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由时间与休闲社会的到来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物质文明的日益丰富,社会的发展目标从原来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转向了兼顾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人们的目光从原来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问题转向了人与地理的矛盾和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问题。人们在获取一定的生存空间之后开始考虑生存空间的质量问题,于是生活质量就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得以合理化地配置,这是创造和衡量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特别是在现代化社会中,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单纯从经济收入标准来衡量生活质量是不够恰当的,而人们生活的时间质量和空间质量才是衡量生活优劣的重要标准。
(一)时间地理学
传统的地理学注重空间的研究,往往容易忽视对时间因素的分析。时间地理学就是在传统地理学的基础上,首次将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有机结合起来,从微观角度去认识人们生活过程的持续性和不同个体行为活动中的时空同一性。在这里,时间和空间概念不再是自然科学的一般内涵,时间和空间更多的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为人所支配,但是不可转移和改变。
简单地说,时间地理学就是一种用动态的方法去研究个人或微观人群的空间资源,特别是注重个人日常行为的时间性分析。时间地理学经常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跟踪一个群体中每个人的日常活动路径,研究发生在路径上的活动顺序及时空间特征,以得出个人或群体活动行为系统与个人或群体属性之间的匹配关系,从而找到不同类型人群的活动规律,并且利用这种规律进行合理的设施配置。时间地理学发展了一套颇具特色的概念和方法。路径是时间地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所谓路径,就是在特殊的三维空间中用一条连续的折线表示个体的活动情况。这个特殊的三维空间是这样规定的,即为了表述方便,时间地理学通常将三维空间压缩为二维平面,然后加上时间纵轴重新建构一个三维空间。这样改造过的空间其实不是真实的空间,而是三维时空模型,因此,通过这样三维空间的路径也不是真实的路径,而是反映个人在一定时空间中所遇到的环境结构的变迁。当然,根据分析的需要,路径所反映的时空间尺度既可以是国家和地区,也可以是城市和公共场所,路径所反映的时间尺度既可以是个人的一生,也可以按照年、季度、月、周、日等自然时间标准,路径所反映的对象尺度可以小至个人及其家庭大至微观群体和社会组织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把个人的生活路径表现在时空间坐标上,从而实现人文现象的定量分析。
对于人的活动自由度问题,时间地理学认为个人或集体的空间移动有许多制约的因素,有些是生理上或自然形成的制约因素,有些是由于个人决策、公共政策及集体行为准则造成的制约因素。例如,高收入的人显然比低收入的人更有条件进入那些收费的领地;许多人很少参加文化活动不是由于缺乏兴趣,而是受到居住空间、工作压力和文化环境等的时空间资源配置方面的限制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时间地理学虽然是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研究个人的行为与活动,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环境中限制人的行为的制约条件,以此来说明人的空间行为,这种研究方法不是从个人心理角度去研究社会,而是从社会活动角度来研究个人生活和生活的规律,因而更具有现实性。现在,生活质量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时间地理学将进一步向社会空间研究、微观实证研究、个性化的生活空间研究等方向发展,为构建理想的生活空间服务。
(二)现代休闲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日的减少和自由时间的增加,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之余,逐渐地回到了自我精神的培养。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休闲学悄然兴起。从某种意义上说,休闲学和时间地理学是同样性质的学术分支,都是以人类生活质量为研究对象。但前者侧重于时间资源的分配问题,侧重于微观角度的社会考察;后者侧重于空间资源的动态分布和规划,侧重于宏观角度的社会考察。
美国一些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认为,就目前社会发展的情况看,闲暇时间的总量并没有增加多少,关键是闲暇社会的概念所包含的意思主要反映一种新的生活乐趣,使人们有可能从工作中心论转移到闲暇中心论来,并使闲暇
