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 / 1)

一生桀骜,却结局苍凉,龚自珍是死不瞑目的。

但他所不甘心的,或许并非是因为后人怎样抹黑他,把他的风流韵事炒得满天飞,而是他生出来一个儿子,毁了他龚家数百年的声名。

龚自珍的儿子名叫龚澄,号曰龚半伦。

这个外号是他自己取的,因为在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这五伦中,他只认“夫妻”,而这“妻”不过是他的一个小妾,所以连“一伦”都不算,只能算作“半伦”。

比起老爹一身正气,龚半伦是个很邪乎的小子。他虽然也饱读诗书,学问博大,但性格孤僻,寡言少语,好为狎邪游,为人放浪不羁,恃才傲物,除了那个在上海纳的小妾以外,谁都不放在心上。

因为父亲一生仕途不得意,成日里流连烟花柳巷,从不管儿子,而母亲又早逝,龚半伦自幼就没怎么享受过父母之爱,成了典型的有人生没人养的浪**子。

他不喜欢父亲,觉得父亲窝囊、没本事,就连外界广为传颂的父亲的诗文,他也瞧不上眼。所以父亲死后,他时不时就把那些遗稿拿出来,自己大改一通。每次改稿的时候,他都会预先将其父龚自珍的木主置于案前,每改动一字,就用竹鞭敲击木主道:某句不通,某字不通,因为你是我的父亲,我才为你改正,使你不致欺蒙后人。

龚自珍被称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龚半伦却觉得爱国都是空谈。

他自幼熟习满、汉、蒙三语,喜欢跟色目人相交为友,连英语都会说上两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英国公使威妥玛,英国人吃惊于一个汉人竟然会一口流利英语,对他很是尊敬,将他称为“龚先生”。

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窝囊儿混蛋”,龚半伦却正好相反,成了清代学者赵翼口中“名父之子多败德”的印证。

英国人对龚半伦的这种尊敬,在1900年的中国,注定是要让他受尽千夫所指的。

在曾朴所著、被誉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中,有一段文字以龚半伦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其引英军火烧圆明园之事。

据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之后,慈禧太后派出恭亲王奕?与八国列强进行谈判。在谈判桌上,龚半伦赫然作为英国代表列席。

恭亲王怒火冲天,指着他的鼻子大骂:你蒙受国恩,如今国家有难,你反倒帮助外国人,你还是个人吗?

龚半伦反唇相讥:我父亲不得入翰林,我穷到靠外国人糊口,朝廷于我龚氏,何恩之有!

奕?“瞠目不能言”,不再说一句话。

人人都说,火烧圆明园时,龚半伦也盗取了大量珠宝金器,他将这些宝物变卖所得全部运往上海,花天酒地,滥赌滥嫖,最后发狂而死。

有如此荒唐的传言流传于世,倒也不负他这“半伦”的名号。

龚半伦到底是不是带领八国联军烧毁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他当时的确就在英军当中,而且十有八九是该事件的旁观者。这么看来,至少他的确投降了英军,并且不怎么爱国。

龚半伦毁了龚自珍的一世清名。如果老龚同志泉下有知了,他必定是要起来改一改自己当年写过的诗:

“我劝天公重抖擞,杀了我儿祭先祖!”

赵元任夫妇:近代最朋克夫妻

他是个天才。

五岁就精通北京、保定、常熟、福州四地方言,十五岁时会用十几种语言与人交谈,十八岁时以全国第二的成绩考入美国康奈尔大学。

但他又是个叛逆少年,抽烟、酗酒、赌博样样都沾,不修边幅、满口脏话。小时候他是家里的熊孩子,读书时是班里的小混混。

同时,他还心比天高、没有耐心,一会儿想做电机工程师,一会儿又去学物理,修的是数学专业,偏偏跑去听心理学,还打算当语言学家,在校天天玩音乐,回国后又自称是学哲学的……总之,什么都学,兴趣三天一换,学问都是浮云,逃课才是正经。

读到这里,你以为这是个“伤仲永”的故事?

当然不是!且看他后来的成就:

他二十六岁拿到哈佛博士学位;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清华四大导师;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精通三十三种方言和十门外语;他被清华、耶鲁、哈佛等数所名校聘为教授,头顶四校博士光环;他是美国东方学会(AOS)会长,一手创办“科学社”;他开启了中国音乐的新纪元,一曲《教我如何不想她》传唱至今……

这个玩世不恭的天才大师,就是赵元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