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黄老、儒术(1 / 1)

黄老之学是道家的一个特殊派别,它托始于黄帝,在老子学说基础上吸收了儒墨名法等多家学说中的积极成分,形成以政治学说为中心内容的哲学思想。它的特点有二:一是在兼蓄诸家学说基础上,突出强调循道和明法,所以也被称为“黄老刑名”之学,这反映了由道德入刑名的道家与法家的天然联系。二是主张清静无为,不对社会民生做过多的干预,让百姓休养生息。因为它的主张反映了民众久罹战乱之苦,要求政治宽缓、生活安定的强烈愿望,所以在战国末期萌生后,到汉初流行一时。

汉初统治集团中的才智之士大多受到黄老之学的影响,他们较早意识到调整政策,休养民力的必要。在张良、陆贾等人影响下,高祖与萧何基本上以儒家的德政思想为指归,确定统治方略,但也受到黄老影响。在全国推行新的政令,建立新的统治秩序时,注意恢复百姓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扫除烦苛,与民休息”[6]。

当时君臣都尊崇黄老,黄老之学成为社会上的主流思想。史家记载:在惠帝和吕后之朝,“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8]。黄老之术收到初步效果。

汉文帝尊崇黄老之学,“本修黄老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静无为”。他在“汉家基业初定”,“承军旅之后,百姓新免于干戈之难”的情况下,继承惠帝和吕后时期的统治方针,“轻刑事少,与之休息,以俭约节欲自持,初开籍田,躬劝农耕桑,务民之本”[9],使汉代社会走上繁荣之路。

景帝和母亲窦太后都是黄老之术的服膺者。窦太后对景帝和武帝初期的朝政施加过一定影响,她“好黄帝老子言,帝(景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10]。景帝曾把善为黄老之言的处士王生召至宫中,又重用信奉黄老的直不疑、汲黯等大臣。他“务在农桑”[11],“务在养民”[12],继续执行文帝的统治路线。

从汉开国到武帝即位之初,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政策实行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遵用黄老之术导致的文景之治,得到了“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13]的高度历史评价。

任何政权的成功施政都应该张弛适度,宽猛相济。黄老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特别适应社会休养生息的需要。但它也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弱点,这就是缺乏进取精神,缺乏将全社会调动起来,全面建功立业的恢弘气势。文景之时的宽弛政策,不能满足社会大步发展的要求,在个别之处事实上也产生了一定消极后果。主要是:(1)礼文之事多阙,在制度建设上缺乏必要措施,没能把新生大一统政权建设得更为完备,实际上没有完成时代赋予大汉政权的历史使命。(2)在社会的上层,诸侯王势力膨胀,产生离心倾向,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在下层,豪强并兼之徒武断于乡曲,造成对民众的危害,形成对社会正常秩序的干扰。(3)对少数民族或地方政权的侵扰,缺乏有力的对抗措施,既不能保证边境地区民众的正常生活和政府机构正常履行职能,更不能把大一统政权的规模扩大到更广阔的地区。

儒学以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为特色,在治国方面强调以教化为主,德刑并用;在理民方面,注意把人的自然性情与社会规范融合起来。其思想主张与中央集权的家国同构的中国社会要求十分吻合。因此,当黄老之学难以满足社会要求时,以儒家作为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便成了历史与社会的选择。由于自身不可替代的长处,在黄老之学兴盛之际,儒家思想也呈现出繁荣兴旺的发展势头。景帝之时,儒生已形成很强的势力,有很大的社会影响。

儒术取代黄老经历了激烈的斗争。

儒学博士辕固生与黄老派的黄生,曾在景帝面前就“汤武革命”进行辩论。黄生认为“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反诘:“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以上下之位既定,便不可改变为据,坚持自己的观点。辕固生继续追问:“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把争论引到敏感的现实问题上来。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汉政权的合法性,景帝只好出面加以制止,说:“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辩论虽不了了之,儒生却在与黄老的抗衡中显示了自己的力量。也许是这次争论引起了窦太后的反感,窦太后特意召见辕固生,问他对《老子》有何看法。辕固生直言无忌地回答:“此是家人言耳。”惹得太后大怒,命他入圈与野猪较量,想置他于死地。景帝知辕固生直言无罪,给了他一把利刃。他才保住了性命。此时由于窦太后支持,黄老的势力还强于儒家。

汉武帝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喜欢积极向上的儒家学说。即位之初就批准了卫绾“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的奏章,改变了“不任儒者”的政策,任命好儒术的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主持政府重要部门。又安车驷马迎接著名儒生申培公入朝,作为朝制兴革的顾问。他还准备建明堂、封泰山、改正朔、易服色。这些举措引起黄老派的不满,当赵绾意在架空窦太后,建议不向东宫奏事时,引得窦太后勃然大怒,将赵绾、王臧逮捕,使其自裁,罢免了窦婴、田蚡。武帝在强大的压力下,只好让步,暂时停止诸般兴礼作乐举措。黄老与儒学的这一轮斗争,以儒家的失败而告终。

武帝虽然遭受挫折,仍不放弃尊儒的努力,他在选取贤良方正时,留意收揽儒生,授以官职。同时,鼓励学者研读儒家典籍,使五经传习更有系统,进行着扎实的理论建设。

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病逝,武帝完全掌握执政权,加快了崇儒的步伐。他重新起用田蚡为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将布衣大儒公孙弘擢为三公,封平津侯,使得“天下学士靡然乡风”[14]。儒生堂堂正正地走到前台,习儒成为最令人向往的职业。

为了廓清思想疑虑,确立适应大一统政治的权威思想,武帝多次下诏策问,要求贤良方正们就治国指导思想问题进行理论论证。大儒董仲舒在对策中论述德教是致治的关键,并建议用儒家学说统一全国思想。汉武帝采纳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正式取代黄老,定为官方政治学说,实现了政治指导思想的转变,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