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包括辽、西夏、金、元4个朝代。
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国家,“契丹”之名最早见于《魏书》。契丹人最早活动于潢河(西拉木伦河)、土河(老哈河)流域,是渔猎民族,后来也从事畜牧。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耶律阿保机即位称帝,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大同元年(947年)改国号为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元年(983年)复称契丹,道宗耶律洪基咸雍二年(1066年)第二次改号为辽。从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至1125年亡于金,辽朝历时118年,共有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天祚9位皇帝。太祖、太宗时期是辽朝初期的前段,世宗、穆宗、景宗是初期的后段;圣宗、兴宗是辽朝的中期;道宗、天祚帝时期则是辽朝的后期。如按社会性质划分,初期前段是奴隶社会,后段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到了中期,这一过渡完成,后期已经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但在封建社会中,仍然有奴隶制成分。
金朝是以女真贵族为核心,联合汉人、渤海、契丹共同进行统治的国家。女真作为族称,出现在辽、五代时期,历史上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都是指的女真人,他们长期生活在白山(长白山)、黑水(黑龙江)一带,从事渔猎和农业。1115年正月,阿骨打称帝,国号金,建元收国,他就是历史上的金太祖。天会三年(1125年)金灭辽;天会五年(1127年)覆亡北宋;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完颜珣在蒙古军的压力下,将都城由中都(北京)迁往汴京(河南开封);天兴元年(1232年)金哀宗完颜守绪由汴京逃往蔡州(河南汝南),天兴三年(1234年)宋、蒙联袂攻金,金亡。金朝共历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世宗、章宗、卫绍王、宣宗、哀宗9帝,历时119年。女真族在阿骨打建立金王朝前还是原始社会,金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女真人已进入奴隶社会。由于女真奴隶主贵族不断发动掠夺战争,对北方地区的经济破坏非常惨重。从熙宗时起,女真族的奴隶制已经开始转变为封建制了,到章宗时才最后完成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金朝的经济、文化是继辽、宋之后发展起来的,从总的方面看,稍逊于南宋,但超过了辽朝,对元朝有一定影响。
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国家,党项是古代羌族部落的一支,也称党项羌。五代、北宋初年,都臣属于中原王朝,宋太宗赐党项羌首领李继捧名为赵保忠,继捧族弟李继迁抗宋自立。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继迁之孙元昊自称皇帝,国号大夏,又称白上国,宋人称为西夏,都兴庆府(后改为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其疆域东据黄河,西至玉门(甘肃敦煌县西),南至萧关(宁夏同心县南),北抵大漠(蒙古瀚海)。西夏从元昊建国至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被蒙古灭亡,历时近两个世纪,共有景宗、毅宗、惠宗、崇宗、仁宗、桓宗、襄宗、神宗、献宗、末帝10个皇帝。西夏社会从家长奴隶制过渡到封建领主制,只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李继迁统治时,是西夏封建制的萌芽时期。继迁之子德明克绍箕裘,承袭父业,与宋朝和平共处,积极发展农业、商业,又从宋朝获得大量岁赐,他在兴建宫殿、宗庙、官署上都竭力模仿汉制,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西夏社会经济的封建化进程。1038年李元昊公开宣布建立大夏王国,则是西夏封建制正式形成的标志。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国家。蒙古族名始于唐代,辽、宋、金时又有萌古、朦骨、盲骨子、萌古斯、蒙古里等不同译名。1206年,成吉思汗在漠北建国,号为大蒙古国。他就是历史上的元太祖。其子太宗窝阔台兴建哈喇和林城(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为国都。大蒙古国的统治者通过不断的征服战争,统治了亚洲、欧洲的广袤地区。成吉思汗之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在按台山(即阿尔泰山)以西的封地和旭烈兀(成吉思汗孙、拖雷子)西征后据有的波斯之地都成为大汗的藩属。1260年,忽必烈(拖雷之子)即位于上都(内蒙古正蓝旗闪电河北岸),采纳儒士的建议,遵用汉法,革故鼎新,以燕京(北京)为中都,后为都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升中都为大都。蒙古人1227年灭西夏,1234年与南宋联袂灭金,1276年覆亡南宋,自此全国统一,江山一统。