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原英雄——杨子荣(1 / 1)

解放英烈故事 杨江华 3209 字 1个月前

雪原英雄

——杨子荣

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

——《智取威虎山》

杨子荣(1917~1947),本名杨宗贵,字子荣,山东牟平(现烟台市牟平区)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历任班长、团侦察排长等职1947年在剿匪行动中中弹牺牲,被东北军区司令部追授为“特级侦察英雄”。杨子荣的英雄形象也随着小说《林海雪原》和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流传而家喻户晓。

闯荡关东历艰险

19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如大潮般向关外涌去。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悲壮的“移民史诗”。成千上万的来自山东半岛的穷苦百姓拥挤在尘土飞扬的大路上,满怀着希望向关外之地跋涉着,上演了一出血泪交融的“闯关东”。

……

1934年,鸭绿江。

“放排喽……放排喽……”一声声响亮的吆喝声回荡在白山黑水之间。转过一道江湾,一道道木排出现在江面上,木排上的放排工们赤着胳膊喊着号子,吃力地矫正着木排漂流的方向。此时,刚满17岁的杨子荣就在这些放排工之间,挥汗如雨地忙乎着。

杨子荣是山东牟平县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饱尝了世间的辛酸。勤劳的父母一天到晚拼死拼活地干活,也难以维持一家人的温饱。即使是这样,明事理的父母仍然咬着牙送杨子荣读了几年私塾,让他不至于像祖祖辈辈那样做一个“睁眼瞎”。

不久,胶东地区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无奈之下的杨子荣一家踏入了“闯关东”的大潮中。一家人历尽艰险来到了辽宁安东一带,但是,谋生同样艰辛,年仅14岁的杨子荣也早早地挑起重担,学徒、缫丝工、搬木头、扛大包……只要是能吃饱饭,无论多么苦重的活计杨子荣都能承受下来。在17岁那年,杨子荣听说放排工的待遇丰厚,就毅然走上了木排,开始了漂流的生活。

放排是东北独特的一种运输方式。砍伐好的木材捆绑在一起顺江而下,几百或几千立方的原木在江面上如脱缰的野马一样飞驰,稍不留神就会排毁人亡。想做一名合格的放排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身强体壮,其次是熟悉水性。放排工吃住都在木排上,虽然待遇丰厚,却是最艰苦、最危险的活计。相比木排前进的冲劲,放排工的力量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经常有放排工被颠飞摔死的事情发生。杨子荣就是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中做了近4年的放排工。

1938年底,杨子荣来到辽宁鞍山附近的千山采矿区找了一份当采矿工的活儿。矿区的活儿也不是好干的,不仅有生命危险,还要忍受监工的责骂。最让杨子荣不能忍受的是,煤矿中的日本监工经常不问青红皂白地毒打工友。

一次,日本人又无端地将一名工友抽打得死去活来。杨子荣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他夺过监工的皮鞭,一脚踹倒了日本人,为挨打的工友出了气。但经过了这件事,杨子荣也无法在矿山待下去了,在工友的帮助下,杨子荣逃离了矿山,回到了山东老家牟平。这一年是1943年春,杨子荣26岁。

从12岁离家算起,杨子荣在东北整整闯荡了14年。这14年对杨子荣来说,可谓是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体会了生活的艰难辛劳。但这也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它使杨子荣熟悉了东北的风土人情、山形地貌,结交了一大帮穷苦朋友,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段经历,在他后来参加的剿匪斗争中,可谓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单枪匹马散匪群

杨子荣回乡后,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他毅然参加了村里的民兵组织,积极配合正规部队,打击日伪军。由于杨子荣在外闯荡多年,所以也算得上是见多识广,他在队伍中出谋划策,经常能给日伪军造成出其不意的打击。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经历了8年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取得了胜利。然而好景不长,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内战。中共中央决定采取“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命令山东立即派主力部队开赴东北,解放被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了十几年的东三省。为贯彻落实这一战略方针,杨子荣所在的胶东地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参军活动,每个县、乡、村都有参军任务,杨子荣所在的村子也不例外。

