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科学决策的锐利武器:从党的重要文件起草看民主集中制的运用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件,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历史“密码”。
一、民主革命时期党的重要文件起草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党员较少,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也很少。一大二大的纲领、宣言、党章等均是成立起草委员会拟订的。根据党的二大的决议,全国代表大会每年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定期召集一次,按照惯例,党的四大将于1924年召开。192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以“钟英”的代号发出《关于召开四大致各地党组织的信》,要求各地同志对于一年来党的政策及实际活动的意见写成报告汇寄中央局。9月15日,“钟英”又向各地方委员会发出《关于召开四大的通知》,明确指出党的四大定于当年11月开会,并分配了代表名额,要求各地方党组织就有关问题开展讨论并提交议案,在把讨论结果报告中央,中央发表在党报上作为四大讨论决议的材料。在此基础上,中央指定起草委员会起草文件,代表大会再讨论通过。由于各种原因,党的四大直到1925年1月11日才召开。
党的六大于1928年召开。“八七”会议确定要召开六大后,中共中央即开始了会议文件的准备。1927年11月扩大会议前,中央指定专人草拟了《中国共产党土地问题党纲草案》。11月扩大会议要求各级党组织和一般同志参加讨论这一草案,提出书面的修改意见,同时要搜集当地的土地问题材料以及一切关于土地问题的理论或分析的意见,把这些意见和材料随时上报中央,在党报上讨论,以待六大作最后的决定。1928年1月18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确定了要准备提交六大的六个文件,分别确定了瞿秋白、罗亦农等起草人,要求两周内起草好讨论大纲,一个月内起草好提案。1928年5月,六大代表陆续到达莫斯科后,瞿秋白、周恩来等立即参加到为大会起草决议草案的工作中。他们还召集已到莫斯科的近60位代表开会,讨论各决议草案的起草问题。党的六大文件的起草也是充分集中了党内的意见。
党的七大是民主革命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为了统一党的思想,提高党员认识水平,增强党的凝聚力,1944年5月10日,中央书记处决定由任弼时主持搞一个党的历史问题的决议,并由他负责向七大作党的历史问题的报告。在任弼时的主持下,当天就成立了有刘少奇、康生、周恩来、张闻天、彭真、高岗(后又增加了博古)参加的“党内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准备委员会成立以后,任弼时很快就投入了决议的起草工作。他在当月就以《历史草案》为蓝本起草了一万两千字的《检讨关于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期间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的决议(草案初稿)》。该《草案初稿》又经两次大的修改,第三稿还有一万字左右。后又经胡乔木的重新起草和修改,字数近七千。后来,起草委员会又多次召开座谈会,除自行座谈外,还组织包括党的高级干部、七大代表在内的各方人士进行座谈,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对决议不断进行完善。其间,任弼时还与王明进行了两次中肯的、推心置腹的谈话,听取王明对党史上一些问题的看法,并将谈话要点进行整理,上报中央。在讨论和征求意见时,任弼时反复强调:解决历史问题的方针是弄清思想,团结同志,分析错误的内容与根源,而不在追究个人的责任。任弼时会同准备委员会的其他成员,在不厌其烦地对决议草稿进行多次修改、润色的同时,还对禁锢部分人头脑的教条主义宗派与经验主义者的关系作了精辟阐释,对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表现作了合情入理的分析。最终,在反复修改、集体讨论、十多次易稿的基础上,《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基本定稿,起草组将其交付中央准备在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表决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制定和最终通过,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得到了全党的拥护,为党的七大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党的七大文件起草同样是广泛征求意见的过程,各地对大会的议程、提案进行讨论、准备。毛泽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朱德的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周恩来的发言《论统一战线》,经过党代表认真深入的讨论后,做了很大修改,特别是毛泽东的报告讨论修改了9次。即使对报告中的一句话、几个字做了修改后,也要印发给大家再深入讨论。另外,六届七中全会在以前反复修改和讨论的基础上,基本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毛泽东鉴于《决议》还存在缺点、需要继续修改,因此没有作为党的正式文件马上下发,而是提交党的七大和七届一中全会第一次会议和第二次会议继续讨论修改。由于党代表对《决议》又提出了很多意见,因此中央决定任弼时再次负责组织修改《决议》。新中国成立后选入《毛泽东选集》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经过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七大和七届一中全会第一次、第二次全体会议反复讨论、修改而成的。党的七大文件集中了全党的智慧,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党的八大重要文件的起草
早在1952年,党中央就考虑召开党的八大,但最终确定这件事是在1955年3月举行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号召全党:“为在1956年胜利地召开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而斗争!”党中央、毛泽东十分重视八大文件的起草和修改工作。邓小平作为中央秘书长、中组部部长,具体负责筹备召开八大的整个组织工作和部分会议文件的起草工作。1955年4月21日,邓小平将草拟的八大政治报告起草委员会名单和修改党章、修改党章报告起草委员会名单报送毛泽东。毛泽东很快批示,要求提交政治局会议讨论。5月12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这两个名单。以后,中共中央委员会向八大的政治报告由刘少奇主持起草修改工作;新党章和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由邓小平主持起草、修改工作。
八大政治报告的起草和修改历经一年零四个月,各种修改稿达80多份,大的修改有5次。最早的稿子是1955年12月写出的,由起草委员会成员陈伯达起草。刘少奇于12月15日批示,印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彭真、邓小平等26人审阅修改。这个稿子到下一个修改稿,中间经过了7个月时间。从1956年6月底开始,八大政治报告进入具体起草阶段。6月30日,刘少奇召集陈云、邓小平等开会,布置报告的起草工作。7月初,八大政治报告第一个修改稿写出。从7月初到八大召开前夕,毛泽东先后主持了19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八大政治报告起草委员会会议和少数有关人员参加的会议,讨论八大政治报告。1956年7月6日至14日,邓小平多次参加毛泽东召集的八大政治报告起草委员会会议,讨论报告起草问题。15日和19日,毛泽东又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讨论。7月23日,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移住北戴河,继续商讨中共八大主要文件的修改。在北戴河近一个月里,毛泽东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两个报告的起草委员会会议,对政治报告等文件进行仔细推敲和认真修改,还常常同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人交换意见。8月21日,邓小平又和刘少奇等在毛泽东处开会,谈八大政治报告稿问题。8月29日、31日,邓小平参加毛泽东召集的中央书记处书记、八大政治报告起草委员会委员和八大各代表团团长会议,讨论八大各项报告。9月7日,又参加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书记会议,讨论八大政治报告稿的修改等问题。
