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代罗马的社会历史发展特点(1 / 1)

古罗马在西方文化史上常常同希腊并称为(古)希腊罗马。我们从这一习惯称谓上就可以想象得出古罗马在西方文化史上是仅次于古希腊的重要时期。对于这一时期产生的重要文化思想,我们继古希腊之后,也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加以介绍。

一、古代罗马的历史进程

古罗马原是意大利半岛中部台伯河下游河畔的一个城市。按照“母狼育婴”的传说,罗马城是特洛伊神话英雄伊尼阿斯的后裔罗慕洛斯和勒拿兄弟二人所建,并以罗慕洛斯的名字来命名的。据公元前1世纪罗马作家瓦罗推算,罗慕洛斯建城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754-前753年,古罗马人即以此作为纪元之始。

(一)王政时代(公元前753-前510)

王政时代相当于希腊的荷马时代,是罗马从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相传先后有7个“勒克斯”(汉译为“王”)统治罗马。王政时代的罗马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即罗马人公社。它由3个特里布(部落)组成,每个特里布包括10个库里亚(胞族),每个库里亚又包括10个氏族,共有300个氏族。[1]王政时代后期,由于铁器工具的普遍使用和受伊达拉里亚文化、希腊文化的影响,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财富集中现象明显,古老的氏族制度面临瓦解,家长制家庭逐渐从氏族中分化出来,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贫富分化加剧,私有制和阶级关系逐渐萌芽。社会上出现了贵族和平民、保护人和被保护人的对立。这些都表明,罗马社会正在急剧向阶级社会过渡。公元前6世纪后期,塞尔维乌斯的改革,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公元前509年,罗马推翻了伊达拉里亚人“高傲者”塔克文(塔克文·苏佩布)的统治,推举布鲁图和柯来提努为执政官,王政时代到此结束,罗马历史进入了共和国时代。

(二)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前27)

共和国初期(公元前509-前265),罗马人一方面进行平民与贵族的内部争斗,一方面对外扩张,至公元前266年统一意大利半岛,成为地中海的统一大国。

共和国中期(公元前265-前133),商业贸易迅速发展,同时继续向外扩张,终于征服马其顿,此后又消灭叙利亚、西班牙,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国家。

共和国末期(公元前133年-前27),罗马社会财富恶性集中,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小农经济日趋没落,贫民失业,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在这期间,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破产农民反对大土地所有者的斗争,无产者反对当权者的斗争,以及统治阶级内部骑士派与元老派的斗争,此起彼伏,交织进行。公元前59年,恺撒执政,他通过延揽人才,颁布法令,扼制奴隶主经济,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对外征服高卢,占领不列颠,成为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独裁者。公元前44年,恺撒被刺,罗马内战又起。前43年,三个恺撒派人物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公开结盟,获得统治国家五年的合法权力,史称“后三头政治”。“后三头”肃清政敌后,屋大维先后剥夺雷必达兵权,迫使安东尼自杀,于前27年获得元老院授予的“奥古斯都”尊号,确立了个人的专制统治,共和时代宣告结束。从此,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罗马帝国时期分为前、后两期。

(三)帝国时期(公元前27-公元476)

前期帝国时期(公元前27-公元284)包括奥古斯都建立的克劳狄王朝(公元前27年-公元68)、弗拉维王朝(69-96)和安东尼王朝(96-192)。各王朝竭力加强皇权,建立和完善官僚体系,改进军事体系,调整帝国境内不同阶层以及罗马与各行省的关系。此时的帝国版图扩展到了最大规模--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达两河流域,南至非洲北部,北迄多瑙河与莱茵河一带。由于当时政局稳定,商路通畅,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外贸易远达中国。帝国境内长达百余年的“罗马和平”,促进了奴隶占有制在欧、亚、非广大地域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1世纪中叶在地中海东岸兴起的基督教,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了罗马。3世纪中后期,罗马的经济和政治转入危机时期,作为封建因素萌芽的隶农制开始发展。

后期帝国时期(284-476)。公元284年,近卫军长官戴克里先取得政权,改元首制为“多米那特制”(君主制),正式采用东方君主的统治形式和礼仪,并实行“四帝共治制”的方式来整编军队。后来君士坦丁大帝(306-337年在位)废除共治制,成为唯一君主,皇帝权力一度加强,统治中心东移到拜占庭(君士坦丁堡)。313年,基督教由长期受到压制转而取得合法地位,并成为国教。此时,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和劳动者处境的恶化,人民运动此起彼伏,给帝国以沉重的打击。公元395年,罗马正式分裂为东、西两帝国。此后西罗马帝国内忧外患,大厦将倾。476年,日耳曼人废掉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西罗马帝国覆亡。

