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1 / 1)

1.小学的“大道”——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发展探秘

《中国教师报》

在人民大道小学50周年大庆前夕,记者走进这所小学,走近老校长姚文俊。不仅仅是为了追溯和展示他们曾经的辉煌,更是为了回答名校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

倒数十年,在基础教育界,不知道“人民大道小学”可算是孤陋寡闻。“平生不识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在当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足见非同一般。

终身名誉校长姚文俊回忆说,当时那些挂着外地牌照的大小车辆,经常把通往“大道”的大道挤得几近水泄不通。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也曾来到人民大道小学,与师生们一起在校园里栽下成长树,并亲笔题词:“立志做祖国的小主人,学习的小主人,少先队的小主人。”“多读书,读好书,立志做有知识的人,对人民有用的人。”那时的人民大道小学,就有了一个恰如其分的简称——“大道”小学。

沧海横流,如今的人民大道小学已经走过了50年的办学历程。

五项第一成就“大道”高峰

姚文俊在这里当了23年的小学校长,在23年里用心谋划了五件大事,每一件都卓有影响。有人评价说,姚校长创造了五个全国“第一”。

第一,全国第一家编写并实施《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提纲》,使小学德育实现了内容系列化、途径网络化、评价科学化,“大道”从此走出河南,成为全国小学德育教育的一面旗帜。

第二,全国第一个提出并和北师大联合开展主体教育实验研究的学校。如今,主体教育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六大”成功模式之一。

第三,与安阳市的老领导、老红军一起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关心下一代协会”,为“大道”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第四,参与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地方“中小幼教师奖励基金会”,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亲聘姚文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奖励基金会理事。

第五,全国第一个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研究会在人民大道小学成立,20多年来,姚文俊一直担任理事长。

抚今追昔,姚文俊说,其实五件事是用一根主线串起来的,那就是大写的“人”字。所谓教育,也尽在一个“育”上,解决了什么是人、育什么人和如何育的问题,也就找到了教育的“大道”。姚文俊认为,“德是一个人的灵魂,它以其导向性激励着智体美劳的发展。对学校德育的任何忽视,都是重大的原则性错误,都必将造成人才素质上的重大缺陷”。

姚文俊说,当年自己刚就任人民大道小学校长时,正处于“读书无用论”向“智育第一”的转变过程中,德育被弃之不顾。校长最大的职责应该是抓方向,研究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于是,他率先提出了“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如何将“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德育化虚为实,化枯燥为快乐有趣,成为摆在姚文俊面前的一大挑战。

姚文俊想到,既然智育有教材、方法、大纲,为什么自己不可以借鉴智育的做法,也编写一部“德育大纲”?从此,他和他的团队开始了“德育三部曲”的“大道之旅”。

一部凝聚着“大道人”心血和智慧的《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提纲》问世了,填补了全国小学德育的“空白”,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后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级媒体的报道,大道小学一时炙手可热。

第一部曲出师告捷,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种荣誉,姚文俊想,德育是个系统工程,第二部曲应该着力研究如何将德育社会化、生活化,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以此覆盖儿童全部生活的圆径。他们的“全方位、全天候”的德育整体教育实验,获得了“全国小学德育整体改革实验优秀成果奖”。1989年姚文俊被授予首届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的特等奖,国家教委授予他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并当选为党的十四大代表。出了大名的姚文俊不仅成了德育的旗手,也成为党员德行的楷模,他还“给官不做、高薪不走、分房不要、奖金上交”,《党的生活》杂志加编者按号召广大党员学习“姚文俊精神”。

循着德育研究的延伸,姚文俊的“第三部曲”开始将触角伸向“培养主体人格、学会做人为主”的主体性德育上来。他们研制编写了“五爱情感”“五好习惯”“五自能力”的《三五教育读本》。教育部专家组对此高度评价,称之为“是多年来小学德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结晶”。

德育的三部曲涵括和形成了姚文俊深邃的教育思想体系。在他的教育思想里,他认为学校一切人员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育人”。教师的育人途径是从“人—人”,通过直接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育人之一目的;校长育人是“人—人—人”,即组建以人为核心的“四支队伍”: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育人队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书育人队伍、以职工为主力的服务育人队伍、以环境为载体的家庭育人队伍。校长要“知人善用”,要满足教师不同时期的“合理需要”,把主要精力花费在“用人”上。

18年高擎“主体”大旗

光环笼罩下的大道小学,也无一例外地遭遇到了发展中的“高原现象”,如何寻求更大的突破与创新?结合中外教育的比较研究,姚文俊发现,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是不尊重学生,不能“诚心诚意地让学生做主人”,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依赖性、被动性、模仿性十足,社会适应能力差,究其实质,最缺乏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这时,在翻阅大量古今中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的思考开始渐渐聚焦在一个概念——“主体性”上。教育应该致力于发展“人的主体性”。可是主体性是什么?主体性的行为特征是什么?怎样发展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他不知道,但他,揪住了这个问题,就找到了教育的根源和本质,便开启了“大道”的大道。

1992年3月,一脑门儿“主体性”的姚文俊得到了北师大著名教育专家王策三先生的大力支持。他和北师大教授裴娣娜一拍即合,从此开始了小学与大学合作的“主体性教育课题研究”。该课题连续被列为“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级重点课题。他还和裴教授相互约定,“三年不宣传”。从此,大道小学里“偷偷”住进了一批大专家。他们关起门来,足不出户,一呆就是四年。实验最初从学前班开始,然后慢慢由点到线辐射,1996年全面铺开。

磨砺而出的“主体性”教育实验,一经问世旋即引发了又一场“大道旋风”。大道小学再一次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界热议的话题。至此外界对姚文俊的评价也从“只会抓德育”的置疑,变为一种褒奖。“教育家”姚文俊从此成为一种“高度”,矗立在小学的“大道”上。

大道人咬定“主体实验”,一做就是18年。现任校长马丽娜说,18年锲而不舍,这就是大道小学的“道”之所在。

围绕主体教育,大道人坚持做了五件事情。

一是坚持五日工作一日学习制度。大道实行每周“五日工作一日进修制度”一直从未间断。每到星期六(日),教师们要舍弃休息时间,结合研究课题,按照课题组进行学习、分享、交流。

二是坚持每学期举办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研讨会。每届围绕一个主题,围绕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专项研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三是坚持每月撰写教育札记。要求教师每月至少写作8篇,18年下来,每个人都有一沓厚厚的积累。大道人从而养成了勤学、博采、善思、创新的习惯。