党的八大有关文件的起草,字斟句酌,十分细致。毛泽东对有关文件做了重要修改,其中有几处修改十分重要。其一,关于党的中心任务。在政治报告里,这样写道:“目前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依靠业已组织起来的勤劳勇敢的六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来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工作,以便迅速克服我国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状态,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富裕起来。”这段表述,经过了毛泽东的认真推敲和斟酌。其二,毛泽东在修改政治报告初稿“党的问题”一章时,在有关领袖和党的关系问题一段文字旁,打了一个问号,并批写了“反个人崇拜”几个字。其三,政治报告讲到党应该永远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一段,原文:“毛泽东同志在我们还没有进入大城市之前,就号召共产党员不做寿,不送礼,在中央和各级负责同志外出工作或作其他活动的时候,不许组织欢迎欢送,不许献旗献花,不经中央同意不许以人名为地方、机关、企业等命名。”毛泽东在此段旁批写:“要讲一讲理由:即为了不要个人突出。”经过周密筹备,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党的八大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空前的盛会,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文件起草:以党的历届三中全会为例
1978年12月18日,京西宾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变中国命运的、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大会隆重举行。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不能不说到在全会前于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正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所言:“在全会前,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为全会作了充分准备。”中央工作会议从1978年11月10日一直开到12月15日,会期原定20天,后来延长到36天。会议突破了原来的议题,开成了一个全局性的拨乱反正和开创新局面的会议。12月13日下午4时,中央工作
会议举行闭幕式。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这篇讲话的提纲就是邓小平拟定的。
(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文件的起草
1984年春节前夕,邓小平先后考察了深圳、珠海、厦门3个特区。回京后,邓小平立即提出扩大开放沿海城市的建议。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掀起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二个**。
此时,中国农村改革取得突破,农民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实现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农业改革的成功,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支持了城市改革,也使改革的声誉提高、支持率激增。另一方面,日益壮大的城乡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改革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但是,在城市,仍然存在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分配平均主义、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来管理经济等弊病。1984年春天的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中央决定经济工作重点从调整转向改革,且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会后,中央成立了文件起草领导小组。在文件起草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先后八次与起草小组座谈,共同修改。
1984年10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全体中外代表时明确指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就是城市和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意味着中国将出现全面改革的局面。”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在听取各方意见后,中央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原稿第四部分“改革计划体制,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标题,改为“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并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10月22日,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决定》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次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标志着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由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展开的阶段。
(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的起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是经过14年改革开放的探索而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统一认识,重大决策前反复地做工作。”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全体会议,决定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并作出建立这个体制的若干规定。5月31日,由各方面人士组成的《决定》起草小组成立。江泽民在起草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作了长篇重要讲话。根据江泽民的意见,起草小组首先草拟了一份共10个部分、53条的文件提纲。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听取了起草小组关于《决定》起草内容的汇报,并原则同意这个提纲,要求据此开始正式文件的起草。就在起草小组着手撰写《决定》稿的同时,中央组织了有各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同志参加的16个专题调研组,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问题深入各地开展调研活动。据参与过第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工作的时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王梦奎回忆,十四届三中全会是第一次有地方领导同志参加中央全会重要决定的起草。
1993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中南海再次听取起草小组的汇报,研究《决定》第五稿。会议对《决定》第五稿表示原则同意,并要求起草小组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逐步完善。9月20日,在怀仁堂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又讨论了修改后的《决定》第六稿。会议原则同意这个文件,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改意见和要求。10月15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知名人士对《决定》草稿的意见。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还把《决定》的第六稿印发到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部门、各单位征求意见。党的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中央党政军各部门负责干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大军区的党委负责同志参加了对《决定》征求意见稿的讨论。他们在总体上给予肯定的同时,提出了多达1050多条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大到文件的结构、内容,小到文句字词、标点符号,充分体现了严肃、认真、负责的精神。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起草小组对《决定》征求意见稿又作了270多处修改,形成了《决定》的第七稿。1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三次开会,研究起草小组对《决定》修改稿几个重要问题的请示。常委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作出了明确决定。根据这次政治局常委会议的要求,起草小组又对《决定》修改稿作了部分修改。11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举行会议,对修改后的《决定》进行研究。会议原则同意了这一稿,决定将其作部分修改后提交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讨论。1993年11月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一决定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三)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文件的起草
