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莫道风雨多险阻(1 / 1)

第二章

莫道风雨多险阻

长征万里,首取遵义。蒋介石步步紧逼,毛泽东从容应对。鏖战娄山关、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红军在遵义铸就了不朽的丰碑。“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在遵义写下了壮丽的诗篇。

齐心协力渡天险

1935年的新年深夜,猴场会议结束了。第二天清晨,全军上下紧锣密鼓地为渡过乌江做着准备,各部门也开始分头行动。

在没有任何渡江工具的条件下,想要渡过湍急的乌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工兵部的连长王耀南首先想到的是制造渡江工具。可是,由于敌人有准备,他们逃跑前对附近村庄进行了严重破坏,别说渡船,就连一支木桨、一块像样的木板也很难找到。乘船渡江显然是不可能了。架桥呢?不要说没有材料,就是有,水流急,敌人居高临下地阻击,也是不行的。王耀南急得满头大汗。

正在这时,总参谋长刘伯承和作战局长张云逸走了过来,刘伯承拍拍王耀南的肩膀说:“我们的确在短时间内找不到可用的架桥材料,却可以及时发动队伍中的各种能手。”

刘伯承的话点醒了王耀南,他立刻和工兵连的指导员一起向全军发出邀请,号召全军官兵共同参与,献计献策。

不一会儿,临时组建的架桥献策会就汇集了不少能人。当兵前,在家干过编竹活的战士杨玉宝兴冲冲地说:“在家乡的时候,常看人家用编好的竹子当绳索,拽着它过河。这种绳索不易断,遇水还会更结实。咱们周围到处都是竹子,我看可以试一试!”

战士们积极发言,排长李景高举起手臂,大声地说:“我是江西人,从小在赣江边长大,小时候跟着爸爸放过竹筏。能不能用扎好的竹筏当船,送战士们过江啊?”站在人群前面的刘伯承连连称道:“好啊好啊!这个提议值得实验一把。”

说干就干,从连里到团里,会做竹筏的战士个个踊跃报名,为全军渡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大家挽起袖子,开始分工。先是有人去砍竹子,随着竹子不断运来,一些战士围坐在一起编竹绳,另一些战士则开始扎制竹筏。

一晃,十多个小时过去了,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竹筏一个接一个地做好,陆续送到江边,红军战士们将其用绳索连接起来,准备着在乌江上架起一座浮动的桥。

经过先前侦察队的汇报,敌人在乌江对岸安排了小股力量准备伏击过江的红军。于是,组织决定兵分几路渡过乌江。

负责指挥渡江战斗的,是红一团的团长杨得志。他曾在多次反“围剿”中荣获战功,在中央苏区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获得三级红星荣誉奖章。从担任通信警卫排排长到如今的团长,杨得志一步一个脚印,先后经历了井冈山、中央苏区等地的大规模战役。

经过了多次战争洗礼的杨得志,积累了很多实际指挥和作战经验。面对汹涌澎湃的乌江,杨得志先是从队伍中挑选出来八名水性好的战士,组成第一批突击队。为了尽可能保证几名战士的安全,杨得志特意为他们准备了充足的武器和弹药。

岸边等候着十多名战士,他们齐心协力把竹筏慢慢推向江边。八名战士接连跳上竹筏,迎着刺骨的风,朝着冰冷的江水前进。在没有船桨的情况下,战士们手里拿着竹竿奋力划水。

夜幕下,八名战士的身影越游越远。岸上的人眼睛紧盯着竹筏,大概前进了5米、10米、15米……

江中除了大浪,还暗藏着巨石和一个个危险的旋涡。站在岸上的人时刻在为江中的战士们揪心。杨得志心里不住地呐喊:一定要坚持住啊!成功就在前方!

