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必要提出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理论实质的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这一哲学理论,与以往的以及一切其他哲学理论的根本区别何在?
今天,在马克思创立这一哲学已经一个半世纪之后还要提出这样的或这样地提出问题,听来不免令人奇怪,其实这里毫无奇怪之处。哲学本来就是在不断重复提出和追问“什么是哲学”这类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理论。对于像马克思创立的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这样的哲学,人们在一段时期内难以把握它的真髓,需要经过不断深入地思索和体悟,逐渐去理解和掌握它的深邃的内容、创新的精神和伟大变革的实质,并因此出现这样或那样很不相同的认识,应该说是完全正常的事。
因此,在我看来,提出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理论实质这个问题,在实践、历史、时代都已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不但不唐突,而且应该看作是十分自然的,也是很必要的。
二、苏联学者的教科书哲学并未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
我们都共同承认,马克思创立的哲学,对以往的哲学来说并不仅仅是某几个原理、观点、范畴的改变,或在已有的哲学基础上又增添了几个什么新的范畴、观点和原理,而是整个哲学理论,包括从对象、性质、功能到观点和方法的根本性变革,即我们通常称之为“革命性”的那种变革。对于这样的理论,我们要认识它常常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自身矛盾。
从历史上看,凡属哲学理论的重大变革,大都同时伴随着哲学观的改变。在这种状况下,要理解创新理论的实质只能依据新理论改变了的哲学原则、观点和方法,而人们熟悉的往往又只是旧有的哲学原则和观点,而从原来的哲学观念去看新的理论,这种理论总是不大像“哲学”,必须把它加以还原、纳入到旧的哲学框架中才能够理解,这样一来新理论往往也就失去了它的创新本质。这是一个难点。这个难点表明,理解创新的哲学,实质上是意味着理解者的观念的转变,而这恰好和他的理解相悖反,他如果没有理解,他的观念也难以转变。
这里不去说在理解一种新哲学时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如政治的因素、社会的因素、历史的因素在起作用;单单这个认识论因素的作用,对人们的理解就足以构成新理论失真的原因了。
回顾马克思创立新哲学以来我们所经历的近百年认识史,我以为就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
我们现在称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它主要表现在原理教科书的形态中)的内容和体系,主要是由苏联学者在20世纪40年代制定的,它的最初蓝本是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以后则以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形式通行于社会。这里说清楚了马克思哲学理论的真正实质了吗?很难给予肯定。
苏联学者很强调这一点,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看作整个哲学的“革命性的变革”。可惜的是,从他们所叙述的内容和体系中却又很难体味到这点。我们从那里看到的,不仅许多哲学范畴、命题、观点是旧有的,连哲学的倾向、原则和方法,甚至对于哲学问题的提问方式、探讨方式,也都很难同以往的哲学区别开来。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及其彻底贯彻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标志,但在教科书哲学中这也往往限于抽象的论断,因为它脱离开或者说丢掉了马克思创立的“实践”概念和学说,使这种统一失去了现实的基础,统一便变成只是人为的拼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理论,其中也大量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语句,读起来却又很像旧哲学理论,在我看来,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制定体系的学者包括蓝本作者自己没有转变哲学思维模式,运用的是旧哲学框架、旧哲学观点、旧哲学方法去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创造所不可避免会出现的结果。
在初始阶段,人们难以摆脱熏陶多年的旧哲学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不能老是停滞在这样的阶段。我所以还要重提本来已经过去的这段历史问题,是因为在我看来,观念也是有惰性的,它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今天我们的实践已经把这段历史甩在后面,然而却很难说观念上已经走出这段历史。现在有必要认真对待这段历史遗留至今的问题,为此就需要重提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的问题,这是理论发展的需求,更是实践发展的需要。
三、世界观的变革根本上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
哲学理论最重大、最根本的变化是什么?人们习惯的说法叫做“世界观”的变革。世界观的改变,在我看来,在根本上也就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模式和解释框架。世界观理论当然要反映自在世界的内容,但不同的世界观表现的主要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态度、看待世界的方式、理解世界的观点的不同,这在实质上就是对待世界和事物的哲学思维方式。