199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而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从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到十五届二中全会,中共中央召开的54次全会中,就有12次专门研究农业和农村问题。中央决定,十五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也是农村工作。
在十五届三中全会议题确定后,中央决定成立文件起草组。1998年4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下,由20多位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的负责同志及专家学者组成的文件起草组,开始了紧张的起草工作。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文件起草组全体会议上就文件起草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整个起草过程,一定要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研究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问题,搞出一个对农村改革的发展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指导性的纲领性文件,为整个起草工作定下了基调。
此后的几个月里,起草组根据上述讲话精神反复讨论,反复研究,反复修改,八易其稿,并先后多次提交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与此同时,江泽民同志先后赴重庆、江苏、新疆、安徽、上海、浙江等地农村调查研究。9月25日,江泽民在安徽考察时发表了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明确指出了继续推进农村改革的方向,为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重要准备。
8月31日,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印发中央党政军机关和地方100多个单位,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各地各部门收到文件后,充分发扬民主,及时组织讨论。在对征求意见稿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
9月11日,中共中央专门召开座谈会,江泽民同志主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在文件起草过程中,起草组也通过座谈会和其他方式,听取了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同志和专家的意见。中央对各方面的意见高度重视,责成起草组认真研究吸取。起草组逐条研究,对《决定》征求意见稿作了认真修改。9月下旬,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讨论修改,形成了提交全会审议的讨论稿。
10月12日至14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和列席会议的有关负责同志也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起草组又对决定草案进行了修改补充。10月14日,全会一致通过《决定》。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全党对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中国农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的起草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六大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征程。“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总方向和依据。中央确定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之后,文件起草工作随之也进入酝酿、筹备阶段。胡锦涛同志多次对《决定》的总体思路、基本框架、重点要点等作出指示。中央政治局先后两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5次开会对《决定》稿进行讨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修改意见。4月18日上午《,决定》起草组成立。受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委托,温家宝担任起草组组长。6月25日上午,国务院党组举行扩大会议,对《决定》稿进行讨论,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7月4日、31日,胡锦涛同志两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对《决定》稿进行审议。8月11日,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决定》稿
。会议对初稿给予充分肯定,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问题。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8月18日,《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中央党政军机关和地方100多个单位,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8月26日,胡锦涛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决定》稿听取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9月5日,温家宝在国务院召开经济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起草小组还邀请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举行10多场座谈会;20多个部委展开历时两个月的专题调研,形成一批极具参考价值的专题报告……至9月4日,起草组共收到各类意见、建议1700多条。起草组经过分类汇总,慎重研究,对全部意见、建议逐条提出了处理建议,报全体会议审议后,对《决定》稿认真进行修改。9月18日、29日,胡锦涛分别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政治局会议,对修改后的《决定》稿再次进行讨论。起草组随即根据会议精神再次修改,形成了《决定(讨论稿)》。
10月11日,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安排3个半天,对《决定(讨论稿)》进行讨论。温家宝就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12日晚和13日下午,起草组连续召开全体会议,汇总全会各小组的意见、建议,对讨论稿作进一步修改。13日晚,胡锦涛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对修改后的讨论稿进行审议。14日上午,根据当天上午全会讨论情况,起草组争分夺秒,对讨论稿又进行一次修改,形成《决定(草案)》。从11日到14日,出席全会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列席会议的有关同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起草组据此对《决定》稿进行了认真修改。14日下午,经过数十次修改的《决定(草案)》,获得全会的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五)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的起草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农村改革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召开中央全会,研究农村改革发展问题,部署农业农村工作。2008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研究决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还决定:成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开展文件起草工作。3月25日,文件起草组正式成立。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对文件起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起草组由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负责。