四是坚持每月举行一次大道论坛。采用头脑风暴、主体漫谈、学术沙龙的形式,为教师创设爆发灵感和新思维的空间。今年,大道论坛又扩充到由师生共同参与。

五是坚持学历进修、高端培训。他们先后与河南大学、北师大合作,把高校专家请进来,或者把优秀教师派出去,如读研究生,进行1~2年的进修,长期的坚持,使学校拥有了一大批专业化、专家型人才。

18年坚持,让大道小学结出了五个“成果”:出质量、出经验、出理论、出名师、出名校。而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上,大道更是提出了“让每个学生成为最佳的我”。著名教育家王道俊教授体验过大道学生的生活之后,对孩子们动情地说:“假如时间倒流,我愿意成为人民大道小学一名一年级的学生。”

马丽娜曾有的“困惑”

2000年姚文俊退休了。2005年,在人民大道小学干了24年的特级教师马丽娜当上了校长。如何实现大道小学的“二次辉煌”,马丽娜上任之后找到终身名誉校长姚文俊,话没说几句就泪眼婆娑了。师徒两个商量,要重拾大道小学的希望,得先稳定军心。

马丽娜召开了她上任之后的第一次会议,她称之为“谈心会”。她说,会前心里还有些忐忑,等一眼望见台下200名教师,目光相触的那一刻,一种神圣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她对老师们说,咱得把心拢起来,好好干!

可往哪个方向拢?大道小学曾经有着辉煌的传统,摆在面前的选择是,重写新篇还是继承发展?他们一致的见解是“恢复传统”。有人形容说,就是“把割断的历史续接上,把丢掉的传统捡起来”。老师们给敞开了心扉想干事的马校长提出建议:要稳定学校得先稳定家长,而稳定家长的前提是稳定学生。

为了发现学校工作中存在的症结,她成立了包括10名教师和10名学生组成的工作室,借20双瞪大的眼睛帮助自己找问题。马丽娜提出“六个字”:开放、透明、清楚。她把校长信箱干脆搬到了校门外,公开向家长征集办学意见和建议。学校还组织成立了包括校级、年级、班级的三级“家长委员会”,把学校计划拿给家长“审阅”,并请求家长委员会也同样拿出办学意见书。目标达成一致后,家长们由曾经的“阻力军”变成了“拉拉队”。

她还“重拾”姚校长时代的德育财富,续写出德育的“第四部曲”,开展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促进知情意行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德育实验。活动激活了学生们自主表现的热情,学生们纷纷跳向前台,演出了一出出“小鬼当家”的精彩,“黑猫警长队”“白鸽卫生队”……小蜜蜂读书节、走进春天春令营、爱心阳光行动、科技节、十星小公民……

三年级的许星同学说,我们班每个小朋友都做到见客人问好、不吃零食、见了纸屑捡起来。马丽娜说,这样“细小”的美德透出的是孩子们的“小主人”意识,曾经散了的“心”在大道再度被聚拢起来了。

“因为有了你,我才喜欢当老师”,孩子们变了,变得越发快乐可爱,因为学生而生发出的大道教师的自豪,再一次在校园里唱响起来。老师们也变了,变得幸福美丽。一年之后,“大道”重新驶向大道。

驶向“创造期”的三个“标志”

姚文俊对自己的爱徒马丽娜充满期待,他总结说,学校经过一年的“恢复调整”之后,2006年,学校进入了近三年的“发展期”,从2009年年底开始,将快步进入到一个喷薄而发的“创造期”。大道小学能否真正驶入“创造期”,尚需拭目以待。

马丽娜说,这几年我们也不过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沿着姚校长的足迹,尝试性地做了几件事而已。她所说的几件事,具体地讲,一个是揪住主体性教育,发展和创新出了“大道课堂教学模式”,姚校长帮助他们把这种模式总结为“发展性教学系统”;二是从区别儿童教学对象的角度,根据儿童成长的生理、心理、学习特点,研究出另一个“提纲”,叫“未成年人学习心理研究提纲”,目前“提纲”正在编写中;三是把“大道论坛”开发成一个由师生合作参与、共同成长的校本课程,从而解决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实现职业幸福的“钻石途径”。

大道小学的“发展期”,是以主体教育从线到面地展开为切入点的。“主体教育是一种思想”,姚文俊说,如何把主体教育的理念落实到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上,是挑战,更是机遇。

驶向“创造期”的第一个标志是课堂。

马丽娜说,既然姚校长他们研究出了如此超前的教育理念,那我就要尝试把理念变成现实。于是,主体教育理念下的有效性课堂研究开始了。慢慢他们发现,“有效性”这个词指向性有些问题,什么叫有效?课堂应该追求到什么程度才叫有效?后来,他们还发现“有效性”必须来自于“开放性”,这样一点点“剥”下去,“内核”就显露出来了,形成八个字,“自主、合作、探究、创造”。围绕着这个核,大道小学探究出了具有不同学科特点的“大道课堂教学模式”,又叫“35分钟课”。这种模式有两种表述含义,即一节课40分钟,35分钟用于学、练本节内容,后5分钟用于下节课的预习;而在前35分钟之内,教师和学生相互扮演“生亦师”“师亦生”角色。在课堂上,学习是一个合作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主动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课堂最终的落脚点在“创造”上,他们认为知识唯有转化为创造,才可以形成能力,生成智慧,学习就是一个智慧生成的经历。

他们还敢于对现有课程结构、教学计划等进行调整,认为教学是一个“整体”,由此打破了学科教学的原有计划和安排,实现了对相关联知识的“迁移”,把学生引向了“研究性”学习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人和主角。负责教学的副校长朱敏说,课改让学生变得爱学习了,自信心更强了,学生能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竭力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解决,有独到的见解了,方法多了,能力强了。董海莹老师则说,这样的课堂唤醒了生命。

他们还从发现儿童、发展儿童出发,研究儿童教育的“大道”。他们在研究成果中发现,一般儿童从三岁开始,就已经可以掌握一些劳动和生活技能,三岁的时候,儿童能学会解开和系上扣子,四岁便能自己穿衣裤鞋袜,五岁可以自如使用筷子,六岁能系活结,解死结。七岁左右进入小学,开始掌握一些规范性的动作,例如,举手发言,上课坐端正,以及体育课时的基本队列动作等。在学龄初期,儿童动作的精确性和灵活性明显增加,但骨骼肌肉发展还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还不能胜任要求细微肌肉动作的活动,如书写、绘制精细图标等,也不能胜任需要持久耐力的工作。正是借助这样的研究,他们对孩子多了几分特别的关爱,让教育从此有了更多的“依据”。