杨子荣从小就爱看《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小说,他对书里那些行侠仗义的豪杰十分敬佩,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英雄。当他得知村里组织报名参军的消息后,没等跟家里人商量,就报上了名。不过报名时没用本名“杨宗贵”,而是在花名册上写上了“杨子荣”3个字。谁也料不到,这个名字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家喻户晓,更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无心之举,却为后来寻找他的家人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杨子荣加入部队后,以优异的表现完成了集训,很快在新兵中脱颖而出。在开赴东北的途中,杨子荣积极响应部队的号召,每到一个地方,就利用向老乡筹粮、借锅灶等机会,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宣传人民军队的性质,发动青年参军参战。一路上,杨子荣一人就动员了30多人参军,被部队评为“扩军模范”,并于1946年春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杨子荣所在的部队驻扎在牡丹江市西边的海林镇。主要任务就是“剿匪”。当时的东北地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逢山有寇,遇岭有贼。尤其是黑龙江的牡丹江地区,充斥着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土匪武装,什么“四虎九彪十二蛟”,成分极其复杂。

再次回到东北的杨子荣如鱼得水,他利用自己熟悉地理人情的优势,在剿匪战争中经常出人意料地取得胜利,不久就

担任了尖刀班的班长。

杨子荣率领着尖刀班,在随后的剿匪战斗中,表现得异常机智勇敢,特别是在杏树底剿匪战斗中,孤身一人,闯入敌阵,硬是把400多土匪给劝降了,堪称剿匪战斗的一个奇迹。

杏树底村是位于牡丹江北部的一个山村,这里集结了从各处逃窜来的土匪400多人,他们凭借村子的有利地形和村周围高大的土墙、坚固的工事,与杨子荣的剿匪部队对峙,企图负隅顽抗。

当日,攻打杏树底残匪的战斗打响后,杨子荣身先士卒,带领尖刀班冲在最前面。但是土匪们的火力十分强大,剿匪部队组织了多次进攻,都没有成功。为了尽早结束战斗,减少部队伤亡,指挥部命令炮火支援。

“轰轰……”几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后,土匪据守的阵地上和村子里顿时一片人仰马翻。就在这时,村子却隐约传来了妇女小孩的哭喊声。杨子荣心中一惊,想到如果再这样猛攻下去,即使消灭了土匪,村里的老百姓也将遭受到灭顶之灾。

想到这里,杨子荣暗下决心。在土匪开枪的间隙,他用枪尖挑起了一块白毛巾,一个漂亮的翻身跃出了藏身的战壕,竟是想单枪匹马地进村去劝降土匪。

不要说杨子荣身后的战友,就连对面的土匪们都被杨子荣的大胆吓呆了。不由得心生敬意,将杨子荣带进了村中土匪的临时指挥所。

面对着一屋如临大敌的土匪头目,杨子荣毫无惧色。他侃侃而谈,一面指出土匪必将被剿灭的命运,一面偷偷观察头目之间存在的矛盾,伺机利用。

在杨子荣的宣传鼓动下,许多土匪开始动摇,村里的群众也纷纷劝说土匪赶快投降,别让乡亲们也跟着遭殃。这时,几个外地逃来的头目跳了出来,叫嚣着谁投降就枪毙谁。但是另外的几名土匪头目因家在本村,不能不顾村里乡亲们的死活,再加上杨子荣和乡亲们的一番劝说,早已萌生了投降的念头。

双方为此发生争执,互不相让。杨子荣趁机拉拢了更多的村民,这些都是和土匪有亲属关系的百姓。在他们的协助下,杨子荣的劝说取得了成效,土匪们纷纷把枪扔到了地上。其余的顽固分子眼见大势已去,也只能垂头丧气地缴了枪。就这样,一场惨烈的血战被杨子荣消弭于无形之中。

杨子荣单枪匹马散群匪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部队,将士们无不敬佩杨子荣的机智勇敢。经此一役,牡丹江军分区决定让杨子荣到团里做侦察工作并担任团侦察班班长。就这样,如虎添翼的杨子荣,在以后的剿匪斗争中更加得心应手,屡立奇功。

深山智擒“座山雕”

座山雕:脸红什么?

杨子荣:精神焕发。

座山雕:怎么又黄了?

杨子荣:防冷涂的蜡。

座山雕:天王盖地虎。

杨子荣:宝塔镇河妖。

座山雕:莫哈莫哈?

