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安国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他明白,人生在世就像船行水中,该掉头就掉头,该见风使舵就见风使舵,否则就是不顾大局,就是成心捣乱,也是找死!所以当汉武帝得到一个天时地利俱全的机会,决定对匈奴进行军事打击时,他并未固执地抱着他的主张不放,而是毫无怨言地服从命令,愉快地接受了任命。
这次针对匈奴的军事行动,也就是发生于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围”。
这场行动的设计者是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豪强聂壹,他通过大行令王恢向汉武帝建议:匈奴人刚与咱们和亲,对咱们不加防备,可将其诱至马邑,以伏兵袭击,定可将其歼灭。
早就想收拾匈奴的汉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出动三十万精兵,命护军将军韩安国(他也是此次行动的总指挥)、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各率一部,分头埋伏于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又命将屯将军王恢和材官将军李息率三万精兵出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准备从侧翼袭击匈奴人的辎重,切断匈奴人的退路。
一切安排妥当,聂壹便充当间谍,前去撒诱饵了。
聂壹撒的诱饵,对匈奴的军臣单于很有吸引力:我手下有数百人,可以杀掉马邑县令并做内应,然后马邑的一切财物就都是您的了。
马邑是当时主要的产马地,也是重要的马匹交易市场,军臣单于对它垂涎已久了。也许是被利益冲昏了头,他居然对聂壹的话深信不疑,高兴地接受了聂壹的“安排”,亲率十万大军进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县),只等聂壹传出消息,就能向马邑开拔。
聂壹回到马邑,和马邑县令商量,杀死了一个死囚,把死囚的脑袋高高地挂在城门上,谎称是县令的脑袋。
见聂壹“得手”,军臣单于立即率军向马邑进发。
眼看就要进入汉军的埋伏圈,不料一个细节引起了军臣单于的怀疑:怎么一路上只见漫山遍野的牲畜,而放牧的一个也没有呢?
他抓来汉朝雁门尉史一问,这个怕死鬼把什么都说了,匈奴人立即退兵。
得知消息,王恢大吃一惊,却不敢追击。韩安国则不一样,埋伏几天不见动静,他改变了原定的作战计划,变守株待兔为主动出击。只不过那时候匈奴人早就跑得没影了,韩安国无功而返。
虽然精心设计的“马邑之围”因为一个低级错误功败垂成,韩安国也没薅到匈奴一根毛,但与之前一直极力主张用兵的王恢临到阵前却向后退缩相比,他敢于主动出击的勇气已值得让人大大地点个赞了。
这种既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又能毫无保留地执行领导决策(哪怕与他期望的正好相反)的格局,有些人估计一辈子也学不来。
千古第一杠精:是情商太低还是智商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