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夏之时都觉得自己是救她出青楼火坑的人,她是他的私有物。董竹君的骤然出走令他大受打击,他不停写信给她,一次次忏悔,董竹君却无法相信他的诚意。
夏之时坚定地认为,一个女人带着四个孩子,还要赡养年迈的父母,在这物价飞涨的上海滩不可能生存,他还笑着说:“我们来个君子协定,暂不离婚,你要是带着女儿没在上海饿死,我的手掌给你煎来吃。”
董竹君彻底对这个男人死心了。
1929年,两人正式签署离婚协议。当时的上海文艺界对她大加褒扬,称她是《玩偶之家》里那个“出走的娜拉”,然而只有“娜拉”自己知道,出走以后的日子有多艰难。
为了生活,她不得不频繁出入当铺。但她并不是坐吃山空的人,离开夏家的第二年,她就创办了群益纱管工厂。
一开始的生意并不好做,全靠丈夫的朋友戴季陶资助了一笔钱才得以勉强维持。刚刚有了收益时,战争爆发了,战火将她的工厂毁于一旦。
她参加进步社团,和一群小年轻一起反抗日本人,抵制日货支持国货,却在一次爱国演讲后被抄了家,还被抓进大牢蹲了四个多月。这下子,她钱财散尽,彻底一无所有了。
母亲不断地劝说她回夏家,认为女人就应该相夫教子,可她偏偏不肯信这个邪。
1935年3月,得到朋友李嵩高支持的董竹君开了一家饭馆,取名“锦江川菜馆”。
这次的生意意外红火,锦江菜馆的名声越来越大,就连黄金荣、杜月笙这样在上海滩响当当的人物也成了这里的常客,很多南京、上海的军政要员都喜欢来这里吃饭。连卓别林访问中国时,也对锦江菜馆的香酥鸭子恋恋不忘。
为了鼓励女性追求独立自主,董竹君还专门创办了锦江茶室,聘请女性服务员,帮助她们取得经济独立。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锦江菜馆成了不少革命人士的避难所。董竹君身处上海,却不断为前线捐款捐物,还创办了《上海妇女》杂志,鼓励女性加入斗争的行列。
1945年,抗战胜利,整个中国百废待兴,董竹君创办的锦江饭店成了上海滩最著名的地标之一,而她也成为上海滩最具传奇色彩的女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锦江饭店成为上海第一家可以接待国宾的场所,一直到今日,它都是上海滩的灯红酒绿里一个传奇的所在,接待了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百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1997年,董竹君去世,享年九十七岁。
她在自传《我的一个世纪》中写道:“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弃信念。”
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真正的勇士从来不会局限于出身、时局和周遭的冷眼流言,他们敢于正视命运,扼住命运的喉咙,给自己挣出一片天。
董竹君生于贫民窟,长于青楼馆,曾想安心做别人的太太,却最终义无反顾摔上家门,离开了那个束缚她的封建家庭,创办起自己的事业,显达于动**的时局中。
她成就自己,也成就了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