杨得志恨不得自己也跳进江中,与战士们共同前进。他心想:时间如果能过得快些就好了,如果此刻就能听到到达彼岸的枪声就好了……

突然,旁边的人大喊一声“不好”。杨得志赶快望向江心,只见江水无情地卷起竹排、卷起战士,一时间几个模糊的人影被江水冲得不见踪影。杨得志急忙拿出望远镜,但是他眼中看到的却是一片涌动的江水,从这边望到那边,再怎么找也寻不见几名战士的身影。

此时,杨得志缓缓放下手中的望远镜,目光直视着前方,久久没有说话。岸上也是一片寂静,很多人都默默流下了眼泪。八名战士为全军渡江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大家的眼中看到了对八名战士的崇敬之情。

第一次渡江的失败,并没有击垮杨得志和战士们的心。

第二次渡江即将开始。杨得志与黎林政委商量着接下来的渡江方案。战士们争先恐后地报名加入到渡江队伍中,第一营营长孙继先挑选了十多名水性良好的战士。同时,在武器装备上也同之前一样,还在竹筏上增添了几个稳固的扶手,以便战士们在竹筏上抓得更牢。

这次杨得志重新选择了一个水势较为平缓的地方作为起点。他依次与战士们握手,并嘱咐他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在战士们即将出发的时候,孙继先大声地说:“你们一定要顺利抵达对岸,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也要坚持到最后,所有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你们身上了!”

夜晚,乌江边的气温格外寒冷。战士们迎着凛冽的风鱼跃式地跳入江中,又敏捷地爬上竹筏。岸上人的心再次悬了起来,他们与战士们挥手致意,注视着竹筏不断前行。

竹筏刚刚入江不久,就听到了对岸一声巨响。对岸的敌人在放冷枪,江中的战士们更是生死未卜。雨越下越大,杨得志根本看不清前方发生的情况,心里十分焦急。

“砰砰!”两声枪响,让岸上的人心里一颤。“是暗号!”黎林政委激动地说。此时,杨得志也肯定地说:“没错!就是从对岸山下传来的枪声。”

紧接着,杨得志猛地一挥手,说了句:“出发!”只见早已做好准备的战士们迅速随竹筏一起划向江面。与此同时,红一团、三团指战员负责打掩护。他们集中火力与对岸敌人展开了猛烈地对战。

到达彼岸的战士相互协作,既有攻又有守,让敌人方寸大乱。趁着这个时候,江边的战士们接连乘坐竹筏向江心进发。

对岸炮火声连连,夹杂着战士们的呐喊声。杨得志欣慰地说:“老黎,我们胜利在望了!”说着,他激动地拍着政委黎林的肩膀。

“呀!你的身上全都湿透了。”感觉到黎林肩膀溅起的大片水花,杨得志惊叹地说。

“不要说我了,你的全身不也一样。比起江中的战士们,这又算得了什么呢?”黎林说着,双眼望向江中。一只只竹排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启程,天险乌江终于被杨得志率领的红一团突破了。

1月5日,骄阳当空,毛泽东从江河界渡口顺利度过乌江。

看着激流勇进的“天险”,毛泽东仰天长叹:“勇敢的中国红军过江咯!”然后,毛泽东信手整理了一下被风吹乱的头发,对旁边的人说:“在一无材料,二无工具的条件下,我们工农红军竟然可以搭建这样一座令人惊叹的浮桥,应该算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创造吧。”接着,毛泽东更加自信地说:“这样看来,我们中国红军就是一个不可战胜的队伍啊!”

红军全体官兵彻底踏上了乌江北岸,开始了前往遵义的征程。

雄关漫道真如铁

娄山关,又称太平关,地处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其山势险峻,海拔1576米,峰顶巨石林立,宛若千万只刀剑刺向天际,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遵义会议前后,娄山关曾经发生了两次战役。

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首度攻占遵义。为了建立黔北防御,保证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中央军委决定派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夺取娄山关,抢占桐梓县,巩固遵义周边防线,彻底剿灭逃跑的敌人。

1月9日,红四团团长耿飚和政委杨成武率领部队赶到娄山关脚下。冲锋号一响,战士们就像脱缰的野马,奋勇冲向山顶。山顶上的敌人为国民党军侯之担的部队,依仗山顶处的有利地形和武器装备的优势,做最后的抵抗。

冲在最前面的红军战士,用自己的身躯挡住敌人的子弹,为后面的进攻争取了有利的时机。山下的红军不断接近山顶,很快就攻占了娄山关,与敌人展开了面对面的肉搏战。经过将近两个小时的战斗,红军歼灭敌军两个团,抓获俘虏上百人。

