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沙夫(Adam Schaff,1913—2006),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波兰著名哲学家。1913年出生于波兰的利沃夫(Lvov,在苏联境内),早年在巴黎政治经济学院攻读法律和经济,并在波兰学习哲学,1945年在莫斯科获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学位,回国后在罗兹大学任教授,1948年起在华沙大学任教,担任哲学教研室主任,1952年成为波兰科学院通讯院士,1961年成为波兰科学院院士。1955~1968年间,沙夫任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先后任科学院哲学和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哲学和社会学学会主席,1963年因与波兰统一工人党党中央关系恶化而辞去有关领导职务,后到维也纳任社会科学欧洲中心理事会主席,1972年后成为“罗马俱乐部”最高成员之一,1980年任罗马俱乐部执行委员会主席,并在国外一些大学任客座教授,先后被授予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大学名誉博士称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法国南希大学博士学位等。20世纪80年代初,沙夫因批判苏联和东欧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于1984年被波兰统一工人党开除出党。
沙夫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中的长寿者,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概念和词》(1946)、《马克思主义理论入门》(194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1949)、《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若干问题》(1951)、《历史规律的客观性》(1955)、《语义学引论》(1962)、《人的哲学》(1962)、《马克思主义与个体》(1965)、《历史与真理》(1970)、《语言和认识》(1973)、《历史和真理》(1976)、《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1978)、《作为社会现象的异化》(1980)、《论共产主义运动的若干问题》(1981)、《微电子学与社会》(1982)、《今天的波兰》(1984)、《认识理论中的移情作用》(1984)、《信息社会》(1995)、《全球人道主义》(2001)、《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考》(2001)等。
沙夫的研究涉猎众多领域,著述也包含各种不同的哲学问题。同大多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一样,沙夫在其理论生涯中经历过重大转变,从原先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或斯大林主义者转变为非正统的新马克思主义者。人道主义批判理论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的理论特征和价值追求。在这方面,沙夫通过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生存问题、人的地位、人的异化等问题的探讨,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设想。他从探讨人和人道主义问题入手,转而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根据,对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批判,最后试图揭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景和命运。沙夫后期直接参与了罗马俱乐部等国际学术组织的活动,直接探讨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下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如生态问题、微电子学等高新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问题等。本书选用的三部分内容主要集中于沙夫20世纪60~80年代关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思考,其核心思想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人的哲学》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初,沙夫从存在主义在波兰流行这一现象入手,探讨哲学人本学或人道主义问题。他认为,存在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时髦,能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中成为一种现实力量”,是因为“个人的概念”,即人的问题“是每个存在主义流派的中心问题。不是本体论问题和认识论问题,而恰恰是人的问题、人道主义问题才是它们的中心问题”。沙夫认为,存在主义抓住了一个十分根本的问题,它关注人的存在、人的自由和人的困境。但是,它只是正确地提出了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却使它陷入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之中。因此,沙夫认为,问题不在于以存在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或者像萨特那样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而是要把人的问题当作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问题,并给予正确的解答。沙夫断言,事实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似乎在马克思主义中从来没有人的问题,没有个人的作用与地位。实际上,青年马克思的全部异化问题就是研究人的问题的,只是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中,人的问题被忽略了,由此造成了所谓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本学空场”。本书选用该书的第二部分“人的哲学”。
《作为社会现象的异化》是沙夫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异化理论为基础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重要著作。沙夫强调异化理论在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我想说明,异化理论并不是什么马克思的尚不成熟的思想,而是与马克思的真正思想存亡攸关的问题;第二,我想说明,异化理论是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际革命活动的重要支柱之一”。他不但肯定异化理论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而且还强调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将之运用于对社会主义的分析。沙夫关于异化问题的探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异化和异化现象本身的阐述,二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异化现象的揭示。本书选用的“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概念系统”是该书的一部分,沙夫在这里通过异化和自我异化,以及探讨异化、物化和商品拜物教之间的关系,系统地阐述了异化理论的主要范畴体系。
《论共产主义运动的若干问题》是沙夫20世纪80年代初的另一部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在这里,沙夫以社会主义异化论为依据,具体揭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危机状况、可能的命运及其出路。沙夫认为,目前共产主义运动处于十分复杂的历史境地。一方面,“在未来的二十年中,在高度工业化的国家里,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政治变化”;而另一方面,“共产主义运动目前处于危机之中,这至少将妨碍它在这一总的发展趋势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具体说来,沙夫认为,以微电子学、微生物学、核能等为主要内涵的新的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将导致资本主义形态,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消失。这样就为人类提供了新的机遇,带来了新的和真正的革命形势,使人类有可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建立一个经济结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上层建筑是民主的,其本质是人道的社会。”在沙夫看来,共产主义本应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运动,但它目前正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沙夫把这一危机称为“革命的异化”或“和平的反革命”。沙夫在该书中以当时的波兰危机为范本,集中探讨了“革命的异化”现象。本书选用了《论共产主义运动的若干问题》的部分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