“创造期”的第二个标志还体现在对学生多元和综合性“评价”。他们围绕“追求发展,不追求分数;追求卓越,不追求完美”,完成了评价的“三个转变”,即变以前的一次集中考试为分项考核;变单一的分数评价为综合评价;变考试成绩单为素质教育手册。

大道小学为师生的成长找准了一条“大道”。他们每月一期的“大道论坛”,首先面对全体师生征集主题。论坛分为两个板块,即“师坛”和“生坛”。每到开坛的前几天,满校园随处可见主讲人自我宣传的“海报”。教师开坛主讲其实不是新闻,但小学生登坛主讲恐怕还不多见。它既展示了与众不同的学校文化生活,也体验出师生作为“人”这个主体的一种生命状态。

走过了姚文俊改革创新“时期”,现在,人民大道小学进入了马丽娜校长继承创新“阶段”。人民大道小学的道路还在继续向前延伸。

2.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主体教育实验18年回顾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郭华

[摘要]主体教育实验历经18年,检验了实验假设,取得了诸多预期的成果。其重要成果之一。就是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和提高。在主体教育实验中。不只是一个或几个教师成长起来,而是一大批教师在成长在提高。教师的发展提高既是主体教育实验的目的又是主体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教师作为主体教育实验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开挖出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验探索表明,教师的发展提高是在他们对现行教育教学进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的,是在自觉主动的教学实验活动中实现的,是在系统的理论学习研究中逐步地、长期地实现的。主体教育实验探索出的这样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不同于传统的个别教师自然成长的机制,而是现代教师实现自觉成长的机制,是培养一支优秀的、有创造性的、有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机制。

“主体教育实验”,自1992年开始,至今已度过整整18年。这项实验是由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申报的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博士点重点研究项目,项目全称为“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教育实验与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与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共同设计、实施。18年来,在裴娣娜教授的辛勤工作和主持下。在主体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主体教育实验扩及全国,全国有大批教育学专业研究工作者主动参与主体教育实验研究,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主动参加到实验工作中来。实验初期只在小学阶段进行的“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随后扩展至初中、高中。主体教育实验的理念、策略以及探索中国教育实验道路的精神。得到普遍认同。就其反映了现代学校教育的一般规律的意义上,主体教育思想已成为中小学校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

主体教育实验在学校教育的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其经验更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及应用价值,尤其是在当下强**师专业发展的背景下,主体教育实验教师发展的经验尤其值得借鉴。

一、教师的发展提高是主体教育实验的目的与成功标志

如果一项实验实施多年,据说很成功而又说教师不合格,那实在是令人困惑、难以想象的。若不是判定“教师不合格”的人不够实事求是,就是这个实验本身毫无进展。在主体教育实验这里,教师的发展提高成为主体教育实验成效显著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教师的发展提高本身就是主体教育实验的重要目的之一。

主体教育实验最早的实验学校,即安阳人民大道小学。通过实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一个拥有180多位教师的中型学校(1992年时教师数为140多),1992年以来,有6人被评为特级教师;获国家级优质课一等奖的有15人,获省优质课一等奖的有14人,获市优质课一等奖的有24人;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的教师有18人次,省级31人次,市级82人次;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的9人次;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文章150余篇。

最早参加主体教育实验的教师,大多都已成为教学及管理骨干,如,现任校长马丽娜,是全国基础教育先进个人,全国十佳校长;而且,有十多位教师走出人民大道小学正在全国其他学校发挥教育骨干作用。例如,刘可钦,曾任人民大道小学副校长,现任北京中关村四小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十杰教师,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核心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郭艳,特级教师,深圳实验小学;赵丽萍,安阳市北关区教育局副局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

应该说明,安阳人民大道小学教师的成长,是教师们实践探索的全部历史成果,与该校的优秀传统分不开,不能仅仅归功于主体教育实验;但是,毋庸讳言,正是主体教育实验,使这些成果加速了、提升了、集中地凸显了出来,并获得了牢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在谈到主体教育实验最早的实验教师刘可钦的成长时说:“刘可钦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主体性教育实验研究中成长起来的。”[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周玉仁教授在谈到主体教育实验时说:“十多年《主体性发展》的实验,的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也确实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3]

正如周玉仁教授所说,主体教育实验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换言之,主体教育实验不是仅仅培养了几个明星教师,而是成长起来“一大批骨干教师”,形成了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主体教育实验的探索表明:教师的发展提高与实验的成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没有主体教育实验,就不可能有实验教师如此自觉的成长,或者说,如果教师不是从事自觉的教育实验,就不可能有如此自觉的成长和提高;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实验教师的积极主动探索,没有他们在实验中的成长和提高,主体教育实验不可能持续进行,更不可能取得成效,因为实验的真正实施者是教师,教育实验的理念、教育实验的目标,都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来体现、实现的。因此,可以说,衡量教育实验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便是教师的发展和提高。

二、教师作为主体教育实验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开挖出了主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教育实验实施了三年半的时候,参与实验研究的张熙博士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试论实验教师的觉醒》,这篇文章描述、分析了“安阳现象”:人民大道小学的教师干劲儿足!“教师除了进行正常的教学外,还常带领学生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不论是否同一科目的教师,教师们都能主动地互相听课评课。每周有固定的时间进行研讨活动。教师们还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教师们写课堂实录,写教学心得,写新尝试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写自己对教学的感受,写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写与学生家长的交流……”[4]

为什么主体教育实验的教师不像有些实验那样,抱怨实验是额外的负担、抱怨工作太辛苦,反而能够积极的、全身心的热情投入呢?原来,在主体教育实验这里,教师不是实验的对象,也不是实验方案的简单执行者,而是实验的主体。教师们参与实验方案的制订,全心全意开展实验,真心实意地关注实验的进展。主体教育实验“从选择课题开始,研究人员就与教师们一起学习理论,进行课题论证。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教师们畅所欲言,而上课采用什么方法,活动如何开展,如何收集资料,如何评价,……每一环节都是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决定的。教师们对实验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正由于主体性发展实验摒弃了‘研究者发卷子,教师填单子;研究者说,教师做’的简单做法。而采用大家一起说,大家一起做,大家共同创造的方式,使每个教师都对实验产生了兴趣,产生了研究问题的欲望,使得教师们接受、热爱、促进、拥护这个实验,自觉、自愿地进行繁重的教学工作和实验工作。”[5]主体教育实验中教师作为主体参与实验的意义,可以用《学会生存》一段批判“革新理论家们”不信任教师的话来得到反证:“革新理论家们设计的许多方案,其目的似乎是强加在教师们身上的,是向他们提出的,而不是和他们共同提出的。这种专家统治论的家长作风是由于他们不信任教师,因此反过来引起了教师对他们的不信任。总之,教师们并不反对改革,他们反对的是别人把改革方案交给他们去做的那种方式,更不用说把一个改革方案强加在他们身上了。”[6]

