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通过此战让田忌在齐国声威大震,毕竟能够打败实力强劲的魏国,田忌的这份功绩还是很有分量的。
大胜回国,田忌受到齐威王的关注和器重,被晋封为上将军。
此时脸上最难看的就是邹忌了,毕竟之前邹忌是主张绥靖的。随着田忌这颗将星璀璨升空,邹忌开始担心自己的相位不保,对田忌也多有忌惮。几年间,齐国出现了将相“不相悦”的局面。
田忌在齐国声势日渐高涨,为报孙膑恩情,他许诺有朝一日一定要帮孙膑报仇,除掉庞涓。
公元前342年,魏国突然袭击韩国,韩国兵败,向齐国求援,齐威王赶忙召集大臣商量对策。
田忌认为这是帮助孙膑报仇的大好时机,向齐威王建议:我们应该明确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援,让韩国与魏国血拼,这样双方实力都会削弱。等魏、韩两国精疲力竭,我们再坐收渔翁之利!
齐威王听从上将军田忌的建议,接见韩国特使并明确表示支持韩国。
韩国君臣自恃有齐国撑腰,士气高昂,出动十万兵马对战魏国主力,没想到五战都以败北收场。如此惨局之下,他们盼星星盼月亮仍见不到援军到来,赶忙再次派出使臣前往齐国。
邹忌手下第一谋士公孙闬积极为主公出谋划策:相国大人为何不建议齐王率领诸侯国共同讨伐魏国呢?打了胜仗,是相国您的谋划,那么您也有功劳;打了败仗,田忌没有功劳,兵败如不能自杀殉主,以后也无法立足朝廷。
邹忌对此一箭双雕的计策很是认同,次日便向齐威王进言,请求派田忌讨伐魏国。
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战国策》)
于是齐威王再次任命田忌为上将军,孙膑为军师,率兵援助韩国。
孙膑还是建议田忌用“围魏救赵”的办法,不直接援助韩国而是直扑魏国首都大梁,庞涓闻讯果然又从韩国撤军。
孙膑又建议利用庞涓轻视齐军的弱点,主动放弃对大梁的包围撤军回国,引庞涓追击。
他们第一天在营地摆放十万个做饭的灶台,第二天放五万个,第三天放三万个。庞涓观察灶台的数量认为齐军已经溃退,于是不设防备带领骑兵连夜追击。当赶到马陵的时候,看到一棵树上赫然写着:“庞涓死于树下!”此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全部被歼,庞涓在树下羞愧自杀。
这就是孙庞之争的最终结局。历经十五年,田忌终于帮孙膑报了大仇,两人的声威传遍天下。
魏国主力大损,国力衰弱,从此齐国称霸天下。
韩自以专有齐国,五战五不胜,东诉于齐,齐因起兵击魏,大破之马陵。魏破韩弱,韩、魏之君因田婴北面而朝田侯。(《战国策》)
孙膑深知田忌和邹忌不合,如今田忌战功赫赫,孙膑怕邹忌从中挑拨使得田忌被君主猜忌。
孙膑找机会将田忌拉到一边深谈:将军有意做一番大事吗?见田忌没明白自己的意思,他补充道:将军您兵不卸甲返回齐国,只需留下少量军队把守隘口桥梁,背靠泰山兵锋直逼临淄,冲破临淄的城门可以说轻而易举。到时候齐国大权必将落入将军之手,对手邹忌将再无容身之处。否则,将军您现在回到临淄,恐怕也不能善终。
田忌听闻此言喝道:我身为齐国公族子弟,怎么可以犯上作乱!
最终田忌没有听从孙膑的建议,孙膑见此情景与田忌别过,从此归隐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