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论自我认同与不认同的原则
我在这本书的前两卷主要论述了我们用什么标准和基础判定他人的行为。现在,我要开始论述我们评定和判断自身感情的标准。
我们用来评定自身感情的标准似乎于用来判断他人感情的标准是全然相同的。当我们真正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时,我们是通过是否能够全然地对他人产生同情来决定是否赞同他人的想法。同样的,当我们以他人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行为时,也是通过是否能够充分理解和同情来决定是否赞同这种行为。可以这么认为,如果我们不能离开自身的位置,并且对自身保持一定距离来看待自己的行为和动机,就绝不可能对它们做出全面的客观的判断和评述。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只有努力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或者采取他人可能会有的看法。所以说,无论我们对它们作出什么样的判断,都必然会,或者在一些机会,一些条件下会,与他人的判断存在必然的某种联系。我们努力像个完全与自己无关并且公平公正的旁观者那样来看待自己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够如此这般地考虑问题,继而完全理解影响自己行为的动机及**,我们就会同意心目中那位公正法官的认可,赞同自己的行为;否则,我们会体谅他的不满,并且责备这种行为。
如果一个人能在与世隔绝,不与任何人交往的情况下长大成人,那么他将不可能了解到自己的行为的合宜性及缺点,或者自己心灵的美丑,品质美德的好坏,甚至自己相貌的美丑。这些都是他不可能轻易明白的,也自然不会注意,而且他也不具备一面能把这些展现在他面前的镜子。一旦把他带进社会中,这个先前一直没有出现的镜子就会呈现在他眼前。他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自己情感的适宜以及不适宜,了解了自己心灵的美丑;这面镜子就存在于与他交往的人身上,当他们不理解或者不赞同他的行为时,总是会有所表示的。当一个人在刚来到人世的时候就与世隔绝了,那么,使他快乐或者悲伤的外界事物,还有能够引起他的情绪的对象,都会吸引他的全部注意。那些对象所引起的强烈的感情,欲望或者厌恶,悲伤或者愉悦,虽然都直接地呈现在了他的面前,但是却很少能够成为他思索的对象。对它们的看法决不会使他感到兴趣大到能够引起他真诚的思考。虽然对这些强烈的感情的来由的思考会时常激起他的快乐和悲伤,但是对于快乐的思考并不能给他带来更多的快乐,对悲伤的思考也不能为他带来更多的悲愤。而将他带入社会,则会将他的所有**全部点燃。他将了解人们大都厌恶什么,喜好什么。在前一种情况下,他会觉得沮丧,而在后一种情况下他会感到倍受鼓舞。他的欲望和厌恶,悲伤和喜悦,都能引起新的欲望和厌恶,悲伤和喜悦,于是现在的这些感情会使他感到浓厚的兴趣,并且时常引出他最真诚的思考。
我们对自身的美丑最初的想法并不是由于自己的身形和外表,而是他人所引起的。而且,我们很快就会知道别人对于我们做出的种种评价。如果他们对我们的体态表示厌恶,我们会感到恼怒;相反,如果我们得到了赞许,那么我们会变得愉悦。我们渴望知道自己的外貌或者体态会得到怎样的赞许或者非难。我们通过照镜子等种种方法试图与自己隔开一段距离来观察看待自己,审视自己的肢体和体态。如果我们对自己的体态感到不满,那么一旦他人指出如此缺点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极度的羞辱甚至恼羞成怒;反之,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样貌感到满意,那么我们就能够非常平静地接受他人的、哪怕是最不利的评判。一个外貌尚不英俊的人,也许能够接受别人就他自身的某些小小的不足开一些玩笑,但是一个全然的丑人往往是不能接受的。显然,如果我们和社会毫无关系,我们就不会对于自己的美丑对他人的影响而感到焦虑不安。
同样的,我们最初的一些评论和判断都是对准他人的行为和品德的。我们还会非常急切的想要知道各种评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是我们很快就意识到,别人对我们也是一样的直言不讳。我们迫切地渴望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程度的非难或者赞许,以及是否一定需要对他们表现出愉悦或者不快。于是,我们通过换位思考来想,如果我们是他人会如何想如何看,如何审视自己的感情及行为。我们假定自己是一个旁观者,并且思考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在别人眼中倒是个什么样子,会产生什么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我们能用别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唯一镜子。如果在这种审视下我们能够感到认同,我们就会比较满意和愉悦。于是,我们可能会对赞扬满不在乎并且轻视世人的指责,并且无论受到怎样的扭曲和误解,我们都有把握成为自然合宜的被称赞的对象。相反,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那么让人赞同,就会更加渴望获得别人的赞同,如果我们并不是那么声名狼藉,那么,别人指责与不认同就会使我们备受煎熬,迷惑不解。
显而易见,每当我努力审视自己的行为时,或者当我努力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判并对此表示赞许或批评时,在所有这种场合之下,我都好像把自己变成了两个不同的角色:一个是审查和评判者,一个是被审查和评判的人。作为审查和评判者的那部分自我就像一个旁观者,每当我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自己的行为时,我会尽力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并思考它在我们面前会如何行动来理解有关自身行为的情感。第二个自我是一个行为者,也就是我自己,对其行为我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作出一些评论。两个自我,一个是评判者,一个是被评判者。不过,恰如原因与结果不可能相同一样,评判者和被评判者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和蔼可亲和值得赞扬的就是值得热爱和回报的,它们都属于一种美德或者说是高贵的品质。但是令人讨厌和能够加以惩罚的却是一种邪恶的品质。但是,所有的品质都会直接影响到别人的感情。美德之所以是和蔼可亲和值得赞扬的品质,不仅仅因为它是自我热爱,自我感激的对象,更因为它在别人心中产生的那些感情。美德是一种令人愉快和尊重他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上的安宁和某种程度的自我满足的根源。正像猜忌会引起令人痛苦的情感。被人尊敬和知道自己值得别人的尊敬是我们内心幸福的源泉。被人憎恨和知道自己被人憎恨又是我们内心巨大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