1368年,朱元璋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大都,元顺帝逃往应昌(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来诺尔附近),其后裔据有漠北,袭用元国号,史称北元。元朝如从成吉思汗建国算起,至大都失守,共162年,有太祖、太宗、定宗、宪宗、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文宗、明宗、宁宗、顺帝15位皇帝。蒙古统治者进入中原之初,因为保留着浓厚的草原奴隶制因素,因而蒙古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造成中国北部社会经济的严重倒退,这种局面不利于蒙古人的统治,因为农业地区所提供的财富远远超过了畜牧业,破坏了农业生产,蒙古人的统治也就难以继续下去。有鉴于此,忽必烈即位后,便注意笼络汉族地主知识分子,采用汉法,以适应中原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这样,忽必烈便成了蒙汉各族地主阶级的代理人,这也意味着蒙古人彻底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
辽、西夏、金、元4个朝代共统治了四个半世纪,除了元朝统一了全国外,其他3个朝代都是地区性的政权。这一时期的文化大体上有3条脉络:(1)儒学与多种宗教并存;(2)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互相杂糅;(3)地域文化的差异。
辽、西夏、金、元王朝的统治者都是少数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在东北、西北地区,由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的不同,他们的文化传统与中原汉地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原汉族地区一向崇尚儒学,儒学一直处于显赫地位,而契丹、女真、党项、蒙古人起初并不看重儒学,他们是在与汉人长期的接触与熏陶中,才慢慢地接受了儒学的,一直到元代,程朱理学才在全国学术思想领域内确立了统治地位。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在接受儒学的同时,对其他宗教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儒学一枝独秀的局面并没有出现。辽朝统治者崇尚佛教,元朝人曾有“辽以释废”的感叹;西夏人的宗教信仰以佛教为主;蒙古人在其广大的征服区内,对宗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只要对蒙古人的统治有利,信仰何种宗教都受到保护。成吉思汗的后裔中有信仰基督教的,有皈依佛教的,有崇拜偶像的,有笃信伊斯兰教的,也有不信任何宗教的。由于元代实行帝师制度,佛教的地位高于其他宗教,而在佛教的各派别中,喇嘛教又高于其他宗派。
契丹、女真、党项、蒙古人生活在北方边陲,形成了草原文化。除了西夏比较孱弱,无力问鼎中原外,其余3个政权都想取中原王朝而代之,结果是蒙古人取得了成功,辽、金只占据了原来属于中原王朝的部分地区。辽、金、蒙古统治者发现,用草原文化来治理有着上千年儒家传统文化积淀的汉族地区,根本不可能获得成功,让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和光同尘,互相杂糅,这才是有效治理中原地区的不二法门。两种不同文化的杂糅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地区的不同,在文化上也存在着差异。辽朝契丹人居住区与汉人聚居区,金朝南北方之间就有差异,特别是元朝版图辽阔,文化上的差异就更大。这种差异既有民族和居住地区的因素,也有受汉文化影响深浅的因素。有些民族本身文化素质较高、居住地区交通比较便利,与汉人接触较多,其文化就比较先进,相反,那些文化素质较低,居住地区偏僻,与汉人接触很少的民族,文化就相对落后了。这种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元代留居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社会发展就不平衡。居住在辽阳地区的女真人,因长期与汉人杂居,经济、文化都受汉族的影响,因而发展较快;居住在原上京路、胡里改路的女真人,受汉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较少,保留自己的特色也就较多;而那些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女真部落,因为山隘林深,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甚少,无从接触汉文化,到元代仍处在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又比如元代已是高度发达的封建社会,而云南的倮倮(彝族的先民)还处于奴隶制社会发展阶段。
辽、西夏、金、元时期的文化,可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塞外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相汇合,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而形成的以汉文化为核心的多样性文化。
本卷由任崇岳主编,负责设计提纲、挑选图片并撰写绪言、第一至第八章、第十三章第四节;贾洲杰撰写第十二、第十四两章及第十三章第二、第三两节;洪书云撰写第十一章;陈朝云撰写第九、第十两章及第十三章第一节。全书最后由任崇岳统稿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