哲学思维方式,属于哲学理论的内在的思维逻辑,表现着哲学对待事物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模式、处理事物的方法。思维方式是无形的,它却像“灵魂”一样贯彻并支配着哲学的整个内容,哲学中那些原理、观点、范畴不过是它表现于外的具体形式。哲学理论的意义主要就在于思维方式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哲学中的原理、结论乃至对许多问题的具体观点在历史激流的冲刷下大都湮没、淡忘或淘汰,能够保留下来的主要是哲学思维方式曾经发生过的影响。
哲学思维方式是以理论形式表达的人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方式。人是什么样的,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人们对待世界的方式、看待事物的方法也就基本上是什么样的。哲学思维方式提供给人们的,就是这样一种适于人们存在状态和发展需要的用以对待世界的“人”的观点,遵循并贯彻这种观点,人在自身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人作为人而有的能动创造作用。这就是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价值。
哲学史上存在过的每一种重要的哲学体系和哲学学派,都可以看作哲学思维的不同模式,例如原子论模式、理念论模式、实体论模式等。从历史特征说,处于同一时代的哲学又都有着共同的思维模式。我们以近代以前的哲学为例,因为它们反映的人的生存状态基本相同,它们的思维逻辑有很多相同的特征,由此我们也可以把以往哲学史上的理论看作基本同一的思维方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那时人的状况是这样的:人已生成为人并意识到是人,开始要去追求人的生活,但人的关系发育得尚不完全,还无力掌握自身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赖自然性的关系靠天去生存。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作为人的自我意识的哲学,当然就会相信外在的权威力量掌握着命运、先在的本质规定着一切存在,要理解事物的存在状态,首先就得认识决定它的那个先在本质,由此便形成了从古代延续至近代,以追求终极存在、永恒本体和绝对真理为目标的本体论式的哲学思考方式。这是一种由预设的本质去解释现存世界的前定论思维方式,从初始本原去推论现存事物的还原论思维方式,从两极观点追求单一本性的绝对论思维方式。所以,传统哲学总是把过去看得比现实更重要、本质看得比存在更重要、原则看得比生活更重要,遇事不是首先看现实,而是追问它的过去,寻求抽象原则,探讨概念规定。传统的哲学思考方式具有准宗教性质,在本质上就是教条主义的。
很明显,这样的思维方式、对待事物的态度,只是也只能是适应那时的人的生存状态及其现实需要,在人的关系进一步发展、人的力量成长壮大以后,它就不会满足人们的要求,要为新的哲学理论和思维方式所取代。我们看现代的哲学与传统的观念就有根本性的不同。不论现代哲学区分为多少不同的派别,在它们对待世界的态度、看待世界的方式中,都已不再把前定的本质、永恒的原则、外在的权威作为立论的前提,它们面向的是人生活其中的现实世界,注重的是事物对人的价值关系,强调的是人的自主创造精神等。这里表现的完全是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态度和理想追求。
其实,这样的转变近代以来特别是18世纪以来,哲学中就已在孕育着、发展着,这就是马克思称之为“反对思辨的形而上学”的斗争。[12]到资本主义普遍确立了统治地位并暴露出矛盾之后,预示人将走向新的更高发展阶段,这时哲学变革的条件就趋于成熟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处在这样历史变革时期的转折点上。
四、马克思实现了思维方式从传统向现代的哲学转变
马克思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曾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这里就十分清楚地体现了,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首先的和根本的是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
提纲的第十一条,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具有纲领性质的话表明,马克思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根本的是在对待世界的态度、看待世界的方式的变化。从新哲学的观点看来,世界既不再是什么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创造物,也不再是外于人而存在的仅仅直观的对象;人在这个世界的面前既不再是消极无为的承受者,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解释者。对于新哲学来说,人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人参与其生成、在人活动中不断被改造和创新的对象,人在这里是具有主体功能、有着无限作用、积极主动的能动存在。对于世界的这样的态度和看法凝结为思维的逻辑,就是提纲第一条所指出的,我们对事物、现实、感性不能“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还应该“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3]。
这种对于世界、事物的态度,很明显,体现的正是人的态度,是人作为人而应有的态度,也就是已经成长壮大具备了发挥人的自由创造本性的那种人所必然要求的态度。适应人从古代(经过近代)走向现代,实现了从直观态度向实践态度、从先验思维向实践思维的理论转变,这就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最本质的意义。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应该说,马克思的哲学开创了现代哲学的新纪元,马克思就是现代哲学的理论奠基人。
对待世界现实态度的转变根源于人的存在状态的变化,同样地,对待世界理论态度的变革也要决定于人对自身理论观念的改变。以往哲学对待世界的理论之所以是直观性的,这与它们从直观去理解人的本性因而把人抽象化的观点是分不开的。所以要改变直观性的理论思维方式,首先必须克服对人的抽象化的直观性或玄思性的观点。这些便构成提纲其余各条的基本内容。
