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汉武帝倚重的重臣,如张汤和公孙弘,大都善于揣摩上意,能和领导愉快相处,因为他们都知道武帝脾气是出了名不好,一怒之下,不论你是将才还是文才,统统格杀勿论,有时还会灭人全族。武如李陵、李广利,皆是被武帝灭族;文如司马迁,虽未受死,但也因言获罪,受了宫刑。面对残酷的现实,武帝的下属大都极会做人,奉行领导指哪打哪的原则,不想触半点霉头。
可汲黯偏偏十年如一日地直言快语,杠来杠去,难道他真的不会出事吗?怎么可能!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杠精基本没有好下场,更别说汲黯这种海陆空全方位开杠,而且逮谁杠谁的立体化杠精,他的人际关系自然差到了极点。不久,汲黯就迎来了所有杠精必须面对的危机——来自被杠者的反击。
他首先面对的是来自同事的反击。
与汲黯同为九卿之一的公孙弘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用麻布做被子,一顿饭不摆设两种肉菜,世人都称颂他是简朴的典范,可汲黯听说了,却在朝堂上当众反对——公孙弘身居高位,朝廷给他的俸禄很多,但是他还用布做被子,这是在装样子,是骗人的把戏。
武帝就此事询问公孙弘,公孙弘灵机一动,主动谢罪说:确有其事。说到九卿当中与我关系好的,那就是汲黯了,今天他在朝廷之上质问我,确实切中我的问题。说到我身份显赫,却制作与小官吏家没有区别的布被,这确实就像汲黯所说的那样,是我有意矫饰做作,想借此沽名钓誉。如果没有汲黯的忠直,陛下怎么能听到这些话!
这些请罪的话说完,武帝反倒认定公孙弘谦让,越发尊重他了。
表面上汲黯这一杠没有副作用,还得到了公孙弘的赞扬,但是公孙弘看起来很宽厚,其实心机很深,只要得罪过他的人,他一定会还以颜色。
公孙弘升任丞相后,对杠精汲黯一直耿耿于怀,经过处心积虑地寻找,终于找到了杀人不见血的报复方法。
一日,公孙弘看似不经意地向汉武帝提出了一则人事调整建议:京师长安地区皇亲贵族多,难以治理,因此我想推荐耿直的汲黯任右内史,让他去管。
弘欲诛之以事,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臣、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上从之。
汉武帝准奏,公孙弘长舒一口气,满意地笑了。
右内史是负责管理长安秩序的官员,表面看起来风光,但其实治下是最难对付的皇亲贵族,历任官员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对汲黯这种普通的人际关系都搞不好的杠精来说,用这个职位足以消灭他。
还好汲黯工作能力强,处事公平,在右内史的岗位上为官数年,没出什么大事。
虽然这一难是躲过去了,但是接下的一劫,汲黯是绕不开了,因为这次反击,来自当朝皇帝。
经过历次被明怼暗杠,汉武帝实在是怕了这个杠精。有一天,汲黯收到了离京的通知,叫他去淮阳任太守,虽然汲黯哭着不想走,还找武帝求情,表示愿意一直陪在武帝身边,但武帝听到“一直”二字,更加惊恐万分。
为了让他赶紧走,汉武帝不仅数次下诏催促他离京赴任,还哄骗他说过些年就召他回来。
汲黯失落至极,他当然知道汉武帝再也不会召他回来,作为杠精,他终于被皇帝强行驱逐了。临走前,他去拜访大行李息:我被弃置到地方郡县,不能再参与朝廷议事了。御史大夫张汤用词诡辩,不肯为天下正事发言,一心迎合主上的意思,玩弄法律条文。我被赶走了,你身居九卿高位,一定要替我杠他,早日揭发他的真面目,不然,我肯定你会没有好下场。
李息望着这位因抬杠被赶到地方任职的杠精,虽然表面答应,心里却着实不想步其后尘。然而他没想到,公元前115年,张汤事败自杀,没听从汲黯的劝告规劝武帝的李息,也因此被汉武帝治罪。
汲黯去了淮阳,虽然工作做得很有成效,但确实再也没有回到汉武帝的身边。公元前112年,他病逝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