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朝鲜之役”,可以说是郑和下西洋后,明朝军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国”作战。有学者认为,日本入侵朝鲜,目的只是要求中国开放海禁,和日本做生意。这种看法显然是书生之见,受到日本方面的影响。当年的“倭寇”,虽然是“散兵游勇”,尚且抓住机会就劫掠,统一之后、战争机器启动之后的日本,当你有力量阻止它的时候,那就是做生意;你没有力量阻止的时候,那就是占领了。这场战争结束后,中日两国之间有两个半世纪没有发生战争。但就在这两个半世纪中,形势发生了完全不利于中国的变化。
所以,以此来看当时的明朝,无论是出于对朝鲜的“道义”,还是对自身的保护,都是必然要出兵朝鲜的。当然,也是因为这一场持续多年的战争,给明朝带来了比朝鲜战争本身更为深远的影响。主要影响有二:一、对明朝财政的影响;二、对辽东形势的影响。关于财政的影响,我们之后再说,这里先说对辽东形势的影响。
第一次援朝,明朝主要调动的是辽东镇的“辽兵”,特别是李成梁、李如松父子所部将士;同时辅之以蓟州、宣府二镇的“浙兵”。与李如松共同受命出征的经略蓟辽朝鲜等处军务兵部侍郎宋应昌,曾经评点各镇兵力:“(蓟辽保定山东)四镇兵马,唯蓟、辽为盛。使经略分之御倭,则御虏之兵弱;听其御虏,则无以御倭,此柄权之不便也。”(《经略复国要编·初奉经略请敕疏》)但在当时,两害相权取其轻,辽东兵和蓟州兵皆抽调援朝。
第二次援朝时的明军,来自四个系统:麻贵统领的宣府、大同、延绥三镇兵,刘綎统领的以川军为主体的西南兵,陈璘统领的广东及闽浙水师,以及董一元统领的蓟镇及辽东兵。辽东兵在明军之中,已经不具备“主力”的地位。究其原因:第一,当日本动员更多的力量侵入朝鲜时,明朝也得倾更多的力量才能应付。第二,在攻占平壤,特别是碧蹄馆的战斗中,辽东精锐伤亡沉重。第三,女真的崛起,使辽东的形势严峻起来。正应了宋应昌的判断:“分之御倭,则御虏之兵弱。”不但如此,由于第二次援朝仍然调动了辽兵,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等人也在行间,导致李如松在辽东孤立无援,战死疆场。这一结局,对于明朝在辽东的统治,损失巨大。而对于正在崛起的女真,却是极大的利好。
女真人是长期生活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牡丹江流域的古老民族,现在所知道的见于汉人文献中的最早名称是“肃慎”。此后,又在汉人的文献中称为“挹娄”“勿吉”“靺鞨”等等,唐朝的时候曾经建立过一个颇具规模的“渤海国”。北宋末年,女真人在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建立了一个影响力更大的政权,国号为“金”。这个金先是攻灭了契丹人建立的辽,然后长驱南下,于1127年灭了汉人建立的宋,攻占了都城汴梁,俘虏了退休皇帝徽宗和在位皇帝钦宗,此后,统治着淮河以北的中国北方地区。
在蒙古崛起和元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金政权灭亡。进入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和北方汉人一道,被元朝统称为“北人”。仍然生活在东北的女真人,则根据蒙古人对他们的熟悉程度,分别被称为“熟女真”和“生女真”。这个叫法很纯朴,也很可爱。熟悉的女真是熟女真,不熟悉的女真自然是生女真。不但对于女真,对于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是如此。比如苗族,汉苗杂居地的,对他们熟悉,叫“熟苗”;在深山居住的,不熟悉,就叫“生苗”。永乐时期亦失哈在松花江、黑龙江一带巡视的,正是这些生女真、熟女真,并且以“奴尔干都司”进行联络,将大大小小的女真首脑,封为都督、指挥、千户等等,比较著名的有建州卫、海西卫等。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空间,也出于对汉文化的向往,明代的女真和唐宋时代一样,逐步向南迁徙,同时也填补了蒙古人以往的地盘。
明朝对于女真,和对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采用的是“羁縻”手段,既笼络,又打击;女真对于明朝,也是既听命,也反抗。所谓时势造英雄,在这种打击与抗争、捣乱与镇压的斗争中,明朝的军队中产生了一个伟大的家族,这个家族就是李成梁、李如松所在的李氏家族;而在女真的部落中,产生了一个更加伟大的家族,这个家族就是爱新觉罗家族,努尔哈赤就是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
