阔的历史舞台。
公元581年,出身关陇贵族军事集团、涌动着少数民族血液的“胡化”汉人杨坚,代周建隋,号称隋文帝。他以雄才大略的地主阶级政治家的气魄,首先降伏了强大的北邻突厥,继而又于公元589年,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捣毁了偏安江南的腐朽的陈王朝,统一了中国,从而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300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他的继承者隋炀帝杨广继续开边拓土,击败了雄踞西藩的吐谷浑,进一步密切了与西域的关系,并派人到台湾加强了其与内地的联系。建立起了东临日本海,西跨塔里木盆地,北至蒙古高原,南到印度支那半岛北部,东西9300里,南北14815里的隋帝国,国势号称极盛。
继之而起的唐王朝的疆域更加扩大,唐帝国不仅彻底打败了北方和西北方的强邻突厥,有效地对西域和漠北实施了行政权,而且和雄踞雪域高原的吐蕃王朝结成甥舅之好,又与南诏、回纥、渤海等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友好关系。其势力极盛时,东至朝鲜半岛,西至中亚细亚,北至西伯利亚,南至印度支那。“前王不辟之士,悉请衣冠;前史不载之乡,并为州县。”[1]这种强盛的局面一直维持到安史之乱爆发以后。
统治者还以开明的胸怀和多样化的怀柔羁縻手段,使得多民族归附。唐天子不仅是汉人的皇帝,而且被“诸蕃君长”尊为“天可汗”,成为各民族的最高共主。从而形成各民族共同创造隋唐文化的态势。
在如此辽阔的疆域里和大一统王朝的保障下,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重新开通。隋唐王朝为了保障丝路的畅通,都曾经营西域。隋炀帝打败吐谷浑后,在其故地设置了河源(青海湖南)、西海(青海湖西)、鄯善(新疆罗布泊西南)、且末(今新疆且末)四郡,调发戍卒,大兴屯田,以捍卫到西域的商路;同时,派裴矩驻于张掖,往来于武威、张掖之间,以主管与西域的联系及商业交通事宜。大业中,西域地方“相率而来朝者四十余国,帝因置西戎校尉,以应接之”[2]。又命薛世雄筑伊吾城,捍卫交通。西域和内地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在裴矩的《西域图记》中,就详细记载了到达地中海东岸的三条大道。唐王朝在打败西突厥后,先后设立安西四镇和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对西域各地实施了有效的统治,同时又在与吐蕃和东突厥争夺对西域的统治权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到玄宗时,唐朝的势力越过葱岭直达中亚细亚。这样在唐前期一百多年的时期里,唐王朝始终维持了丝路的畅通,“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3]。丝绸之路的重新开通,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孔道,玄奘西行取经就是循丝路而往来的。
易州铁像碑局部拓片(唐)原碑立于河北易县
与前代相比,隋唐五代时期对外交流的重要孔道,还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当时的广州成为中国南方的国际大都会,波斯、阿拉伯、南洋、东南亚以及欧洲、东非各国的商人,纷纷远涉重洋来到中国;中国人也有循此路南下西去游历的,如义净游历南洋及印度各地就是走的这条路。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攻陷了河西、陇右,控制了西域,西北陆路贸易逐渐衰落,而东南海上贸易转盛,“海上丝路”更加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此外,还有“唐蕃古道”,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就是循此道下嫁吐蕃国王的;西南丝绸之路,出川、黔、滇,直达缅甸、孟加拉湾,德宗时,骠国王派遣大型歌舞乐团访唐,就是走的这条路;往来新罗、日本的海路,频繁的遣唐使以及鉴真东渡,走的就是这条路。这些对外交往的孔道,无不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为了加强全国的统一和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隋炀帝还开凿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将全国经济文化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于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大运河
空前辽阔的疆域和强盛的大一统帝国,使隋唐时人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时代豪迈感,激发了他们进行文化创造的活力。李白一生浪迹天涯,写下了大量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随征文人,出入边塞,歌颂祖国边疆的雄伟辽阔;吴道子、张旭那奔涌而出的创作冲动;僧一行、南宫说实测子午线长度的空前壮举,无不得益于大一统帝国所提供的壮阔的历史舞台。
二、有为的时代
隋唐五代时期还是一个充满了进取精神的有为时代。从隋文帝代周建隋、统一中国,到隋炀帝开边拓土、将隋帝国推向鼎盛,再从唐高祖重建一统王朝,到唐太宗君臣推出“贞观之治”,以及千古唯一女皇武则天的出现,唐玄宗时“开元盛世”的形成,以至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和唐武宗的“会昌削藩”,直到五代后周太祖、周世宗的改革,几乎是不停顿地再现政治新气象,为隋唐五代时期文化的创造提供了适宜的政治环境。
唐高祖像
隋文帝建国以后,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改革了官制,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取士制度;改革府兵制度,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革去旧律的残忍条文,制定了相对宽简的法律制度。他还厉行节俭政治,一度造成政治上清明的新气象,《隋书·高祖纪》说他:“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使隋王朝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世。隋炀帝尽管是人所公认的暴君,但他也能随时代的变迁而进行改革,在许多方面,他所进行改革的规模和深度甚至超过了隋文帝。唐代史臣说:“炀帝即位,多所改革。”[4]他设立进士科,发展了科举制度,影响所及整个封建社会后期长达1300余年;他还好学、有文才,重视文化建设,对于消除和弥合南北文化上的差异和对立、真正实现全国文化心理上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太宗像