有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人们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得以充分体现个性和表现自我。于是,闲暇质量的好坏成为左右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成功与否的重要力量。从企业的要求来说,这种社会需要(指的是对闲暇的需求)过去经常被认为是无所事事,虚度时光,而现在却被看作是人的尊严所在。从家庭的要求来说,这种社会需要过去经常被称作是自私的表现,而现在却被认为是生活的艺术。
闲暇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含义不尽相同,按照马克思的划分方法,自由时间是和劳动时间相对应的那一部分时间,是生存必须花费的时间;而闲暇时间是自由时间的一部分,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而盈余出来的那部分时间,是生存以外所需的发展时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可以用较少的劳动时间创造较多的财富,于是闲暇时间也就富余出来,但是这种闲暇时间没有普遍的意义,只有少数剥削阶级和有闲阶层才能真正享受闲暇时间。在这些享有闲暇时间的人群当中,其闲暇时间的占有也不尽相同,这就是闲暇时间的分配问题。例如在农业社会,占大多数的农民必须承担劳动生产的全部环节,社会分工程度较低,劳动所得主要是谋生的需要和简单再生产的需要,而且劳动产品的社会需求也是低水平的,这造成了劳动者为生存而紧张忙碌,缺少闲暇的社会状况。另外,由于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即使有少量的闲暇时间,也不能得到有意义的安排,因而其社会功用是十分有限的。人们在短暂的农闲里进行祭祀、拜神等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多半是集体的,由个人支配的闲暇时间也很少。
实际上,闲暇时间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出现,而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代社会里,休闲经济和休闲文化的出现,已经向我们提出如何消费闲暇时间的问题了。
任何时代的闲暇时间都不是绝对意义的,其界限都不是绝对明显的。例如,原始人虽然有很大的生存的压力,但是他们在打猎的时候,也可以从中享受到生活的乐趣,因此这种所谓的劳动时间实际上也包含一定程度的闲暇时间。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在交往的闲暇时间里,获取商业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实际上是在闲暇时间中劳动。在未来生产力极为发达的社会里,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生活资料,人们彻底从物质的依赖性中解放出来,这并不是说人们可以抛弃所有的劳动,恰恰相反,人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得在其他活动中得不到的乐趣,比如马克思所说的打猎、钓鱼、编织、批判的生活。
为了更好地研究人类生活中的时间支配问题,社会学家用一些体系和指标去衡量生活时间的分配。如苏联的学者曾将每人每天时间划分为七个基本部分:(1)工作时间,用于劳动等职业活动的时间。(2)上下班往返时间(有的国家计算在工作时间内)。(3)家务劳动和个人副业劳动时间,如做饭、洗衣服、购物、照料老人和病人等活动时间。(4)照看孩子和教育孩子时间。(5)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如吃饭、睡觉、卫生等时间。(6)空闲时间,如学习、交往、娱乐、无所事事、爱好、艺术创作等时间。(7)与空闲时间内各种活动有关的往返时间(有的国家归入空闲时间中)。
上述的分类比较详细,有利于比较精确地分析生活时间的分配情况。一般地说,闲暇时间是指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产劳动时间之外的时间,又叫业余时间或自由时间。但从严格意义上说,真正的闲暇时间应该是排除家务、睡眠、饮食等生活时间后,完全可供个人用于休息、享受、发展、社交等项活动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有人经过一系列计算:按照70岁平均寿命,8小时工作制度来看,人的一生中,广义的闲暇时间约为工作时间的5倍,真正的闲暇时间约为工作时间的2倍。从这种计算中大致可以看出:现代社会中,人的一生的闲暇时间还是占大多数的,如何利用这部分时间真是一个很大的学问。
从文化这个角度来看,休闲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雅闲,是具有文化品味的休闲方式,其特点是经典性、高雅性,不容易受到时尚的冲击。例如读一些经典名著,接受一些艺术陶冶,看一些有益的电视节目,讨论一些社会、历史、人生的话题,进行健康的社会交往。二是俗闲,这是最普及的大众休闲方式,这种休闲方式主要是为了达到放松和娱乐的目的,其特点是时尚性、通俗性,容易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而改变其休闲的方式。例如
,唱KTV、跳街舞、蹦极、滑板、冲浪等大众休闲方式,具有浓重的娱乐性和时尚性,这种方式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快速变更其形式,或被其他的娱乐方式所取代。三是恶闲,是低级趣味的休闲方式,那些没有高雅品位、没有法律道德意识,又沉溺于俗闲当中的人,就容易滑向所谓的恶闲的边缘,导致社会上潜在的黄、赌、毒等不健康现象。