来自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安徽和吉林两个农业大省的负责同志,以及长期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专家学者,共49人齐聚北京,承担起决定稿起草重任。5月初,起草组形成决定稿框架方案。报经中央审定后,起草组开始着手决定稿起草工作。6月17日,历经30多次反复修改,起草组拿出了决定初稿。8月7日,党中央印发决定征求意见稿,向各地区各部门和军队负责同志、党的十七大代表、部分老同志等广泛征求意见。中央统战部还向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征求了意见。这次征求意见,共有3000多人参加讨论,起草组共收到各方面意见建议2193条,扣除重复性意见后共1862条。8月21日,胡锦涛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决定征求意见稿当面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在文件起草过程中,胡锦涛同志先后5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3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起草工作汇报,讨论、审议决定稿,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9月,胡锦涛同志先后到河南省的焦作、郑州、安徽省小岗村等地开展调研。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同志也多次对文件起草作出重要指示。9月18日,胡锦涛再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修改后的决定稿进行了讨论和审议。9月28日,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审议决定稿。会议听取了决定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决定稿提请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
10月9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开幕。回良玉就决定稿向全会作了说明。为期4天的这次全会,安排5个半天时间对决定稿进行了认真审议。全会期间,起草组共收到150条意见和建议,在反复研究和讨论后作了认真吸收。引人注目的是,党的十七大代表中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部分基层同志和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部分专家学者也列席了这次全会。他们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全国党代会的代表列席中央全会,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10月11日晚,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全会分组审议情况汇报,对决定稿修改作出重要指示。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起草组连夜对决定稿又作了24处修改。12日上午,全会继续进行分组会议,对修改后的决定稿再次进行讨论,又提出了26条修改意见。起草组对这些意见逐条进行研究,报请中央政治局,吸收了其中6条意见,对决定稿作了最后一次修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推进了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
(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起草
2013年4月,新一届国家机构换届选举刚刚完成。中共中央政治局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作出了一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决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同时批准成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最高领导人首次担任全会文件起草组负责人。
4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118份意见和建议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北京。从上到下、自下而上,成千上万条关于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和建议反映上来。从4月24日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到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稿起草工作历经了整整200个日夜。习近平总书记对文件起草组上报的每一稿,都认真审阅,提出许多重要修改意见,倾注了大量心血。全会召开前的6个多月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2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主持文件起草组全体会议,研究部署起草工作,讨论审议《决定》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其他同志也十分关心《决定》稿起草工作,分赴全国各地开展调查研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对《决定》稿起草提出了重要意见。60多位文件起草组成员对《决定》稿框架反复进行集中讨论研究,对《决定》稿反复修改,认真推敲、细致打磨。7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召开,《决定》送审稿摆在了每一位常委同志面前。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9月4日,《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中央党政军机关和地方100多个单位,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从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也对《决定》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意见和建议。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决定》稿的意见和建议。从9月初《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起,不到一个月,文件起草组共收到总计2564条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形成提交全会审议的文件稿,充分吸收了关注度高,对全面深化改革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意见和建议。10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了《决定》稿在党内外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
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出席全会的204名中央委员、169名候补中央委员,对《决定》讨论稿进行了充分讨论。文件起草组召开全体会议,对全会各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研究,对《决定》稿作出修改。11日晚,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全会各组意见和文件起草组修改建议,对修改后的《决定》稿进行审议。形成的修改稿于12日上午再次提交全会分组征求意见。12日上午,根据全会分组讨论的意见和建议,《决定》稿再次作出修改。12日下午,《决定(草案)》获得全会一致通过。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从16个领域部署了60个具体的改革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改革的整体思路、基本方向、关键领域、重点任务、先后顺序,实现了改革的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中央全会文件的起草程序基本流程如下:确立会议的主题→成立文件起草组→分组调研→撰写报告并反复修改→把基本成稿的文件提交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再提交中央政治局审议→形成征求意见稿下发→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继续修改→提交全会审议并根据有关意见建议修改→文件审议通过。当然,这一流程也是相对的过程,其中有的环节存在交叉。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件起草是一个民主集中的过程,是充分凝聚各方智慧的过程,从而保证了这些文件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前瞻性,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巨大优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