唐王朝建立以后,唐高祖、太宗、高宗全面改革了隋末弊政,继承和发展了三省六部制,改革了府兵制,大力发展科举制,修订唐律,建立了严密的法律制度,律、令、格、式互为补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代中华法系。尤其是唐太宗,这位千古明君,对唐初的改革贡献尤大,他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一大批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辅佐下,制定了“偃武修文”的政策,在用人上不拘一格,从谏如流,注意照顾到地主阶级各阶层和各地域集团的利益,在文化上制定了较为开明的政策,形成了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清明统治——“贞观之治”。推动了唐代文教事业的蓬勃发展。
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革新精神尤其惊人。她敢于打破中古时期男性独霸政坛的局面,以女主之身君临天下,这本身就是唐代一个很有趣的文化现象。在她统治期间,曾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又设立了武举,实行殿试,采用糊名的方式,其影响之大,超出一般。她还大力提倡和进行文教建设,成为从贞观之治向开元盛世过渡的桥梁。
唐文化发展的鼎盛期,是“盛唐气象”的出现。这与唐玄宗锐意改革,形成开元盛世的局面有很大的关系。唐玄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多才多艺的皇帝,他懂乐舞、善诗文、精通打马球,又有治国才能。他即位的初期,励精图治,创立了开元盛世的宏大局面。他非常注意文化事业的建设,大一统的各种文化组织在他统治的期间完备而充实,人才济济,自由地创造和发挥,使文化发展蔚为大观。
房玄龄像
杜如晦像
唐玄宗像
唐宪宗像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在政治上走向中衰,但统治集团的革新进取精神并未完全消退。唐德宗急于削藩,未获成功,令人扼腕;唐顺宗支持“二王八司马”开展永贞革新,功亏一篑,但却涌现出唐代文化史上的两颗巨星柳宗元、刘禹锡;唐宪宗对多所中央机构进行改革,又对藩镇发动强大攻势,力图重振大唐雄风,形成“元和中兴”的局面,元稹、白居易、韩愈等一大批唐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皆活跃于这一时期;唐文宗谋除宦官之祸,起用李训、郑注等进行改革,酿成“甘露之变”的惨局,使人有“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唐武宗更是采取了激烈的措施,力图挽救江河日下的唐王朝,他大力灭佛、沙汰冗吏、镇压藩镇、革除科举弊端,使唐王朝几至中兴;直到唐宣宗,还继续抑制宦官势力,致力于文教建设,他曾亲自谱曲排练、打马球、倡导进士科等,使大中年间文风蔚然,人称“小太宗”。正是唐后期统治集团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才使得唐文化在盛唐气象之后,继续迸发出一连串耀眼的光芒。
钱镠铁券(唐)
鎏金铜铺首(前蜀)1942—1943年四川成都王建墓出土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著名的乱世。政治上的混乱,并不意味着文化发展的中断。尤其是在政治上相对稳定的南方各国,如南唐、吴越、前蜀、后蜀等地,由于统治者的提倡,文风更炽,取得了许多文化发展上的重大成就。即使是在政治上极端混乱的北方五代,也出现过后唐明宗和后周太祖、世宗时期的改革,特别是后者,在中国文化史上还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后周太祖、世宗在政治上进行过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尤其是世宗抑制佛教的政策,影响很大。后周的改革,使当时政治的发展出现了转机,也为北方文化的振兴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这就为北宋重新统一南北奠定了基础。
三、繁盛的社会
隋唐五代时期的统治者,在进行政治改革的同时,还对经济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全面繁盛的社会环境,这就为高度发达的文化新时代的到来,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隋王朝建立以后,在经济上的改革成就颇大。隋文帝和炀帝父子,在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基础上,多有改革,采取输籍定样和大索貌阅的办法,与世家大族和豪强地主争夺劳动人手和封建剥削,另外又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人多殷富”的短暂繁荣景象。这主要表现在人口的激增,垦田面积的扩大国库的殷实和手工业、商业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上。史载当时“府藏皆满”[5],“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6],号称“盛世”。这种高度繁荣的社会经济,推动了隋代文化在短期内创造出一连串惊人的业迹。
赵怀满租田契(唐)1959年新疆吐鲁番出土
但隋王朝历时短暂,很快就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的风暴中崩溃了。在隋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唐王朝,吸取了隋亡的经验教训,及时调整了封建剥削制度,对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多所改革,促进了自耕农和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贞观年间,遭到严重破坏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史载“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赉粮,取给于道路焉”[7],号称“治世”。经过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发展,终于形成了开元盛世的宏大局面,社会经济空前繁荣,诗人杜甫情不自禁地唱出:“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8]与这种社会经济高度繁荣的局面相同步,唐文化也形成了“盛唐气象”这样空前隆盛的格局。
陶磨、陶碾、陶碓和陶井栏(唐)1954年山西长治王琛墓出土
到唐后期,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标志是地主土地所有制排挤了均田制,两税法代替了租庸调。唐政府通过一系列经济上的整顿和改革,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唐末五代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和逐渐超过北方,南方文化的发展也日趋发达,中国文化的重心也开始发生了向南转移的趋势。
总之,大一统的新时代,为朝气蓬勃的地主阶级进行文化上的创造,提供了壮阔的历史舞台。在这样一个充满了进取精神的有为时代里,通过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努力,不但创造出高度繁荣的社会经济,而且锻铸成光辉灿烂的隋唐五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