努尔哈赤出生在建州女真的一个贵族家庭,六世祖名叫猛哥帖木儿,是明朝在建州女真中设立的建州左卫的都督,永乐、宣德时期,曾经三次到北京朝贡。其后家道中落,但贵族身份仍然存在。努尔哈赤从小和同伴深入长白山的深山老林猎取走兽、采集山货,将其带到开原一带与汉人贸易,对在汉人中广泛流传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故事片段耳熟能详。有资料记载,努尔哈赤甚至一度投身到明朝在辽东的军队中,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善于运用“三国”“水浒”中的哥们义气和用兵谋略,结交朋友、打击对手。在这个过程中,努尔哈赤对于明朝军队的腐朽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一件意外的事情,成了努尔哈赤后来所作所为的一个动因或者说借口。
有位女真首脑据寨反明,明军围攻,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进入被围的寨中调停,并且有里应外合之意。但是,明军攻破寨子的时候,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也死于乱军之中,有一种说法是被明军趁机所杀。事后,明军将领做出道歉,送回遗体,明廷也封努尔哈赤为建州左卫都督。努尔哈赤是干大事的人,但凡干大事的,都沉得住气。他一面接受明朝的官位,以此号召本部;一面开始兼并建州女真的其他卫所部落。努尔哈赤后来告诉别人,是以祖父、父亲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开始向明朝讨还血债。此事发生在万历十一年,此时的努尔哈赤25岁,和当年从军时的朱元璋同岁。
当时明朝在辽东的官员,谁也没有在意这个年轻的女真人,甚至希望看到他与女真人之间仇杀和兼并。自从李成梁、李如松父子死后,辽东精锐又在朝鲜战争中遭受重挫,明朝不少官员对此反倒如释重负,因为在他们看来,李氏父子的势力太大。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在当时的明朝,只有李氏父子通过以家族、家丁为骨干凝聚起来的“战车”,才有可能和努尔哈赤正在打造的“战车”相抗衡。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并发展到动摇国家安全的地步,除去种种间接因素,一定有两大因素在直接发生作用:一是当地产生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领袖人物,二是朝廷和当地的贪官、庸官、污吏在帮忙。等到明朝醒悟过来,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了女真各部,形成了极大的势力。当时辽东军民有一个看法:“女真兵若满万,则不可敌。”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在女真人原有的狩猎组织基础上,创建了“八旗”,每旗以6000人计,拥有战斗人员5万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即今辽宁新宾称帝,建国号为“金”,并且以“七大恨”为号召,宣布讨伐明朝。
这个消息可以说是震天动地,明朝决定先下手为强,从全国各地调集精兵强将,以在第二次援朝战争中为统帅、此时已经退休的杨镐为经略,讨伐女真。但这个时候的杨镐,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而曾经在援朝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有“刘大刀”之称的名将刘綎,也已年过60岁。在兵部的不断催促下,10万明军,号称47万,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底,兵分四路,深入女真腹地,准备围攻赫图阿拉,彻底摧毁这个妄图和明朝对抗的政权。在知道了明军的部署之后,努尔哈赤坚定了一个应对原则:“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这就叫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至于两军的士气,没有办法比较:女真是怀着必胜、必死的信念,为生存而战斗;明军则从各地征调而来,在士兵们看来,女真远在辽东,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朝廷为了这次军事行动,向全部田地加征“辽饷”,如果抛尸辽东,家里人怎么办?未战之前,已无斗志。
双方最为惨烈的战斗,发生在距离赫图阿拉50余公里的萨尔浒。这场被称为“萨尔浒之战”的战斗,实际上只持续了一天时间,努尔哈赤集中八个旗的女真主力,加上筑城的女真丁壮,共约六万人,对杜松率领的两万五千多明军分而歼之。明朝准备了近一年的这场战争,也在一周之内全部结束,除了逃跑的一路,其他三路明军全军覆没。
这场战争对于明朝来说,是灾难性的。从此以后,女真步步进逼,席卷辽东、跨越长城,明军谈“虏”色变。但是这个虏,已经不是当年的“蒙古”,而是“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