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争取民主和平而壮烈献身——李公朴(1 / 1)

解放英烈故事 杨江华 3193 字 1个月前

为争取民主和平而壮烈献身

——李公朴

没有主义就没有信仰,没有信仰就没有力量。

——李公朴

李公朴(1902~1946),原名李永祥,后改名公朴。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爱国民主人士、杰出的社会教育家。1926年初,在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1936年,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同年11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等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成为了震惊全国的“七君子事件”。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公朴获释。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七君子事件”

当国家领土遭到侵略,当人民生命受到威胁,必然有人站出来救国救民。然而,在动荡年代,那些有识之士和进步青年却因爱国而有罪。1936年11月23日,发生在上海的“七君子事件”轰动全国,包括救国会领导人李公朴、沈钧儒、王造时、沙千里、邹韬奋、章乃器和史良在内的七位爱国民主人士被捕。

事件的发端要从1935年12月27日说起。当天,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宣布成立,沈钧儒、李公朴、邹韬奋、马相伯等35人成为执行委员。次年1月28日,上海成立各界救国联合会,李公朴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为组织领导上海市内的抗日救亡运动积极运作,会后,救国会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年过六旬的沈钧儒和左臂受伤的李公朴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端,并带领队伍经北河南路、宝山路至大场路,沿途吸引了很多群众驻足观看,有的还参与到示威游行中,抗日救亡运动的呼声越发高涨。

5月31日,上海召开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代表大会,李公朴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全救会”自成立以来,陆续发表《为绥东事件宣传》、《公开信》、《告同胞书》等文章,宣传救国救民的方针政策,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日寇,同时不断披露国民党消极抗日,走亲日派路线的罪恶行径。

从“上救会”的示威游行到“全救会”的强烈呼声,这一系列的抗日救亡宣传,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同时也被国民党政府视为“眼中钉”。1936年11月23日凌晨两点,国民党下令抓捕了李公朴、沈钧儒、王造时、邹韬奋、沙千里、史良和章乃器。李公朴等七人被抓后,顿时引起一片哗然,上海各界纷纷谴责这种非法逮捕行为。在舆论的压力下,上海市市长奉命在11月26日的《申报》中发表声明,称“李公朴等自从非法组织所谓‘上海各界救国会’后,托名救国,肆意造谣,其用意无非欲削弱人民对政府之信仰。近且勾结赤匪,妄倡人民阵线,煽动阶级斗争。更主张推翻国民政府,改组国防政府,种种谬说,均可复按。……竟复由言论而见诸行动,密谋鼓动上海总罢工,以遂其扰乱治安,颠覆政府之企图。”

当然,这样的声明仅仅只是无理无据的“空谈”。国内乃至国外的各界人士纷纷联名致电,提出尽快释放“七君子”。

12月4日,李公朴等人被移送至苏州看守所。途中,李公朴带领大家唱起《义勇军进行曲》,在奋进的歌声中,彼此相互鼓励,发誓绝不动摇。随后,李公朴等人被苏州高等法院以“危害国民为目的而组织团体,并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提起公诉。“七君子”及辩护律师以“被告等爱国之行为而诬为害国,以救亡之呼吁而指为与宣传违反三民主义之主义,实属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摧残法律之尊严,妄断历史之功罪”进行了强烈反驳。

公诉未果,国民党却不肯罢休,将“七君子”关押在看守所长达8个月之久。“救国无罪”是李公朴矢志不渝的信念,“拼七人的自由,争取四万万五千万人的自由”是李公朴在狱中与敌人斗争的强大动力。

1937年6月11日、25日,法庭先后开庭审理“七君子案件”。站在“被告”席上的李公朴,在法庭上正义辩驳、据理力争,充满革命热情,救国救民的坚定信念,全都显现在那一问一答之间。

“救国会的宣言、纲领和宗旨是什么?”

“抗日救国。”

“联合各党各派就是共荣,难道你不承认?”

“联合各党各派,是‘九一八’以后,国难会议以来,上下的共同主张。为的是化解成见,共同抗日。”

“共产党主张抗日,而救国会的宣言和纲领也主张抗日,你怎么解释?被共产党利用?”