娄山关首战告捷,为保卫遵义革命中心区的安全和党中央在遵义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5年2月,红军与国民党军在娄山关再次交战,歼敌8个团,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巨大胜利,史称“遵义大捷”。

1935年初,蒋介石从西南地区调集了多达150余个团40余万人的兵力,分七个纵队从四面八方扑向黔北,声称要将红军“聚而歼之”。虽然遵义会议后,红军的战斗士气高涨,但此时与国民党40万大军正面交锋,却相当于以卵击石。中央军委果断决定,火速离开遵义,声东击西,让敌人产生错觉。

1月中旬,红军部队假意北渡长江,使得国民党王家烈部队信以为真。很快,红军主力部队调转方向,迅速再占桐梓县。红三军团奉命攻占娄山关,与国民党第二师第六团展开了一场遭遇战,迫使敌人节节败退,在点灯山附近占据了有利据点。

2月25日黎明,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亲自指挥战斗,并说出“不占娄山非好汉”的豪言壮语,率一、三军团及干部团进攻娄山关。红十三团团长彭雪枫率领十三团,向点灯山高地发起猛攻,逐一攻破了敌人的防线。另一边,红十二团团长谢嵩和政委钟赤兵率队直冲点灯山,与敌人展开殊死较量。

与此同时,红军的后援队也赶到了点灯山,前后包抄,把敌人牢牢地包围起来。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红军主力发动了总攻。很快,娄山关附近的十余座山都被红军占领了,并完全突破敌防线,在黄昏前牢牢地控制了关口。26日清晨,敌人纠集四个团的兵力,排成密集队形向关口发起集团冲锋,企图夺回点灯山高地。红十二团居高临下,击溃敌人多次反扑。红军正面出击,左右迂回包抄,前后夹攻,沿公路向南纵深追击。战斗从清晨持续到下午五时,红军牢固地占据着关口,在关口知板桥一线,歼灭和击溃敌人四个团。敌人士气将尽,纷纷落荒而逃。红军顺着敌人逃跑的方向奋力追赶,在高坪董公寺一线又歼敌四个团。

次日,彭德怀率队再克遵义。此时的蒋介石火冒三丈,立刻派兵增援,妄图挽回失败的残局。红军随即南下,与国民党援军展开了激烈交锋,并一举歼灭了敌吴奇伟五十九师、九十三师大部,并将敌人赶到乌江以南,胜利结束了遵义战役。

娄山关激

战和遵义战役的胜利,摆脱了被动地位,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在川、滇、黔地区全歼红军的幻想。

2月28日清晨,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来到娄山关,登上被红军战士鲜血染红的娄山关顶。前一日的战争场面仿佛就在眼前,胜利的喜悦仍在心间。

毛泽东俯瞰着充满弹痕的山貌,渐渐走近写有“娄山关”三个大字的石碑,心中不禁想起:自古以来,娄山关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清初的李定国率军攻打娄山关,到咸丰时期的农民起义军李隆喜举义旗攻占娄山关,再到中央红军两次占领娄山关……想到这里,毛泽东有感而发,吟诵出堪称高原绝唱的著名词章《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四渡赤水出奇兵

1935年1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15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此时,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入湖南同红二、六军团会合,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进逼。1月中旬,薛岳兵团2个纵队8个师尾追红军进入贵州,集结于贵阳、息烽、清镇等地,先头已进至乌江南岸;黔军以2个师担任黔北各县城守备,以3个师分向湄潭及遵义以南的刀靶水、懒板凳进攻;川军14个旅分路向川南集中,其中2个旅已进至松坎以北的川黔边境;湘军4个师位于湘川黔边境的酉阳至铜仁一线构筑碉堡,防堵红军东进;滇军3个旅正由云南宣威向贵州毕节开进;桂军2个师已进至贵州独山、都匀一线。