东罗马帝国因其社会经济特点和历史条件的差异,在动**中继续存在。它经历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以及内部的一系列社会变革,于7世纪左右进入封建社会。延续至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二、古代罗马社会历史发展特点

古代罗马的历史发展体现出一些自身独有的特点。这些历史特点对古罗马文化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要想了解古代罗马文化思想的特征,就要从古代罗马社会历史发展特点中进行寻绎。

(一)古代罗马的主要经济支柱:农业

和古希腊独特的海上工商业相比,古罗马的农业表现得更加繁荣昌盛,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古罗马有适宜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古罗马兴起于意大利半岛,半岛三面临山,又拥有一马平川的腹地,气候温和(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极其适合农产品种植、生长。亚平宁山东侧占地面积很广,其中有很多是易于通过的隘口连接起来的山谷和高原,很适合人类的居住,除了加尔加努山脊横断其间以外,全境平坦,海岸与河流都不甚发达;南岸亚平宁山脉尾部的两个半岛之间,有广大的低地与内陆的丘陵地带相连接,港湾虽少,却是水多土肥;西部是辽阔的地方,有台伯河横穿其中,是意大利的核心地带,是日后大帝国的起点。总之,意大利半岛虽然缺乏良好的港湾,缺少像古希腊成为航海民族和进行跨海贸易的条件,但半岛上土地肥沃,河流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足,为古代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特别是半岛的南部土地丰腴富饶,比如西西里岛自古就被誉为欧洲的粮仓。正是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古罗马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

第二,古罗马人拥有重农的传统。早在古罗马氏族社会末期,农业与畜牧业就是意大利各个部落的基本支柱。从考古中我们发现,早期各个部落开拓新的定居点的时候,按照传统习俗,他们最首要的工作就是沿着所居住的土地周围犁出一道田沟,这个习俗说明人们是如何深切地感受到每个部落的存亡都深切地依赖于农业。历史学家特奥多尔·蒙森就曾说过,农业是古罗马人最早和最普遍的职业。后来,罗马人建国后展开了统一意大利行动,并且一直采取武力扩张的政策,这必然导致罗马对后勤补给的重视,尤其是对粮食的重视,这又必然导致对农业的重视并努力促进其发展。这一点从罗马人不遗余力地掠夺土地并进行移民开垦的做法中就可见一斑。

第三,奴隶辛勤的劳动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古罗马通过塞尔维乌斯(公元前578-前534)的改革实现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在其初期,平民沦为奴隶,从事繁重的、各种各样的农业劳动。后来,罗马的贵族奴隶主阶级从掠夺战争中得到了大量的财富和土地,尤其是奴隶。他们使用大量的奴隶劳动,组织奴隶制大农庄,生产谷物、经济作物或者经营畜牧业,这种极其廉价的劳动力大大推动了古罗马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其综合实力,尤其是充足的供给加强了其军事实力,使得古罗马的扩张战争胜利频传,反过来又增加了从事农业奴隶的数量和质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尤其自公元前2世纪中叶起,奴隶制大庄园的形成,推动了奴隶制经济走向高峰,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文明的自然历史背景造就了古罗马人重“实利”与“效用”的性格和文化精神,他们不像希腊人那样充满幻想和不停地对世界追问,也没有对自然事物的关心,他们更多关心的是对自己有实际利益和效用的东西。黑格尔说:“就连祈求神祇和祭祀神祇,罗马人都是因窘迫急需,而不是没有利害关系的感谢。”[2]因此,在古罗马文化思想里面,多少缺乏了一些对神的爱和对美的追求,也缺少了对形而上学问题的关注,质朴与务实成为罗马文化思想中最重要的特征。

(二)古代罗马政治的两种体制:贵族共和与帝王专制

早在古罗马王政时代的前四王时期,古罗马实施的依然是氏族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到塔克文王朝时,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化的加深,贵族侵占大量的公地,垄断元老院和其他公职,成为特权阶级。公元前509年,罗马公民虽然驱逐了暴君“高傲者”塔克文建立了共和国,但此时的共和国与古希腊的城邦不同,它本质上是贵族共和国。后来为了缓和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这种共和国在贵族制中虽然包容了一些民主内容,但它远不是希腊城邦的奴隶制民主政治,贵族仍然是统治阶层。