我们有必要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本着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道德情操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目标,用高雅文化来营造健康的生活状态,培植健康生活的价值取向,遏制社会上某些恶闲的休闲方式,引导俗闲的休闲方式,把休闲文化纳入到大众、健康、文明的发展轨道上来。倡导一种合理的闲暇生活方式,即在充分满足个性化闲暇时间消费的前提下,在底线伦理的基础上,自觉发展和形成一种兼顾集体、与人同乐的闲暇生活习惯。
(三)网络社会的时间消费
随着网络的全球性普及,网络将成为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方式。一方面,网络上大量的信息和便捷的服务,使得每一个网民都可以用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寻找自己所需求的东西。另一方面,网络作为信息中介,具有投资少、消耗低、社会效益高的特点,使得传统社会的媒体、中间商等环节逐渐退居二线,消费者可以用最廉价的方式和生产厂家取得直接联系,这就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形成面对面的个性服务成为可能。生产厂家通过网络提供直接的服务,消费者通过网络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因此网络越来越成为重要的信息中介。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厂家来说,最要紧的是如何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如何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如何提高在网络上的点击率,如何最大程度占有消费者的时间资源。
在信息社会里,网络的普及为消费者的快乐消费提供了可能性。网络和交通的便利,提高了人们利用时间的效率,节约了不必要的时间开支,从而使时间资源得到相对地扩充,社会的时间资源总量也得到扩充。过去,人们购物的时间效率很低,如往返于住宅和商场的路途,以及各个商场之间货物的比较,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在网络时代,人们从网络上虚拟社会和虚拟商场里购物,不但省却往返商场的时间消耗,而且能够自由自在地从虚拟商场里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在点击“否定”的时候,无须在意厂家失望的眼神,在点击“确定”之前,可以查看相关的产品信息和售后服务等内容,在货比三家的时候,服务器可以不厌其烦地提供所有可能的信息,从而使每一次购物都能够享受到最大的自主性、趣味性和目的性。
实际上,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时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是相对固定的,其值等于他的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加和。在传统工业社会里,在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工人占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他们的时间资源主要被繁重的劳动所耗费,所剩的自由时间十分有限,只能满足自身基本的生理需要所占用的时间,根本谈不上有足够的艺术陶冶、文化学习、体育锻炼的时间。只有在现代社会里,劳动者有了相对充分的自由时间,时间资源在消费市场里才显得更加重要起来。
消费时间是建立在自由时间之上的。有了自由时间,才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娱乐时间、学习时间、修养时间和消费时间。在未来社会里,适应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消费主义文化拉开了历史的序幕,消费者的消费兴趣、消费注意力将成为生产厂家竞相争夺的目标,谁拥有更多的消费者的注意力,谁拥有更多的时间资源,谁就能在市场中占有更多份额,谁就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的地位。厂家通过网络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宣传卖点,形成产品的效益和企业的利润。对消费者来说,在虚拟的商场里,关键是看哪一个卖点能够引起自己的兴趣和注意,这种兴趣和注意需要投入的是消费者自身的时间资源,其衡量标准是所消费的社会时间。因而,在信息社会里,厂家通过网络的另一端,争夺着消费者的时间资源,使消费者的时间资源在网络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重新配置。
消费者的时间资源具有社会时间的双重维度,就量值来看,可以用自然时间来测度;就实质来看,则表现为生活时间的价值追求和意义体验。因此,对于每一个消费者,要从两个方面来实现时间资源的最大效益,其一是尽量实现时间资源在量值上的节约,其二是尽量实现时间资源在生活意义上的最大价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