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上述情况,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四川省泸州西南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一起实行总的反攻,争取赤化四川。如渡江不成,则暂时留在川南活动,并伺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1月19日起,红1、3、5、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黔军随即占领遵义、湄潭;川军以一部兵力防守宜宾、泸州,以8个旅分路向松坎、温水、赤水、叙永等地推进。24日,红1军团击溃国民党军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28日,红3、5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红1军团一部在土城、青杠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2个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此时,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毛泽东等遂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就此展开了一场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军事奇迹——“四渡赤水之战”。

赤水河,古称安乐水,属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蜿蜒曲折流经川、黔、滇三省的交界处,全长420公里,并有多处险滩,在四川合江县注入长江。相传,古时候赤虺(古书上记载的一种毒蛇)乘浪入水,河水被染成了红色。实则不然,由于夹杂着自上游冲刷下来的红色泥沙,河水像一条狂怒的赤虺,奔腾咆哮,浑浊不清,呈褐红色,人们因此称其为“赤水河”。

红军四渡赤水的时间是从1935年1月29日开始,至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经过了数月的激战,红军摆脱了敌人几十万追兵,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

遵义会议决定了红军长征的新路线。在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率领红军撤出遵义,来到赤水河附近的土城镇。红军在土城与国民党军郭勋祺师交锋,展开了一场艰苦的恶战。这次遭遇战中,毙伤敌军1000余人,但红军也损失较大。中央军委火速决定撤销北渡长江的计划,转而强渡赤水河。

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出发,分三路向川南开进。右路红1军团,牵制綦江、合江之敌,由松坎出发,经温水、习水向赤水疾进;中路红5、9军团及军委纵队,由遵义、娄山关出发,经官店袭击习水、土城之敌;左路红3军团,由懒板凳出发,迅速摆脱尾追和侧击之敌,向土城前进。26日,红1军团进至赤水河边的旺隆场、复兴场,击溃了川军两个旅的阻击,沿赤水河向南挺进。红3、5军团在红1军团一部兵力协同下,在土城附近打垮了黔军侯之担部和川军郭勋祺部两个师的追击和堵截。继之,各路军于29日,经土城、元厚场向西渡过赤水河。2月上旬,进至川南的叙永、古蔺地区,准备相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此时,张国焘借口嘉陵江“江阔水深,有重兵防守”,抗拒中央命令,不仅不率红四方面军南下以吸引川敌,反而北攻陕南,致使川军无后顾之忧,得以集中全力堵红军北进。南面敌军吴奇伟、周浑元两纵队和黔军王家烈部,则由南向北机动,尾追红军;滇军孙渡部4个旅,也向毕节、镇雄等地急进。

鉴于以上新情况,毛泽东等决定,暂缓实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向川黔滇三省边境敌军设防空虚的扎西地区,利用短暂时间,完成了部队整编、精减,大大加强了部队战斗力,为待机歼敌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红军进至扎西地区,敌仍判断红军将北渡长江,除向宜宾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又调滇军和川军潘文华部向扎西地区逼近,企图对红军分进合击。

鉴于敌军主力已大部被红军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虚的情况,红军决定出敌不意的回师东进,折回贵州。红军先头1个团先敌抢渡二郎滩,成功地掩护部队于2月18日至20日,在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并继续向桐梓、遵义方向前进。24日占领桐梓。25日夜占领了娄山关。27日,在董公祠击溃了敌人3个团的阻击,28日晨再次攻占了遵义城。是日中午,红军进占城南的老鸦山、红花岗、忠庄铺后,与敌驰援遵义的吴奇伟纵队2个师接触,红军乘敌立足未稳,发起攻击,经反复拼杀,敌军大部被歼,吴奇伟带领残部企图逃过乌江,除少数人员跟随其过江遁去外,其余尚未过江的1800余人和大批武器,全部为红军俘获。遵义地区的这次作战,历时五天,击溃和歼灭敌2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余,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

三渡、四渡赤水,向南突破乌江天险,调动并摆脱敌人。红军遵义大捷后,蒋介石于3月2日急忙飞往重庆,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攻,企图采取堡垒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守北攻,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这一狭窄地区。为粉碎敌人新的围攻,红军将计就计,伪装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敌迫进,然后再转兵西北,寻求新的机动。同时,以红3军团向西南方向的金沙佯动,调动敌周浑元部向南和吴奇伟部向西,尔后转用兵力攻击鲁班场守敌。红军这一行动果然调动了敌人,当敌吴奇伟部北渡乌江和滇军孙渡部靠近红军之际,3月11日,红军突然转兵向北,于15日进占仁怀,16日从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入川南。敌误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整部署,向川南压逼红军,企图再次对红军形成合围,聚歼红军于长江南岸地区。