杨子荣: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

座山雕:这么说你是许旅长的人啦?

……

这段经典的对白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无论是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还是小说《林海雪原》,都是根据杨子荣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过程改编而成的,重点描写这位侦察英雄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事实上,真实的剿匪经历要更加凶险,更加惊心动魄。

1947年1月,一年多的剿匪工作成绩斐然,在牡丹江地区已经找不到成规模的大股土匪了。但是仍有很多以几十人为单位的小股土匪逃过了解放军大部队的围剿,钻进了深山老林,到处流窜作战,骚扰百姓。这其中,就包括老奸巨猾的顽匪“座山雕”。

“座山雕”出生于清朝末年,叫张乐山。年轻时由其堂兄将其带入东北伐木为生,后加入土匪。传说刚刚加入匪群的“座山雕”展现了3个绝活:首先是枪法绝,百发百中;其次是眼绝,走夜路不用照亮;还有就是腿绝,翻山越岭如履平地。这3个绝活一亮,顿时镇住了土匪们,一致推举“座山雕”当了“大当家”。

“座山雕”纵横东北50多年,老谋深算,诡计多端,在众多匪帮之中也是颇具威望的。在他的土匪生涯中,曾经历过清末、北洋军阀、伪满政权三个时期。当时,就连号称“东北王”的张作霖都没能将其剿灭,足可见其诡计多端与强横的实力。日本投降后,“座山雕”接受了国民党的委任,得到了国民党提供的精良武器支持,匪帮的势力就更加壮大了,大有在东北一枝独秀之意。

解放军剿匪部队进驻牡丹江地区后,对“座山雕”匪帮进行了多次围剿,消灭了他的大部分人马,只剩下身边二三十个亲信死党,隐蔽在深山老林里,伺机东山再起。

杨子荣率领着侦察分队,穿行在林海雪原之中。根据他以往的经验,在这样大雪封山的天气里,躲藏在深山老林里的“座山雕”肯定无法得到足够的补给,外面一定有负责联络的人给其运送粮食。

按照这个思路,杨子荣很快找到了线索,抓到了几名“座山雕”身边的小喽啰。经过一番审讯后,杨子荣得知“座山雕”藏身的山上防守极其严密,而且其身边还有着号称“八大金刚”的贴身护卫。

杨子荣考虑到强攻匪窝的话难免会造成伤亡,力敌不如智取。于是,在经过一番精细的筹划后,杨子荣和另一名侦察员化装成土匪,以投靠为理由,上了“座山雕”盘踞的威虎山。

在上山的路上,杨子荣不由得暗暗心惊。狡猾的“座山雕”至少设下了3道关卡,每一道关卡都由心腹手下把守。面对土匪们的层层盘问,杨子荣对答如流,终于消除了守卫的疑心,带着杨子荣来到“座山雕”面前。

杨子荣终于见到了“大名鼎鼎

”的“座山雕”,只见他只是个貌不惊人的瘦高老头,形容猥琐,但双眼精光四射,真如一只择人而噬的恶雕一般。

“座山雕”沉默着没有说话,同样端详着杨子荣,好像要从他的身上看出什么破绽,一时气氛压抑到了极点,“座山雕”身后的八大金刚纷纷将手放在衣襟上,抓着手枪,仿佛随时都会将杨子荣打成筛子一样。

杨子荣镇定自若地四处打量,根本没将这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放在眼里。“座山雕”不由在心中暗赞一声,开口问出了“道上”的“暗语”,这才引出了那段经典的对白。

一番交流之后,杨子荣成功打消了“座山雕”的疑虑,获取了他的信任。杨子荣这才说出自己是另一位匪首“九彪”的手下,他大当家的想见一见“座山雕”,商量共同对付解放军的事。

“座山雕”不疑有它,况且他已厌倦了这样东躲西藏的日子,急于找到别的匪帮合作,一起东山再起。就这样,老谋深算的“座山雕”竟然被杨子荣骗出了防守严密的匪窝。在山下等待“座山雕”的不是什么早已被剿灭的“九彪”,而是解放军的剿匪部队,“座山雕”被擒获了。

这就是孤胆智擒“座山雕”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作为侦察英雄的杨子荣有胆有识,机智灵活的光辉形象。