在主体教育实验这里,不是完全按照规定的路线按图索骥,也不是完全抛开现有的做法另搞一套,并用这另一套强制、约束教师:“我定好一套,你来做”;而是承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由教师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以开放的、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不断探索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法子。[7]

事实上,教师是主体,正是教育实验乃至教育实践的根本特性。道理很简单,教师是有思想的,教学是要由教师来实施的。不把教师作为主体,就意味着不承认教师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意志。就意味着把教师看作是执行他人指令的机械工具。这样的情形下,教师就不可能有自觉的创造,当然也不可能有主动、自觉的实验。实际情形究竟是怎样的呢?不仅在一些教育实验中。教师被看作被试或只是实验方案的执行者,即便在一般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也往往不能真正作为主体,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学外部人员对教师的“指手画脚”或者“横加指责”“颐指气使”,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所谓的“专家”面前,教师不自觉地有一种不自信,不能独立地、主动地、有创造性从事自己的教学工作,不自觉地出让自己的自主权。在主体教育实验这里。教师必须是主体。这是因为,主体教育实验是一种综合的、思想性的、出自教育本性的实验,而非某种单项的、技术性的、与主体人无涉的实验。因此,它不是把某项技术作为自变量来操纵。把教师作为干扰变量来控制也不是单纯把教师的行为作为自变量来操纵,寻求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说,主体教育实验不是脱离普通教育实践的特别的实验,而是一种思想性很强的自觉性很高的教育实践,因而它可以包容、整合一切优秀的教育实践经验以及其他教育实验的优秀研究成果,目的在于形成多样综合的教育结构,改进教育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发展提高。在这个意义上,确认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既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主体教育实验的目标之一,便是激发教师的主体性,使教师能够真正作为教学实验的主体,独立自主地参与到实验中来,参与到主动变革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来。

在主体教育实验这里,教师的尊严和价值正是通过他们自己主动的、创造性的教学实践体现出来的。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怎么能够不觉得自己是主人,怎么能够不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呢?怎么能够不焕发自己的工作热情,怎么能够不最大限度地体现自己作为实验主体的最大价值呢?

三、教师的发展是在教育实验过程中边实践,边进行理论学习研究,逐步地长期地实现的主体教育实验有这样一个要求,即: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具备某些新的能力,才能胜任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工作。但是,实验明确提出,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某些新的能力的具备,或者说教师自觉的发展与提高,不可能通过短期的培训来实现,也不可能在自在的活动中自发地实现。而只能在自觉的实验探索过程中,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和理论学习研究而获得发展。

(一)教师的发展提高是在他们对现行教育教学进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的

教师是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成长起来的。正如婴儿呱呱坠地,才开始自己作为“人”的成长过程一样,教师的成长,从他踏上教师工作岗位之时,才真正开始。虽然教师的成长与职前的师范教育有着重要的关联。但与“在职”成长的现实性相比,职前的师范教育,只能被看作是教师的孕育期或培养期,职前教育所孕育的种子只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才能生根、发芽、不断成长——现实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成长的空气、阳光、水分和养料,离开这些教师就不可能获得发展。

一般而言,教师都会经历初人职阶段的生疏、忙乱,之后,才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适应、熟悉教学活动,……教师就是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摸爬滚打”而成长成熟起来。因此,就一般的或抽象的意义而言,可以说,只要从事教学活动,教师就能得到经验的积累、个人专业的成长。但是,教师从事教学实践的自觉性、主动性,既会影响教学实践本身的形态,也会影响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水平。

那么,教师从事什么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更利于自身的自觉成长呢?我们可将教师的教学活动粗略地分为三种类型,并考察教师在其中的活动表现:

第一类,教师将教学活动看作是一种长期以来就如此的、理所当然的日常活动。教师循以往的传统而动,将习惯化的规范经过实践转化为自己的现实行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学活动沿着既有的“习惯”轨道滑行。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作,教师能够积累一些关于教学活动的个人经验和看法,却少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行为。

第二类,教师将教学活动看作是对某一套技术程序的执行活动。教师只是按照某种程序或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模式固定化、单一化、绝对化乃至僵化,教师成为只是执行这套技术程序的工作人员,很少能够加入自己的主动探索和改进。

第三类,教师将教学活动视作是一种高度自觉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教师不仅对前人、他人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及教学程序、教学技能有清晰的了解,而且对自己的教学环境、自身的个性特点及能力有清楚的认识,能清醒地意识到教学行为的目的及过程,能对各环节进行自觉的规划、总结和反思,在这里,教师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专业工作者来参与教学活动的。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成长不仅是自觉的,而且是充满创造性的。教学活动的前两种形态,虽然具体表现不同,但性质却相同,都是相对机械、僵化、封闭、保守的,而第三种形态却是灵活、开放、有创造性的,是一种高度自觉的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师在职成长主要是在前两种形态下进行的。在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有所谓几种阶段划分理论,也大多是以教师自发的教育实践为前提来进行划分的。例如,卡茨(katz,L.)、伯登(Burden,P.R.)、彼德森(Peterson,A.)、斯特菲(Steffy,B)的教师阶段发展论等。只有麦克唐纳(McDonald,F.)在教师发展阶段中加入了“创新和实验阶段”,休伯曼等人(Huberman,M.,Grounauer,M.&Marti,J.)在教师阶段发展论中加入了“实验和歧变期”[8]。那些没有论及实验因素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所描述的正是教师在自发(自然)状态下的发展情形。在自发(自然)的状态下,虽然教师也会有所发展,但大多难以超出经验摸索的水平,也难以避免职业厌倦、退缩以及发展的高原期等现象;虽然也有个别有天赋的教师能够获得较高水平的发展,但大多数教师发展的水平并不高。

与传统的教师在职成长不同,现代教师的发展不应再是自发(自然)的,而应该是自觉的。这种自觉的成长和发展只有在自觉、主动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才有可能实现。在主动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学实践本身成为教师自觉观察、研究和反思的对象,而教师也在这样自觉的观察、研究和反思和改造过程中,提升着自己的观察、研究、反思和改造教学实践的能力,换句话说,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成长起来了。这就是所谓的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的过程。正如一位实验教师所说:“教学的提高是这样一个过程:就是自觉地消除不好的方面突显好的方面,慢慢的,好的方面越来越多,不好的方面越来越少直至消除,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学就提高了,新的模式也就逐渐成形了。”[9]