人本来是具有双重性本质、双重性形态的存在。人有生命本质,又有超生命本质,人是个体形态的存在,又表现为超个体的存在形态。这一切都是根源于,人虽来自于自然存在,却是在自身的活动中把自己创造为人的。这就决定人既是一种自然性存在,又突破自然限制具有了超越自然的性质,从而使人从动物区分出来,成为能动性的自身主体。人的这种性质是最难于了解的。以往的哲学从物的观点去认识人,对人的了解都是抽象化的,它们只承认人的单一本性,而且还把它看作一种先在规定。这就决定它们从某种假定的先在本性或概念规定去了解人,只能或者把人看作单纯自然本性的存在,或者看作超自然的“神灵”(灵魂观点)存在。人的抽象化观点,就是现实人的失落。所以从来哲学都是以非人的形式去表现人、非现实的形式去表现现实世界,它们的理论必然具有玄思的和直观的性质。
以往哲学对人抽象化观点的根源从历史方面说,是因为那时人的发育本来就不完全,不成熟的人只能表现为不成熟的理论形式;而从认识方面说就是由于以往的哲学家在人身上找不到能够把双重性质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他们凭借想象去作抽象的统一便不能不落入抽象化的观点。在哲学史上只有马克思打下了这样的基础,因而从此才会形成关于人的具体的观点,这个基础就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活动方式——实践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感性和理性、目的和因果、必然和自由在相互规定和转化中的现实统一活动。人在实践活动中不但创造了人的生活、人的生存世界,也创造了人本身。人和人所面对的世界的一切矛盾,最终都来源于此,也只能由此得到解决。马克思从这一现实基础不但统一了人的两重矛盾性质(提纲第三条),找到了通向对人的具体观点的道路(提纲第五、六、七条),创立了崭新的哲学理论(提纲第九、十条);而且还揭示出世界被两重化为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的真实根源(提纲第四条),从而揭示出合理解决一切理论矛盾的现实途径(提纲第二、八条)。辩证法和唯物论所以只能在马克思的哲学中统一起来结为一体,也是以此为基础的。
由此我们便可以了解,实践的发现、实践观点的创立,它决不是仅仅为哲学增添或补充了一个新的范畴、新的观点和新的原理的问题,而是为我们理解人、理解世界以及理解全部哲学问题提供了一个完全新的立足基点、观察视角和思维模式。实践观点作为新的哲学思维方式,首先就表征着人的观点的变化。从实践观点去理解人,这就意味着不能再从什么前定本性、永恒原则、概念规定出发去了解人,而是要从人之为人的自身根源去把握人,从人的基本生存活动去理解人的本性,从人的历史地生成变化中去把握人的存在状态,从肯定与否定双重性质中去理解人对世界的关系中,从人的超越性活动中去把握自身的多义属性。实践观点也就是把握并贯彻活生生的具体的和现实的人的观点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很明显,随着人的观点的改变,有关人对世界的关系、世界对人的性质的种种观点也不能不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五、思维方式的转换导致整个哲学理论发生了根本变革
对于不同的人,由于处在对世界的不同关系中,因而世界对人呈现出的样子和性质便是不同的。同样地,不同的理论立场,所能了解和把握到的世界对象也是互不相同的。
对于直观的理论来说,作为直观对象的只能是外于人而存在、与人的活动无关、处在遥远彼岸的广漠的洪荒世界。人虽然也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他的存在同一块石头、一棵树的存在并没有什么两样。而对实践的理论来说就不同了。作为人的实践对象的世界,必然是人生活于其中、与人的活动直接相关的世界,也就是说,这是踏上了人的足迹、经人的参与二次生成中的世界。这样的世界已不再是仅受因果必然规律支配、只有单一性质的自然一统天下,而是具有了自然的与属人的两重性质、目的性的和因果性的双重作用规律的对象化世界。对于这样的世界应该说,它是外于人的存在,又是在人之内的存在;人是属于这个世界的,这个世界也是属于人的。因此研究这个世界的哲学,就不能仅属自然性的理论,同时也是人的生成理论,即必然同时既是世界观理论,也是人的自我意识理论。
我们看马克思的哲学著作,他注重的哲学问题、探究的哲学主题已经根本不同于过去的哲学。我们在那里很难见到谈论对人关系以外或人类产生以前的那种世界的状况和问题;也很难见到以往哲学家们经常谈论和使用的“终极存在”、“永恒本体”、“万物本原”、“原始状态”这类的内容和概念。这应该看作不是偶然的。马克思关心和注重研究的是人的历史地生成和人的现存世界及其未来发展的问题,例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里所论述的。那里马克思从“现实的前提”展开论述,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样的个人怎样生成为人,他的历史发展及未来前景如何,这些就构成这部著作的基本内容。人们通常都把这部著作仅仅看作历史理论著作即唯物史观著作,其实这应当就是马克思的哲学著作,它探讨的内容也就是从实践观点去看待的哲学所应当研究的内容。从旧哲学的理论框架去看它很不像哲学,其实马克思要打破的正是这个传统的哲学模式。对这点恩格斯作过评价。他在评论马克思的哲学创造时说,在这里“哲学”已经被扬弃了,“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14]。应该认为这是极有见地的。
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只研究人而不再去研究自然界的问题、不再关注人产生之前的自然界的状况。马克思十分尊重自然对人的优先性质,充分肯定自然对人的基础地位。与旧哲学不同的只是,马克思认为哲学应当从对人的关系中去研究自然界,把现实的自然纳入人的世界、人的历史中去理解,才能把握人的本质。更进一步说,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他所说的人这个概念和对象本身就包含着自然的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是这样从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进行研究的。至于自在的自然存在包括人产生之前的自然状况,人们也应当去认识、去研究,不过这并非哲学所能解决的,而应当由掌握了研究手段的实证科学去承担。在这一领域哲学应当做的只是充分尊重并利用科学研究达到的成果和成就。