“四万万人都要抗日,我相信审判长也要抗日的,难道也被共产党利用吗?”

法庭上,李公朴睿智且从容,有力地驳回了法庭对他的公诉。关押和审讯都没能使“七君子”屈服,国民党开始变换策略,使出“攻心法”,让杜月笙和钱新之前去“劝降”。杜月笙和钱新之都是上海有头有脸的人物,与李公朴等人有过交往,国民党想通过他们之间的关系,加之高官厚禄作为条件,令“七君子”在思想上有所改变,并写下悔过书。

“关于悔过书一点,在最早的时候,就有人暗示过,我们曾坚决地明白说,这是不可能的。……吾人是决不会签署任何有失立场、有丧人格之文件。”李公朴在日记中表露了心声,同时,“七君子”表示了态度:我们没有“过”,用不着“悔”。

“入狱入狱,是谁所欲!爱国有罪,入狱何辱。”李公朴在心底一遍遍地呐喊。面对遥遥无期的囚禁,他是多么想离开这里,继续争取抗日救亡,呼吁民主团结!与李公朴有着同样爱国热情的宋庆龄,组织何香凝、张定夫、胡愈之、张宗麟等16人发表《救国入狱运动宣言》:“沈先生等七人并没有罪。所谓罪只是爱

国罪,如果爱国就是有罪,那么中华民国的国民,还有人敢去爱国吗!”“七位先生已为爱国而入狱了,我们也愿和他们一起入狱。”随后,宋美龄同胡愈之、彭文应等人赶赴苏州,要与“七君子”共患难。这件事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极大关注,使国民党反动派备受舆论谴责,“七君子”定罪一事被迫搁置。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内形势突变,形成了全国抗日战线。此时,国民党已无力“制裁”李公朴等人。7月31日下午5时,“七君子”获释。出狱后,李公朴感慨地说:“被捕时手枪对着我们,我们认为最多不过是个‘死’。但我们不怕死,因为我们相信死后会有成千成万的人继续起来的。我们要以死的决心争取中华民国的抗日胜利。”为救国而入狱,李公朴将生死置之度外,因为他有一颗爱国、救国的心,他誓要为人民民主、争取人民解放而贡献一生。

为“抗战教育”而奔走

生于忧患的李公朴,从青年时期就怀有“呼唤民众”的雄心壮志,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不断探索,不断尝试,历经千万坎坷仍不屈不挠。曾经的求学经历,使他更加坚定了爱国之心,誓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斗争。他深信:虽不在战场杀敌,同样也可为国效力。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在国内全面爆发,战区及周边地区一派兵荒马乱,民众手足无措。对于抗战,李公朴鲜明地指出:“自抗战爆发直到今日为止,我们不能讳言,我们尚未进展到真正全民族的全面抗战,战争并未照全民的布置。战争的动员,还只限于军事的部分。政治、经济、文化、民众的动员,不是不够,而是还未开始,其他交通、技术,宜甚落后。战争的准备,战术的确定,都嫌尚待消极以为,不是积极的攻势。”此后,李公朴辗转东西两战场,及时推行“抗战教育”,使战地民众有组织、有纪律,为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当时,华北地区是全国抗战的主战场。李公朴于1937年8月29日出发,辗转太原、大同、徐州、连云港、济南、德州等地,对战区进行了大范围实地考察。其中,李公朴在山西停留了近一个月,并且在周恩来的提议下,担任了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的委员和宣传部长。从前线到后方,他积极了解组织生产情况,慰问军民。9月3日到达大同后,还拜访了傅作义将军。10月1日,回到上海的李公朴未做停留,又动身赶往东战场各线,即战地附近的嘉定、真茹直至昆山等地,用时将近一个月。

李公朴时刻提醒自己“要努力唤醒每个中国人有宁为抗战而死,不愿偷生而做亡国奴的决心,万众一心,必得最后的胜利”。他深知“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持久的抗战已不可避免,怎样取得战争的胜利才是关键。在山东期间,战事连连,李公朴积极推行“抗战教育”,并向山东省主席提出具体措施:

