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模式的主要内涵与特点
中国发展道路与西方有着根本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新“现代化模式”的崛起。30多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接近10%,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4亿中国人摆脱绝对贫穷,成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先例。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实现了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在如此短的时间、在这样大规模的国家推进现代化的先例,“中国奇迹”创造了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经济实力提升最强的记录。中国发展经验表明,那种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现代化即西方现代化的观点,是一种谬论。
(一)中国模式的经济制度及其优点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模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中国模式在经济制度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第一,公有主体型的多种类产权制度,即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包含资产在质上和量上的优势),发展中外私有制经济。这种产权制度不仅是单纯注重资本的质和量的关系,而且在其他结构性方面有着自己的规定性,即它还要同时体现在资本结构、就业结构、GDP结构、税收结构、外贸结构等多方面。中国模式下的经济发展,核心是在多种所有制共存的动态发展中,维护和保持好“主体—辅体”的宏观所有制结构,保障全体人民的共同和长远利益。第二,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制度,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要素所有者可凭产权参与分配,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呈现交互同向和并重关系。在具体实践中,我国开始注重采取产权和分配上的双重措施,以“提低、扩中和控高”等方式促进分配和谐。第三,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即多结构地发展市场体系,发挥市场的基础性配置资源的作用,同时注重政府的廉洁、廉价、民主和高效,注重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调节方面的主导型作用。第四,自立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制度,即处理好引进国外技术和资本同自力更生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效利用本国资本关系。在对外开放中,我国注重实行内需为主并与外需相结合的国内外经济交往关系,促进追求引进数量的粗放型开放模式向追求引进效益的质量型开发模式转变,从而尽快完成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和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型。
(二)中国模式的政治建设架构
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之路,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
国有机统一是中国模式在政治上的本质要求。党的领导在“三个统一”中起着核心作用,党的领导提供了人民当家作主最基础的条件和最广阔的空间,它体现为“四个确保”:党的领导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科学架构,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高效运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有序参与。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意味着人民群众有权管理国家的重大事物,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意味着人民群众有权选举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一切政府官员,一切权力要服从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意味着人民群众有权监督所选举出来的一切国家工作人员,一切权力都要接受人民的监督。这“三个意味着”就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不是离开党的领导的依法治国,也不是离开人民当家作主的依法治国。离开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就会变成少数人的统治。依法治国体现了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基本思想,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有序性。在实践中,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党的领导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依法领导人民实现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在党的领导下和法律基础上的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下和人民群众监督下的依法治国。
(三)中国模式的文化建设格局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诉求。在中国模式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同样占有重要地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在构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文化发展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大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具体举措上形成了“六个一手”: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壮大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在这一基础上,文化建设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民族文化为主体”的两主体格局。总之,我国在文化发展格局的目标,是要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文化建设上服务于奴役人民和新殖民扩张的本质有着巨大的不同。
(四)中国模式
的社会体制特征
社会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也是中国模式成功的要素和重要内容之一。建设和谐的社会体制,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一定进展。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其次,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一个格局的不断健全,三个互动的建立,四个机制的形成,说明在社会建设上正在出现中国自己的模式。
(五)中国模式的独立自主特征
全球化是并非任何国家都可无条件获益的历史进程。在改革开放中,中国自始至终都采用了正确的全球化战略。中国的全球化战略可以概括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也就是充分理解和深刻认识国内国际因素的相互影响,切实把握和妥善运用国内国际条件的相互转化,周密考虑国内政策的国际效果,敏锐应对国际事件的国内反应,善于在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善于在国内事业的不断发展中优化外部环境,有效调动和充分发挥国内国际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各种积极因素,努力消解和遏制阻碍我国发展的一切不利条件。
“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成就,与我国成功应对和消除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密切相关。一方面,如果不是中国成功克服了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或许就会像其他模式如美国模式、英国模式、莱茵模式、瑞典模式、东亚模式一样,成为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创造出适合本国情况的普通发展模式,而不会引起全球如此大的关注。而全球化的任何一项负面影响,如金融危机或者社会动荡等,都会中断中国的复兴历程。另一方面,中国显示了自己的全球化战略和驾驭全球化的能力,这打破了所谓的“华盛顿共识”,丰富了世界发展的多元化道路,为中国道路真正赢得了世界性赞誉。从历史来看,在应对全球化战略方面并非所有的国家都很成功。相反,很多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却是失败了,被边缘化了。非洲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执行的是西方主导的结构调整方案,导致非洲18个国家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遭到彻底失败,经济难有起色,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俄罗斯、东欧国家同样如此。相比之下,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始终依托和打造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比较强势、比较有效的政府,并且注重制定符合自己民族利益的长远战略和政策,从而提高了参与全球化的战略水平和驾驭全球化的能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