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初,汉武帝召韩安国入朝,先是让他担任北地都尉,后来升为大司农,再后来担任御史大夫。
入朝后,韩安国说话、做事的画风顿时大变。毕竟此一时彼一时,虽然同样是运用三寸不烂之舌,但这时候的他再也不是那个人微言轻的韩安国了,若还与之前一样,那就显得太不搭,甚至是有点迂腐可笑了。比如在对待匈奴这件大事上,他不但一改过去“可怜巴巴”的样子,还敢与其他大臣展开激烈辩论。
据《史记·韩长孺列传》,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派人来请求和亲,汉武帝让大臣们讨论。
大行令王恢主张废除文、景两朝实行了多年的和亲政策,改为硬碰硬,或者干脆主动对匈奴进行军事打击。因为根据文、景两朝的情况来看,和亲虽然暂时管用,但过不了几年匈奴就会背弃盟约,所以“不如勿许,兴兵击之”。
韩安国立即表示反对:
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他的大意是说,派军队到千里之外去作战,基本上没有取胜的可能。如今正是匈奴兵强马壮的时候,他们怀着禽兽般的异心来去如飞。他们是以逸待劳,咱们的军队即使能到达,也已是人疲马乏,就好像强弩之末,连一匹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又好像从下往上刮的风,到最后连一根雁毛都吹不起来。如果咱们主动找上门去,等于是让匈奴人利用他们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就像一个武艺高强的大汉面对一个行将就木的重病老人,还没动手就胜负已分了。这么看来,发兵攻打实在是下下之策。如果不考虑这些客观因素强行用兵,后果不堪设想。
韩安国的意见得到群臣附和,原本不想继续和亲的汉武帝在仔细品味了韩安国的话之后,也同意了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