(一)动员全省人民保卫山东,提出老百姓保卫山东的口号,改变过去单独军事抗争而非全民抗争的缺点。

(二)号召全省民众自动组织团体,由省政府设立民运指导机关领导之,但绝对不能干涉民众合法的爱国运动。

(三)迅速召集各党各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团结起来,集中力量,肃清过去相互猜忌、观望怀疑、散漫等态度,在各党各派间,建立经常联系,精诚坦怀,共赴国难。

……

经历了两个月的战地考察,李公朴深有体会,陆续发表了《为全民动员告国人书》、《全民抗战的必然过程》、《怎样挽回华北危局》、《大同失守的前后》、《我所认识的牺盟》、《山东老百姓起来保卫山东》、《加紧上海战区的民众工作》、《上海战区的教育问题》和《战区民众教育计划大纲》等著名文章。他总结道:“今日尚没有动员全民族的力量作一系统的战争。这是当前这一阶段战争的特点,也是最大的弱点。”

在太原期间,李公朴经周恩来批准,创办了“全民通讯社”。身为社长的李公朴“决定以新闻作武器,以笔杆作大炮,为国家民族湔洗奇耻大辱,和中华民族不共戴天的敌人搏斗”。全民通讯社自成立以来,及时报道华北抗战情况,并转载于上海、香港及英美地区的各大报刊。后因太原失守,全民通讯社迁至武汉。当时,武汉是全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全民通讯社来说倒是个不错的转机。在李公朴的带领下,通讯社办得如火如荼,宣传抗战的文章日益增多,从而加强了民众对抗战的积极性,大大推进了全民抗战的发展。

1938年初,李公朴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当时山西已经沦陷,民族革命大学所在地临汾成为了抗日前线。李公朴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这里,正是为了把“抗战教育”实施在最需要它的地方。

刚到民大,李公朴就连夜草拟了一份《民族革命大学纲领》,特意强调“实行全国总动员、坚持抗日民族团结、实行抗战教育”,为民大学生坚持团结、走向抗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公朴立志“要使每个中国人认识自己有着抗日的任务,并要了解怎样能各就范围地去执行任务”就“更要加紧一般的政治训练,以增强抗日的力量。这样把广大群众和民族解放的斗争联合起来,把救国的工作和民主运动联合起来”才能真正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在民大,李公朴通过讲课和写文章,积极推行“抗战教育”,号召民主团结。课堂上,他总是激昂慷慨,救国救民的革命热情感染了所有的听者。李公朴曾经的学生回忆说:“教授中李公朴享有很高威望,他两目炯炯有神,谈吐诙谐风趣。他讲过《半年来的抗战形势》和《民主

政治》,指出半年来战争中敌我力量的对比、变化,证明我们抗战有很大潜力,全国上下一心,敌忾同仇,建立牢固的统一战线,必然取得最后胜利。而只有发扬民主精神,才能发展和巩固统一战线。他论理有据,语调铿锵,很有说服力。”

理论加上实践是最好的组合。李公朴在东、西两战场考察后所发表的文章,集结成册,取名为《民众动员论》,作为抗日救亡文丛类书籍,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发行。在“民大”任教期间,李公朴对“抗战教育”做了更进一步的诠释。他认为,战时教育一方面要培养优秀的军事、政治与精敏灵活的组织人才;另一方面要造就国防工业以及生产建设的各种技术人才,而且必须使学其所用,用其所学,以发挥每一个人的智力与才能。作为推行“抗战教育”的先驱,李公朴认为实施“抗战教育”必须要做到:中国化、地方化、主义化、实用化、大众化、革命化和战斗化。他指出:“战时教育,并不是中断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在抗战中它能适合需要,培养出中国广大的、优秀的、民族革命的战斗员,就是在抗战胜利以后,它仍能奠定国防教育、生产教育的基础,担负起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使命。”

抗战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它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很强。战争中的中国,更需要增强民族凝聚力,更需要弘扬民族精神,李公朴正是带着求民主、求解放的使命,为“抗战教育”倾注心血,为推行和实施“抗战教育”而奔走。