随着罗马内部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行,罗马的奴隶制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罗马的实力也因此不断壮大,使罗马有资本发动对外战争。而一系列战争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广阔的殖民地和大量的奴隶反过来又推动了共和国经济的发展,并在进一步增长国力、发展军力的同时,把早期共和国推向了后期,经济变成了帝国型奴隶制经济,因而政治上也需要建立一个集权的奴隶制帝国来管理国家。在经历了残酷的罗马内战后,屋大维成了帝国的统治者,此时的罗马是帝国型奴隶制经济的鼎盛时期,屋大维借此机会利用其高明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手腕对帝国进行了全面的重建,并对人民的思想进行改革。罗马帝国的建立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很少有人感到这一点。事实上,罗马人与希腊人最大的不同就是:罗马人对政治漠不关心,直到他们被要求向皇帝恺撒、奥古斯都和他们的雕像致敬时,他们才意识到共和国时代过去了。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的影响。古罗马由于受罗马贵族政治,尤其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在文化上也增添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和宗教色彩。如在艺术作品的创作方面,多以君主、贵族政客为题材,带有明显的贵族气息;刻画的人物面部表情多严峻、矜持,力求表现君王的神圣、威武之势,没有希腊艺术作品中的那种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表现力量和动态美的风格。文学作品在内容上也偏重于粉饰太平、为帝王歌功颂德。反映在思想上、法学上,都旨在维护贵族政制、维护私有制和等级制。

(三)古代罗马文化的外来因素

古罗马历经千余年,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为丰富世界文化宝库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罗马文化并不是罗马人单独创造的文化,而是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各民族共同智慧的结晶。

在古代意大利半岛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是伊达拉里亚人。伊达拉里亚人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便是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它通过商业贸易、外交往来,战争征服等方式对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施加影响。因此,共和初年的罗马文化无不打上伊达拉里亚文化的印记。罗马人宗教神庙的修造,建筑方面的圆形拱门,高级长官所坐的象牙圈椅,穿的镶有绛紫色边的长袍,娱乐中的剑斗术,军事远征胜利后举行凯旋仪礼的风俗,巫术中用动物占卜吉凶以及杀俘虏祭祀神灵与祖先等,都是从伊达拉里亚人那里学习而来的。

当然,对罗马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希腊人。希腊人在古风时代的殖民运动中,就有意识地向意大利半岛渗透,并在半岛南部形成了“大希腊”区域,建立起一些希腊移民的殖民城邦。罗马人早在王政时代便主动向希腊人学习。塞尔维乌斯任第六王时所推行的改革,把自由民以财产资格划分为6个等级,并规定出6个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公元前5世纪罗马人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仿效了公元前6世纪初年雅典国家的梭伦改革。罗马人创制的拉丁字母乃是希腊字母的演化,这已成为历史定论。公元前146年,罗马人通过逐步蚕食的政策,最终征服了希腊。而罗马人自己也毫无顾忌地承认,罗马文化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罗马诗人贺拉西说:“希腊被擒为俘虏,被俘的希腊又反过来俘虏了野蛮的胜利者,文学艺术被搬进了荒野的拉丁区。”[3]事实上,希腊文化对罗马文化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罗马文化也是在吸取东方邻近的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方文化对罗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军事和宗教两个方面。如亚述人、波斯人修筑驿道,战争时使用的弩炮,为罗马人学习和使用。基督教兴起后,犹太人的《圣经》,东方一元论宗教观,也影响着罗马帝国时期的基督教文化。甚至维吉尔的《伊尼阿斯》把帝国的创立者屋大维追溯为亚细亚人的后裔。

总之,古罗马文化思想并不是单纯由米诺斯文明派生出来的,它是在吸收丰富的伊达拉里亚文化、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上述文化的特征。当然,罗马对外来文化,特别是希腊文化的吸收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对其精华采取拿来主义,对其糟粕加以抛弃。惟其如此,罗马文化才得以既继承外来文化的传统,又保持本民族特色和独立发展。罗马文化也才得以与希腊文化共同构成西方文化的古典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