安阳人民大道小学现任校长马丽娜执教的“圆的周长”[10]一课就是一节在继承已有优秀传统基础上主动改革教学实践的典型案例。这节课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帮助学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综合化、操作化、外化,又通过这些操作意识到了圆的大小与圆的周长的关系,从而由学生自己“发现”出“圆的周长”的公式。但是,这节课依然体现了已往教学的优秀做法,例如,它依然有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一般阶段,如复习引入、新授、课堂练习、作业布置,而且特别强调知识的前后连贯、系统、结构化,强调课堂上对知识的练习和巩固。同时,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又突显了主体教育实验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思想,于自然朴实的教学过程流淌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等活动,水到渠成,水乳交融;整节课节奏紧凑而又轻松、气氛宽松又充满智慧的挑战和理性的色彩。据小学数学教育界知名教授周玉仁老师说,“美国代表团赴京访问时,看到了这节录相课,称赞不已。说:‘你们的课上得这么好,还要改什么?’”[11]

教师们自觉地探索课堂教学的新形式。不仅教学质量提高了,而且也为我国教学理论的丰富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像上述“圆的周长”这样的好课。在主体教育实验中数不胜数,北航附小金毓俊老师的自然课、安阳人民大道小学郭艳老师的语文课、李颖秋老师的体育课等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些课都体现了一种鲜明的特点,就是把“严肃严格”和“把学生当主人”有机结合了起来,形成了多样综合的教学结构,走出了课堂教学或“传统教育”或“进步主义教育”两种极端,走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教师在这样自觉的探索和改革实践中,怎么能不得到发展呢?

(二)教师的发展提高是在自觉主动的教学实验活动中实现的

教学实验与教学实践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从教学实验的起源看,教学实验产生于一般的教学实践,是从一般教学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换言之,教学实验一定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的,绝没有脱离具体教学活动的教学实验。因此,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实验的成分。而且,“当教学活动中这种实验性因素大到足以使整个教学具有实验性质的时候,这种教学活动就是教学实验了。”[12]在这种意义上,自觉的实践探索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教学实验了。但是,教学实验确又不同于普通的教学实践。它通过变革教学中的某种因素,“逼迫”教学实践在“短期”内给出影响教学实践发展的规律性解释,因而从本质上来说,教学实验是一种探究性的研究活动。也就是说,一定程度上,教学实验需要超越现有条件的束缚,创造条件去展开实验。主动去探索教学因素间的因果关系。通过教学实验,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就能够摆脱泛泛议论、简单描述、盲目重复的状况,而能快速、全面地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发展。

教学实验中教师的发展,也是自觉、主动、全面而且相对快速的。这样的发展,是教师自主实现的、由教师主体主动干预的发展,这就与自然发生的、完全交由外在因素决定的发展,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样的发展,不仅加速了发展的进程,而且拓展了发展的空间;不仅提升了教师的经验,而且使教师成为自觉的实验研究者。从教师群体发展来看,教学实验所带来的教师的变化,不是少数几个教师的成长,而是带动了一大批教师的自觉成长,这对一般的教学实践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这是因为教学实验特有的研究品性、主动变革现实的追求。要求从事教学实验的教师必须主动、自觉跳出身陷其中的教学活动,把教学活动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并通过教学实验来实践自己的研究结果,验证自己的教学思想。可以说,在教学实验活动中,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审视与反思的意识更为强烈和自觉。这样,经由教学实验活动所形成的自觉的实验意识与高超的教学能力,就会成为教师稳定的个性品质,成为他全面成长的坚固内核。

主体教育实验的教师们也正是通过实验提高、发展了自己,他们关于主体教育思想的理解深刻而具体,也成为他们自觉的教学实践指南。例如,最早参与实验的实验教师郭艳(小学语文)说:“时间就是学生发展的空间。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进行自主思考和自主活动的时间。没有自主活动的时间,学生的自主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所以,课堂上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课文的意图、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表达。”[13]

通过实验,教师的实验意识、科研意识也增强了,他们“总是以研究的眼光不断发掘新的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点。有的教师很有感触地说:‘过去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研究什么,从何入手,现在似乎每天都有研究不完的问题’”[14]。

主体教育实验教师这样评论实验在他们成长中的作用:“主体教育在发展学生的同时成就了教师”,“主体教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教师的潜能。”[15]

(三)系统的理论学习研究,为教师持续的发展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

教师当然是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发展的,没有教学实践就不可能有教师的发展。但是,教师的发展又离不开学习,尤其离不开系统的理论学习研究。没有理论学习,就不可能有自主自觉而又有创造性的实践,更不可能有能力真正从事有意义的教育实验研究。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实践、实验探索、理论学习研究三者密不可分而且内在地成为一体。

事实上,教师们在教育实践中总是要学习的,例如,许多教师最喜欢学习的是优秀教师的教案,学习其他教师课堂教学的“招数”,等等。这样的学习当然无可厚非,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是需要的、有意义的。但是,仅仅以模仿的方式学习具体的方法和技术,不可能支持教师持久的发展,也不可能为教师创造性地改进教学提供帮助。有的理论者把教师学习仅仅理解为参加几次短期培训,这是值得商榷的。虽然短期培训也是必要的,但是仅有短期培训是不够的。如果培训只是走走形式或华而不实,那就更成问题了。唯有长期的、系统的理论学习,才可能逐渐显现效果。

主体教育实验强调系统的理论学习研究。这里所谓的系统的理论学习研究,不是只知道几个教育名词术语,而是要理解教育学基本概念;不是只学得若干教育学知识技能,而是要深刻地领会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而且,我们所谓的理论学习研究,还不止于此,还要求能将所学习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探索和实验研究之中,在自己主动的实践探索和实验研究中检验、验证、批判、吸收,进而得出自己对于教学活动的新的理解甚至新的见解。总之,教师的系统的理论学习,就是要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教育历史遗产,用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并转化为自己的主动的实践,形成自己的新的思想。

主体教育实验在启动时就强调:我们的教师不是实验的简单执行者,不是某种具体方法的应用者,不是某些措施的简单操纵者,所以教师们要学的不是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和手段,而是树立一种思想即教育主体(或主体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信念基础上的,是深层次的,是深入钻研的结果。要想树立和形成某种教育思想,光凭感性经验是不够的,必须通过理论学习。……如果不坚持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是不可能形成教育主体思想的。具体地要学习什么呢?实验指出:“通过开设系列专题讲座,系统地读书、讨论和选题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理论,教学认识论基本原理,关于教学模式、教育评价、课程与教材等基本理论,国内先进教改实验的经验以及国外有关理论与方法的评介,使教师真正树立教育主体(或主体教育)的思想,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16]