为真理献身

“我从来都坚信中国革命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血肉斗争。其实,一说到革命,是没有不流血的。我流的血,不过几百CC,只是血海的几滴而已,这算得了什么呢。为了民主的胜利,为了中国的前途,只要能够团结起更多的人来,死又何足惜。”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李公朴甘愿付出一切,甚至生命。

抗战时期,很多爱国志士蓄须明志,李公朴也不例外。抗战胜利后,他见到好友闻一多把胡子剃了,便开玩笑地说:“一多,你的胡子未免剃得太早了。”见闻一多显现出不解的神情,李公朴接着说:“抗战结束,内战在即。反内战,争和平,反独裁,争民主,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在出席西南联大诗歌朗诵晚会上,李公朴还特意朗诵了一首名为《不要教胜利冲昏头脑》的新诗,提醒人们要保护好胜利果实,为争取全国解放共同努力。

1946年1月10日,在共产党的强压和人民的呼声中,蒋介石最终签订了停战协定。2月10日,为庆祝停战协定及和平团结民主统一六项决议的签订,各界代表在重庆较场口举行大会。然而,国民党特务却在会上寻衅暴打与会者。其中,身为主席团成员及大会总指挥的李公朴伤势最严重。事后,李公朴说:“为了和平民主,为了祖国的统一,我受点伤算不了什么,我要更加坚强起来,力争人权、民主自由。”

李公朴深知,教育是强国的根本。他和陶行知于1946年在重庆创办了社会大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树立了榜样。然而,推行进步教育却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学校被国民党军警查封后,李公朴没有气馁,他始终认为:教育也是斗争。学校就是战场,战场也是课堂,是抗战的教育,是建国的营房。的确,斗争并没有停止,战场无处不在。

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和政治决议,再次挑起内战。事发突然,为稳定民心,李公朴和闻一多发动了“呼吁和平宣言”的万人签名运动。正因如此,国民党反动派对李公朴展开了报复行动。李公朴的家被特务监视,并收到恐吓信。对于这些,李公朴毫不理会,一心专注在自己的工作上,为祖国的统一,为民族解放,他说自己随时准备牺牲。

国民党反动派见恐吓对李公朴毫无用处,便采取了极端行动。7月11日晚,李公朴与妻子张曼筠在外出返回的路上,被几个国民党便衣跟踪了。李公朴夫妇到站下车,跟踪他们的两名特务紧随其后。当晚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灯光昏暗,周围一片漆黑。李公朴走着走着,突然感觉腰被狠狠地撞了一下,然后侧身倒地。张曼筠以为李公朴是由于雨天湿滑而摔倒,下意识地将其扶起。谁知,李公朴再次倾倒。原来是特务用安装了消声器的手枪击中了李公朴的腰部。

看着不断流血的李公朴,张曼筠大声呼喊求援。正巧,云南大学的学生在此经过,立刻把李公朴送往了附近医院。经医生检查,子弹已穿出李公朴的腰部,在肠腔留下了多个弹孔。由于弹孔很大,鲜血止不住地向外喷发。手术过后,李公朴仍因失血过多而昏厥。对于这一段经历,张曼筠永生难忘:“公朴在昏迷地喘息着,在拼着全身的精力和死亡斗争着。他时而昏迷,时而比较清醒。三点多钟,他神志清醒,睁开眼睛望着我们,自言自语地说:‘我早就有准备了。’四点钟,疼痛使他咬紧牙关,他又睁开眼睛喊:‘完全为了民主,完全为了民主!’十分钟后,又狠狠地痛骂:‘卑鄙!无耻!’”

就在黎明即将到来之前,李公朴含恨离去。他恨的是独裁专制的反动统治,恨的是日寇铁蹄的践踏。正是这些恨,让李公朴不怕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和恐吓,不怕牺牲。国民党反动派的监视、镇压以及迫害,在儒雅的李公朴眼中都不能够泯灭自己心中燃烧的革命之火。作为一名坚定的民主革命战士,李公朴曾在日记中写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追求真理,服务人群,抗战到底,争取民族解放,均应取此态度。”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了建立一个民主、和平的新中国,李公朴倾注了毕生的心血,直至“在真理旗前倒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