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化交流范围的扩大(1 / 1)

辽、西夏、金、元时期的文化交流,不论是在地域上或是规模上,都超过了此前的任何朝代。

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分为几种类型:一种是各个王朝之间的文化交流,如宋与辽、西夏、金的交流,辽与宋、西夏、金的交流;一种是元朝中央政府与宗藩国钦察汗国、伊利汗国的交流;还有一种是辽、金、元与高丽、欧洲、亚洲、非洲之间的文化交流。这些文化交流绚丽多姿,各具特色。

辽、西夏、金、元4个王朝都与北宋、南宋有文化交流,这几个王朝之间有时阴云密布,干戈不息,有时风霁月朗,桴鼓不鸣。他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外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战争,比如辽灭后晋、金灭北宋、元灭南宋之后,都把对方的图书典籍掠夺一空,然后加以吸收继承。另一种情况是干戈止息,骤雨初歇之后,双方使轺相接,和平共处,可以从容不迫地吸收对方文化的精华。如辽、宋之间的文化大规模进行交流,是在“澶渊之盟”以后;金与南宋的文化交流,也是在世宗对宋议和,“南北讲好,与民休息”之后。至于西夏,因国力相对较弱,只得依违于宋、辽、金之间,时而向宋纳款,时而对金称臣,只要对自己有利,不惜翻云覆雨,纵横捭阖。西夏在与宋、辽、金的交往中,接纳吸收了对方的文化,但总的来看,西夏吸收宋朝的文化最多,比如设官职、译儒经、立学校等,就都是从宋朝学来的。

辽与高丽之间虽有龃龉,但为时甚短,和平友好是两国关系的主流。在两国关系友好时期,高丽派童子到辽朝去学契丹语,高丽国王王治又请求结为秦晋之好,辽朝将东京留守、驸马萧恒德之女嫁给他。圣宗之母去世,高丽也曾派人吊祭。金灭辽后,高丽以事辽之礼事金,高丽实际上是金的藩属,国王的废立,都须征得金方的同意,双方使节往来甚多,文化交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的极盛时代。由于元朝疆域广袤,陆路、海路交通范围的扩大,此疆彼域的藩篱已不复存在,元朝政府鼓励商人四海经商,因而外国商人来中国者极多。再加上元朝政府对各种宗教、文化采取兼容并蓄政策,这就给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大开了方便之门。

元朝中央政府与宗藩国钦察汗国、伊利汗国关系密切。钦察汗国的都城萨莱(俄罗斯伏尔加格勒附近)是沟通东西方的国际性城市,中国工匠入居者甚多,钦察、阿速、斡罗思等族工匠入元朝者亦不少。伊利汗国境内各族人入元经商、做官、行医者不少,汉族官员、文人前往伊利汗国者也很多,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都达到了空前规模。

元朝与亚洲诸国的文化交流偏重于诗书、儒学、佛教等方面;与非洲的交流偏重于懋迁有无;与欧洲的交流则是传教士大批进入中国,马可·波罗、卢布鲁克、鄂多立克等人先后入元,兴建教堂,广收信徒。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武器制造等科学技术传入西方,阿拉伯、波斯的天文、医学成就也被介绍到中国来。伊利汗国从元朝学会印钞技术,至今波斯语犹称纸币为“钞”,波斯所用的乘驿圆牌,也仿效元朝。波斯人拉施都丁还编纂过反映中国医学成就的书籍。

由于元朝政府实行开放政策,许多西域人纷至沓来,或为仕宦,或为商贾,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颇受元廷优遇,人们以“色目人”称之。其中不少人学有专长,技艺精湛,在医药、天文星历、建筑等方面都作出过辉煌的贡献。

注释

[1] 《大金国志·熙宗孝成皇帝》。

[2] 《大金国志·海陵炀王上》。

[3] 《元史·耶律楚材传》。

[4] 《元史·许衡传》。

[5] 《元史·仁宗本纪一》。

[6] 《元史·赵复传》。

[7] 刘祁:《归潜志》卷九。

[8] 翁独健:《中国民族史纲要·序言》,1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9]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夏元昊拒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