实验初期,裴娣娜教授组织了一批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及各学科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例如,教育基本理论的丛立新教授、学前教育学的陈帼眉教授、生理卫生学的万钫教授、小学数学教育的周玉仁教授、小学语文的刘秀英教授、艺术教育的杨立梅教授、体育教育的田继宗教授,以及一大批在读的博士生、硕士生等等,与安阳人民大道小学的教师们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紧密团结的研究团队,共同参与实验研究。这些专业研究人员驻扎在人民大道小学,与老师们一起学习,一起研讨,一起听课,一起评课,在人民大道小学形成一股渴望学习、用心系统的学习教育理论的良好氛围。在系统的理论学习方面,专业研究人员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实验启动初期,专业的研究人员面向人民大道小学教师开设系列讲座12讲。除了开设系列讲座,专业研究者还为实验学校陆续提供书目、材料,与教师们共同学习、讨论,支持实验教师坚持长久的理论学习。

安阳人民大道小学在实验过程中,始终强调系统的理论学习,一方面,他们派出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脱产的系统学习,另一方面,强调在职的理论学习,教师们学习《教学认识论》《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了解杜威、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的教育思想,还广泛地了解和吸收国内外成功的教育实验经验,比如合作教育学、愉快教育等等。他们还提出了学习方法的三条原则,即坚持“学习、研究、实验”相结合,坚持“个人为主、集体交流、专家讲座”相结合,坚持“围绕专题开展研讨”等[17]。教师们还创造了一种交流自己学习心得的好形式,即“主体教育漫谈”,“每周三下午学生放学后,主体教育实验教师聚集一室,围绕一个话题,各抒己见,展开酣畅甚至激烈的讨论,大家相互启发,共同提升……”[18]这样的理论学习研究。就不是外部灌输,不是“你说我听”,而是积极主动的带着问题去学习、去研究,从而从整体上深层地促进教师思想的变革,推动了教师主动、理性地去变革教学实践、从事教学实验研究,而自觉的实践探索和主动的实验研究,又反过来促进了教师进一步的理论学习研究的愿望,促进了教师的进一步的发展。这样,教师主动、自觉而全面的发展,便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有学者对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探索进行评价时说,“把探索教学实践改革和教育理论学习研究以及开展教学实验这三件事情和三种角色,融为一体。集于一身,具体体现了现代教师的新追求和新特色。”[19]主体教育实验中的安阳人民大道小学的教师。从单个个体而言未必都达到李吉林水平;但又有他们自己的优势,即形成了一个由各有特色、才智相当、多学科的优秀教师组成的团队。这正是该实验的了不起的一个成果!

主体教育实验教师专业成长的经历表明,现代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与多少代先辈们不同了:再也不是在自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简单地执行指定的课程教学方案,通过单一的途径实现的,也不是通过几次短期的干瘪瘪的培训实现的,而是担当着多重角色,特别是作为主体,通过自觉的改革实践、主动的实验探索及系统的理论学习研究等多种途径,在综合的统一活动中实现的。主体教育实验的探索揭示了现代教师成长的新的机制:教师作为主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自觉的改革实践、主动的实验探索和系统的理论学习研究三者紧密结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路径。这样的机制不是个别几个教师自然(自发)成长的机制,而是一大批优秀教师自觉成长的机制,是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机制。在我国需要大批优秀教师的时代,这样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3.解读“人民大道现象”

《辅导员》杂志

河南,一所小学,曾在2008年“寻找河南教育变革榜样力量”活动中,被《教育时报》整版推介;2009年10月14日的《中国教育报》以《人民大道现象——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题,专版刊登了该校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佳的我”的典型事迹;11月,《中国教师报》又以《小学的“大道”——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发展探秘》为题,重点介绍了这所名校在“发展期”如何把主体教育理念落实在开放课堂教学上的做法;中国教育新闻网、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等网站也作了相关报道……

带着诸多好奇,我们的记者也走进了这座美丽的校园。

她就是先后被教育部、团中央、全国教育工会、省委、省政府分别授予“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红花集体”“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单位”“国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示范校”;“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先进党组织”“河南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办学管理示范化学校”“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中国名校、全国整体改革实验校、河南省重点小学——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

大家如是说

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在安阳是知名学校,在河南省是知名学校,在全国也是知名学校……不仅仅为安阳人民的子女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质教育服务,也为中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会长 柳斌

“坚持全面发展打基础,个性发展有特长,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祝贺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实验成功!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黄济

在中国真正土生土长出来的成功典型有两个:一个是江苏的洋思中学,另一个是河南的人民大道小学。

——中央教科所原副所长 滕纯

现代教育的典范,新型教师的沃土,未来人才的摇篮。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裴娣娜

我今年已经72岁了,假如时间能倒流65年的话,我愿意成为人民大道小学一名一年级的学生。

——著名教学论专家、主体教育的倡导者、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王道俊

走开拓创新之路,攀发展理论高峰,促教育改革深化,育社会主义新人。题赠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祝贺主体性发展实验成功。

——原中央教科所所长 吴畏

感谢你们展示了21世纪中国公民应当具备的主体精神!感谢你们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现代教育实践体系与理论体系做出的卓越贡献!

——北京教科院研究员 史根东

人民大道小学人才的摇篮。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

——河南教育学院 王冬桦教授

人民大道小学是座富矿,谁来开采,谁都会受益。

——中央六大新闻记者团

在日本,美丽的校园比你们好,但孩子这样主动和谐、生动活泼发展的并不多见。

——日本草加市市长小泽博

人民大道小学教育了我的孩子,也教育了大道人家长,使我对幸福家庭有了真正的理解。

——实验班家长

在人民大道小学时,见了校长喊爷爷,老师就像我的妈妈,班集体就是大道人温暖的家。

——毕业生给母校的信人民大道小学是块沃土,只要是种子在这里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为我是一个大道人而骄傲。

——实验班教师

……

众多的评价,说明了人民大道小学不仅是北关区的人民大道,她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远远超出区域界线,已成为河南第一流、全国有影响、国际有声望的名校。

走在幸福的大道上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以德育实验和“主体教育”创新模式走向全国,在全国率先推出《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提纲》,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德育先进学校”“全国德育整体改革实验学校”。该校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开展的“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荣获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优秀成果一等奖,“主体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向全国推广的六大素质教育成功模式之一。学校还涌现出“全国十佳校长”姚文俊、马丽娜,“全国十杰中小学教师”刘可钦,“全国十佳班主任”赵慧萍,“全国十佳辅导员”李霞,“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周林和“全国好少年”尚家宝、董天翔、邵琬喻被评为等各层面的先进典型,在全国几十万所中小学中崭露头角。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把人民大道小学誉为“现代教育的典范,新型教师的沃土,未来人才的摇篮”。