六、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科学是哲学思维模式转换的重大成果
哲学思维方式说起来抽象,好像离现实生活很远,实际上它就贯穿在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并支配着我们对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在马克思的时代,关于未来的理想社会,人们曾经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但这些理论大都是空想性质的,属于乌托邦理论;唯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是属于科学性质的理论。这是为什么,它们的主要区别何在?我们从它们的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去分析就可以看到,主要的区别正是在于依据的思想逻辑即哲学思维的方式的不同。
那些空想理论遵循和贯彻的是传统的哲学思维原则。按照这种思维方式,一切存在都已被预先规定于永恒本体的本质之中,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不过是这些已有规定的展现和实现而已。所以他们在设计未来的社会图景时,首先考虑的便不是现实社会的发展状况,而是永恒的正义原则、抽象的不变人性和普遍的道德规定之类东西。从这些假定的先验原则去推论未来的社会应该如何,那样的社会主义当然只能是一种主观设定。关于“大同”的理想古已久之,这些理论之所以都属“乌托邦”性质,原因就在这种思维方式。19世纪的空想家们并没有脱出这种思维逻辑,他们虽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和苦难的基础之上,他们看到了这些矛盾和苦难,有的还作了有相当深度的揭露和批判,但在如何克服这些矛盾、解除这些苦难的问题上,传统的哲学思维模式就使他们完全脱离开现实生活基础,陷入纯粹的主观空想。
马克思和他们完全不同。这个不同首先就在于马克思摆脱了先验抽象原则的束缚,不像他们从什么永恒正义、人性本质、道德规定出发,而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矛盾中去寻求通向未来社会的道路。这里贯彻的正是他所创立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理论的变革在根本上也就是世界观的变革、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这二者甚至可以说就是一回事。
马克思实现这种变革是充分自觉的。他从学术活动的一开始早在1843年就明确地把自己的理论活动同传统的教条原则区别了开来,并公开向世人宣告:“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在这里还深刻地批判了奉行抽象哲学原则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他揭露说:“到目前为止,一切谜语的答案都在哲学家们的写字台里,愚昧的凡俗世界只需张开嘴来接受绝对科学的烤松鸡就得了”,在马克思看来,那时的“共产主义就尤其是一种教条的抽象观念”[15]。
什么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应该说这里已经显露出马克思在后来完成的从生活实践出发的思维原则了。具体说来这就是:马克思面对的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度并暴露出大量难解社会矛盾的资本主义现实,只要在吸取和动用资本主义创造的现代社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现实斗争去克服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除的那些社会弊端和弊病,由此建立起来的社会自然就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更优越、更合理的“新世界”,这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这里并不需要去想象未来的生活目标,因而也就不存在什么永恒的正义尺度和绝对的理性原则问题,它需要的只是以革命的和批判的态度去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和现实。
这样得出的社会主义结论,当然就是与空想的理论根本不同,具有深厚现实生活根基的科学性质的结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哲学思维方式变革产生的直接重大成果。它们之间的这种内在关系鲜明地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那里的哲学结论是:“……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6];与此相适应地,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七、实践标准的讨论
实践标准的讨论,转换了教科书哲学的先验思维模式,才使我国走上改革发展的道路。如果说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实质上是世界观原则、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那么,我们要理解和实践社会主义的科学学说,首先的和决定性的条件也是必须转变我们的哲学思维方式。如果我们遵循的是永恒正义、不变本质、概念规定的先验思维原则,我们就不但不能理解马克思学说的真谛,还必然会把这一科学学说本身变成先验的教条原则,使它重新退回到空想理论中去。
我们不应当隐讳问题,也不应当回避问题,从多年来的历史实践中我们应该坦诚地承认,马克思创立的哲学在苏联学者手中(主要体现于哲学原理教科书),由于他们没有转变传统哲学的先验思维逻辑,他们不但使这个哲学的许多内容退回到18世纪的水平,而且也把这个哲学本身的理论转化成为先验的教条原则。那么,在这种哲学模式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实践的状况如何呢?
