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才子吴梅村写下《圆圆曲》,暗讽吴三桂降清引狼入室的举动,但后来的情况就不是这个书生能预料到的了。
顺治二年(1645年)后,吴三桂全心倒向大清。为表忠心,他不遗余力地剿杀抗清力量,无论是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还是南明小朝廷的人马,全用血腥的屠杀手段“排头砍将过去”。
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攻下云南;1662年,下令用弓弦绞杀了南明最后的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因为此功,他被封为平西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成为权倾朝野的一方诸侯。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年轻的康熙帝下令撤藩。吴三桂自恃力量强大,清帝年轻不经事,而当年那些的猛将精兵早已是东流之水,遂联合靖南王、平南王起兵反清,史称“三藩之乱”。
这仗一直打到康熙十七年,吴军由原来差点饮马长江的大好形势,渐渐变得局促起来。
吴三桂没有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他当年残杀明军的行为尚历历在目,现在却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反对削藩,这种两面三刀的作风,甚是不得人心。
另一方面,康熙皇帝出乎意料地了得,他在全国布置了一盘棋。别看他年轻,在用人和收服人心等方面,他都比吴三桂高出不止一筹。
吴三桂看情况不对,就有称帝“自娱”的想法,于是在衡阳自立,定国号为“周”。不过他在这年秋天就病死了,只过了一会儿皇帝瘾。
又打了几年仗,三藩被全部平定,已死多时的吴三桂被清廷清算。他们称吴三桂“明季罪人,本朝反贼”,简直罪大恶极。后来的史书又把他写成了当朝最大的逆子贼臣,就是要让他遗臭万年。
可吴三桂能得那么多人誓死效忠,头发白了还能再起兵争雄天下,不会只是见风使舵,唯利是图之辈吧?
有一本叫《庭闻录》的书,是吴三桂一个部下的儿子写的,记载了关于吴三桂的很多事情。
明末大臣傅宗龙是吴三桂的老上司,对他有恩。傅宗龙的儿子傅汝在吴三桂手下当差,随时出入王府,老吴当他是亲兄弟。
明将毛文龙原来也是老吴的上司,入清后家里势衰,被一李姓将军硬夺宅子。毛家一个老仆人千里迢迢赶到云南,请出吴三桂给他家做主。吴三桂果然帮助毛家拿回了家产,还让李氏赔偿了损失。
在富贵不忘故旧方面,吴三桂还是很有风范的。
有个王公良,从辽东就和吴三桂在一起,他也知道吴亲王所为不善,但他对别人说:我当然知道早晚要死,但这个人对我这么好,我不可对不起他。吴三桂兵败后,王公良自焚而死。
吴三桂大处不佳,于德行有亏,却能在小处收拢人心,得人死力。
其实,那些人效忠的只是一个“士为知己者死”的模式,不是在效忠某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