为进一步造成敌之错觉和不意,3月21日,红军以1个团的兵力伪装主力,继续向川南的古蔺、叙永方向前进,引敌向西。红军主力则以快速的行动回师东进,于22日,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再次折回贵州境内。28日,红军穿过鸭溪、枫香坝之间的敌碉堡封锁线,直达乌江北岸。29日夜,红军先头团1个排利用雷雨掩护,乘竹筏到达对岸,顺利地攻占了渡口,至31日,除红9军团于乌江北岸继续牵制敌人外,红军主力向南全部渡过了乌江,巧妙地脱离了敌人的包围圈。

渡过金沙江挥师北上。红军南渡乌江后,开辟了进军云南、从金沙江北渡入川的前景。但在黔滇边境有数旅滇军据守,不利红军北进。毛泽东在部署红军作战行动时指出: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红军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首先以部分兵力向黔东的瓮安、黄平方向佯动,摆出东出湖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姿态,主力则经息烽、扎左,直趋贵阳。此时,蒋介石已由重庆赶赴贵阳坐镇。当时贵阳及近郊守敌仅有4个团,蒋介石感到守备空虚,既怕红军乘虚攻占贵阳,又怕红军东进湖南与红二、六军团会师,故而急调龙云的主力3个旅兼程增援贵阳,令薛岳兵团和湘军何键部在川黔湘边界布防堵截。在滇军主力已完全东调的情况下,红1军团于4月9日突然对贵阳东南之龙里镇实施佯攻,虚张声势,迷惑敌人,主力却从贵阳、龙里之间突过敌军防线,以每天120里的行军速度,向敌人兵力空虚的云南疾进,15日渡过了北盘江,并相继攻克贞丰、龙安、兴仁、兴义等城。蒋介石对红军神速西进大为震惊,急调吴奇伟、周浑元两个纵队和湘军3个师以及滇军一部,沿黔滇公路对红军实施追击。与此同时,原留乌江以北的红9军团,在胜利完成了牵制任务后,也已进至黔西的水城附近地区。

4月下旬,当红军威逼昆明城下时,各路敌军尚距红军3日以上行程。于是以一部兵力占领杨村,佯攻昆明,主力即向西北方向的金沙江岸挺进。红1军团经武定、元谋抢占了龙街渡;红3军团经马鹿塘抢占了洪门渡;中央军委纵队和红5军团,经龙塘进至绞平渡,其先遣队干部团一部已先于5月3日晚在绞平渡偷渡成功,全歼对岸守敌,并击溃了川军两个团的增援,俘敌600余人,控制了渡口。由于龙街渡江面宽且有敌机骚扰,洪门渡江流湍急,均不利于红军渡江,中央军委决定,除留红3军团第13团在洪门渡过江外,红1、3、5军团自5月3日至9日,利用仅有的七只小木船,全部由皎平渡渡过了金沙江。北路的红9军团,也于5月4、5两日,在会泽西北的巧家附近渡过了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使尾追之敌全部被红军抛在金沙江以南,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川黔滇边境地区的狂妄计划,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胜利。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四渡赤水

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在其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最神奇的篇章”。

红色经典史诗《长征组歌》是如此来诠释这一神来之笔的: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勇士巧渡金沙江

红军四渡赤水以后,直逼贵阳。此时,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忙调集兵力驰援贵阳,同时,派薛岳部继续“追剿”红军,企图阻止红军返回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而红军方面则派遣红一军团包围贵阳东南地区,以迷惑牵制敌人,进而使主力红军穿过湘黔公路,一路向西。

红军佯攻贵阳,为的是调走滇军,北渡金沙江,进入川西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金沙江属长江上游,是从青海玉树县巴塘河口到四川宜宾市岷江口之间的水域,全长2316公里,流域面积34万平方公里,水流湍急,以盛产金沙而得名。