英名不朽四海传

东北地区的剿匪斗争已经到了接近尾声的时候,而杨子荣却在一次行动中意外牺牲了。

当天,杨子荣和其他几名侦察员来到一个叫闹枝沟的村庄,通过土匪活动留下来的蛛丝马迹发现了土匪窝藏的地点——一座冒着炊烟的“马架房子”。为了不惊动土匪,在距离窝棚还有数百米的地方,杨子荣就命令侦察员们匍匐前进,慢慢向窝棚靠近。在确定土匪没有发现以后,杨子荣和几个侦察员一齐向房内猛扑过去,大喊一声:“不许动,举起手来!”慌乱中有土匪开始拔枪,杨子荣立即扣动匣枪扳机,可能是天气太冷,枪针受冻,枪没有打响,其他战士也立即向屋内射击,也没有打响。这时,从屋里射出一颗子弹,正好打中杨子荣的胸膛,杨子荣晃了几晃,便倒了下去。

杨子荣就这样牺牲在了剿匪的战斗中,年仅30岁,参军只有一年多时间。从1946年2月进驻牡丹江剿匪,杨子荣参加大小战斗上百次,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多次立功受奖,并被评为战斗模范。

杨子荣的部队政委曲波,根据其剿匪经历写成了《林海雪原》一书,真实再现了侦察英雄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不久,改编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登台更是让杨子荣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

可叹的是,杨子荣参军后,就跟随部队前往东北参加剿匪战斗,一直没时间给家里写信。家里只知道杨子荣参加了八路军,并不知道他成了战斗英雄,也不知道他已经光荣牺牲了,更不知道他用了杨子荣的名字。相反,杨子荣在东北经常化装侦察,扮成土匪的模样,倒给家里带来了不少的麻烦,被家乡人视为“匪徒”。

直到1957年1月家人才接到了一张“失踪军人通知书”。通知书上写着:“经审查确认杨宗贵同志为失踪军人,家属仍享受革命军人家属的优待”。1958年11月,政府又根据有关规定,给杨子荣家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1966年,杨子荣的母亲宋学芝去世了。老人到死也不知道,她天天看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的英雄杨子荣,原型就是她的亲生儿子。而杨子荣在老家的媳妇许万亮,因为得不到丈夫的消息,又背上土匪家属的黑锅,再加上婚后孩子夭折的痛苦,忧思成疾,早在1952年秋天,就带着说不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时间走到了196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子荣的真实身份终于大白于天下了。

“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

这是1969年春天的某一个夜晚,北京中南海礼堂掌声雷动,舞台上绛红色的平绒幕布缓缓闭合。原来是周恩来总理在陪同来华交流的外国客人,美国艺术代表团团长大卫·詹姆斯一起欣赏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坐在前排首席座位上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鼓掌之余,侧身看了看身旁的美国客人,只见他蓝色的眼睛里含满了泪花,仍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舞台。见此情景,周恩来的嘴角浮现出一丝温和的笑意,他轻轻碰了碰美国客人,微笑着问:“大卫先生,您觉得怎么样?”

“太棒了!总理先生,简直是太精彩了。这场戏中的杨子荣,就像我们西方的英雄佐罗,他理应受到所有人的敬仰与崇拜!”大卫先生激动地表达着自己对这位富于传奇色彩的中国英雄的崇拜。片刻之后,大卫先生的情绪平静下来,恳切地对周恩来说:“总理先生,我想问一个问题,可以直接说出来吗?”

“完全可以,大卫先生。”

“请问你们这场戏中的英雄杨子荣,是戏剧中塑造的呢,还是真有其人其事?”

“真有其人其事,大卫先生。您也许不知道,在我们国家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类似这场戏中的人或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不完。”周恩来严谨的话语中充满着风趣。

“是这样,总理先生,在我们美国,英雄的家人和英雄一样会受到人们的敬重,我想到杨子荣家中看一看,是什么样的家庭养育了这么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好的,大卫先生,您一定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

就这样,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杨子荣的真实身世一点点地展露在了世人面前,也让我们清晰地见证了这位英雄的成长经历。

英雄不朽,他们流过的鲜血必然和历史一样,永远不会在岁月中褪去颜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