1984年3月19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到大道小学视察,在参加了升旗仪式、参观了队室并听取了少先队员的汇报后,与师生们一同在校园种下了成长树,并分别给学校和学生题词:“立志做祖国的小主人,学习的小主人,少先队的小主人”“多读书,读好书,立志做有知识的人,对人民有用的人”。这是人民大道小学和所有大道人的无上光荣。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在人民大道小学逸夫教学楼上,镌刻着这样三句话:

“我要成为最佳的我!”(学生的话)

“因为有了你,我才喜欢当老师!”(老师的话)

“全面发展打基础,个性发展有特长!”(校长的话)

这是对“主体教育”的高度浓缩。

20世纪90年代初,校领导班子经过认真分析和深入思考,认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综合表现,抓住主体性教育也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国面向2l世纪的小学教育必须围绕这方面进行改革。于是,该校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教育实验研究”这个课题。学教育系联合成立了课题组,围绕小学生主体性发展问题展开了理论研究和教育实验。1993年1月,该实验被列为“八五”国家级重点课题;“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连续被列为国家级重点课题。

实施“第一工程”,培养学习型、研究型教师。“没有主体性的校长,不可能带出有主体性的教师;没有主体性的教师,不可能带出有主体性的学生。”学校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第一工程”,选派优秀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舞蹈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重点院校离职进修,汲取营养。学校把每周三定为“科研日”,每周六定为“学习日”,每月开展两次“主体漫谈”,要求教师每月至少写4篇札记。广大教师逐步确立了现代教育理念:(1)每一个学生都是特殊个体,需要充分理解、尊重和关怀;(2)相信所有的学生都会学习,应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3)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差生,应尊重差异;(4)实施有特色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发展。近两年来,该校依托大道论坛,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相融合,开发“大道论坛”为学校校本课程,从校本课程到班本课程,形成了“古诗词班”“红楼梦班”“苏东坡研究会”等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使一批教师、学生得以展示,获得成长、成熟的良好契机。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几位老师和学生“开坛论道”,为大家献上精神大餐的同时,也为学校营造了更加浓郁的学习文化、研究文化的氛围。

该校校长兼党总支书记马丽娜,在德育创新、人本管理、科研兴校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和创造性贡献。多年来,她坚持每天早上七点半左右准时到校,然后深入各班,了解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情况、生活方面的困难和思想方面的情况等问题,做好记录督促各有关部门尽快解决;每天坚持深入班级听课,每学年听课均在120节以上。白天忙碌的工作后,都要自觉坚持每天晚上学习1~2小时。一年来,通读了全年的《人民教育》《领导科学》《教师博览》,以及《零分书教学》《刘可钦与主体教育》《今天怎样做教师》《高效课堂22条》等20多种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书籍,并认真做了摘录。还引领大家读蒙学经典,看经典影片,悟教育真谛。今年,她指导全体教师观看了钱文忠教授《三字经》、曾仕强教授《易经与人生》系列讲座和《阿拉基与拼字大赛》《小孩不笨》等世界经典影片。“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伴随成长”不仅成为大道教师的座右铭,更改善着每位大道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提升着大道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和智慧。我在读书中转变教育的观念、在读书中构建自己的教育哲学、在读书中产生教育智慧。读书改变着大道教师精神世界的分子结构,使我们每个人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动力,也使学校各项工作步入了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轨道。

近几年来,该校涌现出市管专家2人、特级教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6人;省教育专家2人、省名师5人、省骨干教师5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1人;市名师10人、市学科带头人16人、市区骨干教师37人;2009年,马丽娜校长荣获省三八红旗手、省十大优秀女性和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殷慧芳、赵慧萍等8位教师分别荣获省优秀教师、省名师和省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5人次获市表彰,22人次获区表彰;一位老师获国家一等奖,40位教师获省、市、区一二等奖;13位教师获国家、省、市论文大赛一二等奖并在各类期刊上发表文章;123位教师获国家、省、市辅导奖;5位教师参加了市骨干教师培训;5人被聘为区教研室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4位教师为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和新教材培训活动做了专题讲座。许多专家和学者对人民大道小学教师反映出的整体素质给予高度赞扬,有的将其称谓“人民大道现象”加以研究。还有的专家说,“到人民大道小学,仿佛来到了一方净土,在这里仿佛看到了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

调整课程结构,形成“三大板块”。1994年9月,该校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在不突破国家规定课时的前提下,按照“加强基础、发展个性、优化结构、促进发展”的思路。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形成学校课程的“三大板块”:大小课相结合的学科课程、必修选修相结合的活动课程及融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自然和人化自然为一体的环境课程。大课为常规课,时间为40分钟;小课为短时课,时间为20分钟,主要用于新增学科和学科技能的专项训练。学校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用双手去创造,用语言去表达”,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小发明家、电脑高手、故事大王、泥塑巧手、书画迷……教师们说:教育是一种氛围——如果学生是一条小鱼,那么教育就应该是那浩渺之水;如果学生是一只小鸟,那么教育就应该是那自由的天空;如果学生是一朵蓓蕾,那么教育就应该是那吹面不寒的杨柳风。

打开课堂的门窗,呈现“特色课堂”。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渠道。十多年来,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小学生主体性发展课堂教学策略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亲临指导,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不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如朱敏老师在讲《鲸》一课时,学生对幼鲸在大海中怎样吃奶很感兴趣,也很担心小鲸无法吃奶而饿死。于是,她就设计了“幼鲸是怎样吃奶的”这个作文题,让每个学生写一篇想象作文,交流后誊写在活页纸上。全班46份假想,装订起来就是一本书,书名由学生自己设计,封面由学生自己构思。就这样,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奇思妙想——幼鲸是怎样吃奶的》诞生了。数学课“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的教学模式,体育课的“处方教学”,英语课营造全英文化氛围,音乐课鼓励学生创作歌曲,美术课让学生画“放胆画”,自然课引导学生观察蚂蚁搬东西、豆芽的生长……教师们深有体会地说:“以前是老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现在是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走向知识,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他们定会还你一个个惊喜。”

为进一步深化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促进师生和谐发展,马校长提出了“向全面的备课要效率,向开放的课堂要质量”这一倡议。他们通过专家讲座、“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数学学科带头人工作室”等形式加强培训,唤醒了广大教师内在的需求,课堂教学过程更科学、更扎实,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2009年,优质、高效的“开放式”系统学科教学模式研究开展得轰轰烈烈,语文、数学、思品等学科已初步探究出了各具特色的高效、开放教学模式,对深化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开了个好头。