1935年4月29日,中革军委发出《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政治局决定,我野战军应利用目前的有利时机,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转入江西消灭敌人,建立起苏区根据地。”5月2日,朱德下令:左纵队第一军团从龙街方向渡江;右纵队第三军团从洪门渡方向渡江,中央纵队和第五军团在皎平渡方向渡江。特命刘伯承带领干部团1个营及总部工兵营1部,迅速赶往皎平渡观察金沙江上游各渡口情况,并进行架桥工作。

这次的任务十分艰巨,既要在4日上午到达皎平渡,又要做好架桥工作,主力红军能否顺利渡过金沙江,成败在此一举。刘伯承受命后,立刻与干部团团长陈赓、政治委员宋任穷制定渡江计划,并最终决定让政治、军事上都拔尖的第三营作为先遣营,前去完成此项任务。

三营的战士们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誓要竭尽全力抢占渡口。渡过金沙江,抢占渡口固然好,如有差池便很难保证主力红军渡江的安全。此时,刘伯承想到曾经智取遵义城的事情,于是决定如法炮制,让第三营的战士们化装成国民党军,直奔皎平渡口。

一路上,刘伯承等人以假乱真,经小仓、龙海塘、石板河等地来到了距离金沙江30公里的杉落树地区。当地的区长见身着国民党军装的部队到此,便上前迎接。见刘伯承等人表情严肃,区长主动开口说:“上峰刚刚下令,让烧船封江。”刘伯承顺势说道:“正巧,我们就是来这里执行这项任务的。”为了验证区长的话是否属实,刘伯承还让他拿出公文来看。在得知区长还没着手烧船之后,刘伯承暗自窃喜,随后又从区长的口中轻松得知了金沙江水势、敌人渡口兵力等情况。

紧接着,刘伯承话锋一转,脱口而出:“我们是红军,现在立刻带我们去找船!”区长一听,吓得直哆嗦,乖乖带路去找船。宋任穷派去一个侦察组跟随区长来到江边,轻而易举地控制了两只渡船。

凭借找到的两只渡船,第三营前卫连连长率领战士们首批过江。第三排战士在江边负责掩护,第一、二排战士各乘一只渡船渡过金沙江。一、二排的战士上岸以后,消灭了驻守的民团和厘金局内的30多名保安队员,进而控制了对岸渡口的局势,且无一伤亡。

由于皎平渡口处水深江宽,无法架桥,刘伯承下令继续寻找渡船。在当地船民的支持下,部队又找到了四只渡船。刘伯承根据当时的情况制定了《渡河守则》,并向朱总司令汇报:“皎平有船6只,每日也能渡1万人。军委纵队5日可渡完。”由于其他两个渡口的渡江任务失败,朱德决定全军从皎平渡过江,并下令“必须6号拂晓前赶到河边开始渡河,限6号夜渡完。7、8两日为第一、五军团赶来渡河的时间。”

刘伯承接到指令后,迅速率领部队从皎平渡过江,工兵连留守渡口,另派宋任穷率第三营翻山越岭,赶往通安县。不久,第三营在通安北面与增援渡口的敌军展开遭遇战,并大获全胜。战斗结束后,第三营的战士夸赞刘伯承料事如神,能够估计到敌人的动向,为红军渡江解除了威胁。

对岸渡口处已被红三营的战士彻底控制,皎平渡一带有工兵连驻守,第三营拦截了前来支援的敌军,万事俱备,全军按照既定计划依次渡江。长征中负责后卫工作的第五军团第三十七团最后一批渡江,刘伯承看着他们,感慨地说:“你们打了个漂亮仗,击退了敌人追来的援军。如此惊涛骇浪也挡不住伟大的红军,现在全军都安全过江了!”