苏联作为第一个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国家,在七十多年的发展中,利用政权的力量做了许多事情,甚至使自己成为可与强大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但最后仍然解体了。苏联解体的原因当然有很多。如果我们认真对待问题那就不能否认这样的一点,就是:它所实践的“社会主义”同马克思创立的那种(科学的)“社会主义”并不相同;而这种不同的最大之点恰在它把“社会主义”变成了马克思所否定的那种“应确立的状况……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的先验原则之类的东西,从而使它失去了现实的生活基础。应该说,这种情况与哲学中的情况是完全一致的。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走的是与苏联同样的道路。我们遵循的哲学理论是从苏联引进的,我们的社会体制是全盘学习苏联得来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垮了,我们没垮,不但坚持了下来而且日益繁荣。这是为什么?人们都很清楚,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邓小平和党中央领导下,及时实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上了社会体制改革的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历史实践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怎样转变过来的?人们也都记忆犹新,在这里哲学观念、哲学原则的转变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这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全民大讨论。
真理标准问题是个哲学理论问题,它怎么会起到如此巨大的历史转折作用?在我看来,这个讨论的真实意义就在于,它使我们从先验的思维模式转换为实践思维模式,从而解决了我们所面对的一个最大难题,即抽象理论原理与生活实践逻辑相背离的矛盾,而这个问题的实质正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问题,所以只有哲学才能发挥作用。
应该说,在我国,这个矛盾本身就是由哲学造成的。我国本来没有多少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并非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我们的主要问题是贫穷、落后、社会不发展。那时我们却抛开我们的生活现实,不是从批判我们的旧世界中去创建我们的新世界,而是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抽象对立的原则出发,把西方的资本主义作为我们的主要批判目标,以为只要我们同资本主义断绝关系划清了界限,我们就会成为社会主义,哪怕那是一个贫穷和落后的社会主义。这里遵循的是什么?就是原则优先的先验思维逻辑。而当着生活现实迫使我们必须抛弃这些先验原则之时,主要的障碍还在这个思维模式,这就是“两个凡是”思想的束缚。
从苏联和我国走过的发展道路我认为我们应该明确地认识到这样一点,这就是:从否定传统先验思维方式中形成的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哲学及其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实质和灵魂,马克思的理论是哲学思维方式转变的结果,我们要理解和掌握这一理论也必须首先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破除原则先行的传统先验思维方式、确立尊重生活逻辑的实践思维方式。这也就是我们能够走上改革开放道路的哲学基础。我们平常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掌握它的精神和实质,它的精神实质主要也就在这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本是坚持其理论的思维逻辑,而不是理论的语句。我们吃够了那种按照传统思维方式把马克思的理论变成先验原则,然后以为坚持词句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苦头。应该从历史的沉痛教训中醒悟,使我们的思想达到更加充分的自觉。
传统哲学观念特别是它的思维模式支配我们的头脑长达数千年,可以说已经变成了我们的思想本能。很多人已经只习惯照本宣科、照章办事、框框中的生活,思想一旦解放出来,要发挥自主的创造性,反而会手足无措很不习惯。转换思维方式决不是一件容易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有一个过程。实践标准的讨论是重要的发端,后来开展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是它的继续,它们对转变哲学观念都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实践方面转变得较为彻底,取得的成效也较显著,而在理论思想方面就难说已彻底摆脱传统原则的影响。当前我们生活中的双重行为轨道、双重话语范式、双重人格表现就说明了这点。
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也很繁重。哲学思维方式的转换,关系着我们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现在和未来。现在已是应该把问题正式提上日程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了。
这就是我提出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实质这个问题在我看来的主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