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渊,字元海,虽是匈奴人,却自幼生长在中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学识超群,儒雅大方。他曾跟随大儒崔游学习,什么《诗经》《尚书》《史记》《汉书》,无不熟习。不过相较而言,他更喜欢《孙子兵法》。
自小他就胸怀大志,见者无不惊异,好几个相师都称此子不凡。血管里流淌的匈奴血液让他天生尚武,勇气非凡。成年后,他体力出众,猿臂善射,更兼身长八尺四寸,胡须长三尺,端的是相貌堂堂,雄壮高大。
作为匈奴部族首领的儿子,刘渊一直生活在洛阳,其实是被当作了人质,但他没有就此困顿。一者,晋人对少数民族多有好奇;二者,刘渊本人出类拔萃,他借机在洛阳结交八方英雄,认识了很多大人物,年纪轻轻就在洛阳的王公贵族中有了响亮的名声。
晋灭吴时的东路军总指挥王浑就非常欣赏刘渊,多次向晋武帝讲起这个人,引得武帝很是好奇,便召见了刘渊。接见后,武帝对他大为赞许,称他胜过春秋时的由余、汉武帝时的金日磾。
由余是秦穆公时来自西戎的大臣,帮助秦国攻伐西戎,并国十二,开地千里。金日磾则是匈奴王子,归汉后做出过大贡献,是汉武帝的托孤大臣之一。
刘渊本人自视颇高,每读汉初故事,都觉得随何、陆贾文弱不武,周勃、灌婴粗俗没文化。
这几个人都是帮助汉高祖刘邦名垂青史的重要文臣武将,却入不了刘渊的法眼,因为他的理想是文武双全、封侯拜相。他要创建功业,要教化民众,引领时代潮流。
这么高的理想,非一般人所能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