至此,中央红军近三万余人,历时七个昼夜,从皎平渡安全渡过金沙江。红三营作为渡江先遣队,在刘伯承的率领下,略施巧计,有的放矢地渡过金沙江,没有浪费武器弹药,没有人员损失,保证了全军的渡江成功。

红军飞夺泸定桥

毛泽东曾在《七律·长征》中写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泸定桥为红军出了一道难题,飞夺泸定桥却是红军得出的最好答案。

渡过金沙江后,红军并没有彻底摆脱蒋介石的重兵追赶。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准备渡过大渡河。25日,在安顺场渡口,刘伯承、聂荣臻亲临阵地指挥。红一团第一营营长孙继先带领十七名勇士组成突击队,强渡大渡河。十七名勇士战胜了惊涛骇浪,冲过了敌人的重重火力,终于登上了对岸,占领了渡河点。

随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渡过了天险大渡河。但是由于船只少,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使红军将士全部渡河,中央军委决定夺取泸定桥。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接到任务,成为开路先锋,夺取泸定桥。这时,蒋介石也想到了泸定桥,并急令川军2个旅增援,企图堵截红军渡河。可以说,谁先赶到泸定桥,谁就能掌握制胜权。

5月27日,太阳刚刚升起,红四团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带领部队赶往泸定桥。从安顺到泸定桥共320里路,战士们行走在悬崖峭壁之上,稍不注意就会坠入湍急的河水。不仅如此,对岸的敌人还会不断地向红军开枪射击。

夺取泸定桥,时间紧,任务重。政委杨成武来到队伍前端,为战士们加油鼓气:“同志们,我们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夺取泸定桥!大家有没有信心?”“有!”战士们的声音响彻山谷。

夜幕降临,天降暴雨,正在赶路的红军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眼前一片漆黑,战士们不敢贸然前行。这时,对岸的山路上出现了星星点点的火光。有的战士好奇地说:“难道敌人也在赶路?”这句话倒是提醒了杨成武,他琢磨着:不如我们也点起火把。杨成武转念一想,如果对岸的敌人向我们问话,我们该如何作答呢?出了任何差池,肯定会暴露身份的。

事到万难须放胆,杨成武最终命令全体人员点燃火把。他对战士们说:“如果对面的敌人问起我们是谁,千万不要慌张,就说我们是被共产党打败的川军。”战士们听了杨成武的话,心里有了底,纷纷点起火把,继续前行。

不一会儿,敌人果然注意到对岸的火光,大声喊话:“你们是哪个部分的?”红军战士按照之前准备好的做了回答,没有引起敌人的怀疑。就这样,红军擎着火把,一刻不停地向前赶路,终于在29日凌晨6时赶到了泸定桥,并很快消灭了桥西还在睡梦中的川军自卫队,占领了西桥头和沿岸阵地。

泸定桥始建于清朝,架设在大渡河上,全长103.67米,宽3米。整个泸定桥分为三部分:桥身、桥台、桥亭。其中,桥身由13根粗大的铁链组成,左右两边各有2根作为桥栏。桥底依次排列着9根链条,以木板作为桥面。

由于敌人的破坏,此时的泸定桥已经“面目全非”。桥面上的木板已经被扔进了湍急的水中,只有光秃秃的铁链悬在半空,不停地晃动。红四团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商量决定:由第一连连长廖大珠和22名战士组成“夺桥突击队”,携带手榴弹、短枪和马刀,其他战士携带长枪紧随其后。3连战士负责运送木板,重新架起泸定桥的桥面。

战略部署完成后,全团战士鼓足士气,誓要“飞夺泸定桥”。

冲锋号响起,百余挺轻重机枪和迫击炮一齐射向对岸。廖大珠率领22名战士冲锋在前,穿梭在枪林弹雨之中。突击队的战士们个个动作迅速,手抓铁链,脚踏木板。对岸的敌人看到红军一方冲来,叫嚣着说:“你们想要过河没那么容易,只能飞过来啦!”

铁链被冰冷的雨水打湿了,抓起来又凉又滑。战士们为了躲避敌人的射击,一边铺好木板,一边趴在晃动的铁链上,匍匐前行。

在突击队的战士们接近对岸的桥头时,敌人突然把桥头的亭子点燃,熊熊烈火使冲锋队无法继续前进。千钧一发之际,杨成武跃出掩体,冲上泸定桥,对战士们喊道:“同志们,不要怕!冲过这座‘火焰山’!”勇士们也高喊着:“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了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

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

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元帅经过了泸定桥。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