从“秧田”到“茶馆”,让合作成为一种习惯。为改变突出教师权威、忽视课堂上同学交互作用的“秧田式课堂”,学校积极探索“茶馆式课堂”新型教学组织形式,课桌均摆成T型,不仅缩短了学生间的空间距离,便于学生沟通交流,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合作学习、开放式学习的空间。自从开设了“茶馆式课堂”,学生都把“T型小组”当作了自己的家,他们给小组起了充满朝气的好听的名字:希望小队、一休小队、飞虎小队、智慧小队……如果全组同学在某一项作业或活动中都是优秀。老师会为他们的小组升“小红旗”、画“五角星”。这样,学生们在写作业时会互相关照,做得慢的加快点,易出错的细心点。每次小组活动,组内同学都会分工合作,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学生正是在这种愉快的小组氛围中树立和强化了合作意识,锻炼和提高了合作能力。

因为有了你,我才喜欢当老师。这是该校教师自己创造出来的“名言”。他们说,如同我们的每个手指头不一般长一样,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也许这正是他们的可爱之处。差异是财富,面对有差异的学生,我们要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学生有差异地发展。学生青青,在班里属于典型的中等生,因为经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所以非常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老师看她心灵手巧,纸工做得好,儿童节联欢时,特意让她带领几个同学布置教室。结果,他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坐在自己亲手布置的教室里,听着同学们一声声惊叹佩服的赞扬,青青的眼中流露出自豪的光彩……其实,在每一位教师的心中,都镌刻着这样一条“金科玉律”——什么都可以等待。唯有学生的发展不能等待。一位实验教师说得好:“对孩子来说。最有价值的财富莫过于一种积极的态度;对教师来说,最可贵的思想莫过于帮助每个孩子走向成功。”

追求发展,不追求分数;追求卓越,不追求完美。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对各科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考查方法和评价标准等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实施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上的“三变”:变一次集中考试为分项考核,变单一的分数评价为综合评价,变考试成绩单为素质发展手册。在《素质发展手册》中,各科教师的评语也一改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的“肯定—批评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赞美—激励式”。如有位老师在对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评语中写道:“每节课你总默默地听老师讲课,听同学们发言,虽然你很少讲话,但老师知道你也在积极思考。因为从你的作业中,可以看出你牢固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运用得也很灵活,这说明你的思维很有条理,学习态度很认真。老师希望你试一试,在大家的评论中、交流中,你会发现另有一番天地。”可以说,这样的评语带给学生的是高期望值下产生的前进动力。

唱响德育四部曲

改革开放30年来,该校坚持“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大胆探索,唱响了“小学德育四部曲”,把德育化虚为实,化枯燥乏味为快乐有趣,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第一部曲】

首创《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提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恢复高考为标志,全国上下掀起了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针对当时学校存在的“智育第一”“德育是软任务”的倾向,为了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保证德育在学校的应有地位,主导学生发展的正确方向,1979年,时任校长姚文俊率先在全国编写出第一个《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提纲》,开始了德育内容系列化、途径网络化、评价科学化的研究探索。

为使德育实验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将全校纪律和学习最差的五(2)班作为试点。经过一个阶段的德育系统教育以后,该班班风有了明显的好转。共青团中央《辅导员》杂志以《磨刀砍柴不误工》为题刊发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个从德育入手,促进落后班转化为先进的典型。1980年5月,在全国第四次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经验交流会上,姚文俊校长的发言引起轰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先后报道了该校的经验。1981年8月,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时任团中央领导称赞: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搞了一个《德育提纲》,这是全国第一家!1982年,国家教委要求全国小学普遍开设思想品德课,并颁布了《全国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

【第二部曲】

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德育网络

为了努力探索德育工作覆盖少年儿童全部生活的途径,把学校的系统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1988年,该校制订了《学校德育社会化实验研究方案》,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类教育相融合的“全方位、全天候”的德育网络,被国家教委列为重点科研课题。1989年,该校德育实验荣获《半月谈》首届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特等奖,时任校长姚文俊入选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十佳明星”。《德育新路》一书,作为河南小学教育十年改革丛书之一正式出版。1992年,学校德育社会化实验获“全国德育科研成果优秀奖”,并由中国教育电视台拍成专题片向全国播放。

【第三部曲】

开展以“三五”教育为载体的做人教育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为了进一步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1993年初,该校开始进行“继承传统,学做真人”的“三五”教育实验,即以“五爱情感”(爱惜生命、孝敬父母、关心他人、热爱集体、报效祖国)为重点的思想教育、以“五好习惯”(勤学好问、勤劳节俭、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整洁健身)为重点的养成教育和以“五自能力”(独立自主、自觉自理、自我表现、自我调控、自我评价)为重点的品德心理教育。试点班班主任张桂英老师说,“三五”教育的内容,情感是基础,能力是核心,习惯是目的,三者互相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1998年,“三五”教育实验被列为河南省重大科研课题。教育部专家组的同志对“三五”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多年来小学德育研究和实践的成果和结晶。时任国务院领导对这一教育实践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第四部曲】

开展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促进

知情意行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德育实验

“多读书,知荣耻,做主人”,这是近年来人民大道小学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学校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促进知情意行和谐发展”为主题,进行德育创新实验,制订了《小学生道德品质和谐发展教育大纲》和《各学科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施细则》,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德育课题。2005年,《德育报》《小学德育》杂志头版头条报道了该校德育教育的成功经验。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师》和《辅导员》杂志社对该校的德育工作进行了采访报道;2006年9月,新华社以《河南一小学:让“小鬼”真正“当家”》为题发了内参;2008年5月,新华社以《河南一小学“三自”素质教育模式获推广》为题发了专电,全国有110多家网站对此予以转发。

“在这里,不仅实现了家长们一个最美好的梦想,而且放飞了孩子们人生的第一个梦想,同时还激励、催促着他们去追逐更加高远的梦想……”这是该校2009—2010学年家长工作会议上,新一届家委会主任侯群波同志讲的一段话。会上,学校领导为新一届校级家委会成员颁发了聘书,并将大道小学建校50周年校庆的情况与各位家长进行了分享。家长代表还分别以“和孩子共同感受大道”“大道精神放光芒”“伴随孩子共同成长”和“家校结合共创奇迹”为话题作了发言……“满腔热情,搭建桥梁”“真心诚意,建言献策”“尽心竭力,搞好服务”是本届家委会成员工作的真实写照。

墙内开花内外香

“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至今已走过了十几年的探索历程,以其选题立论高、理论构思完善、实验研究方法合理、实验研究范围广、研究队伍实力强、阶段性研究成果显著而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河南省成立了由省教育厅领导挂帅的“主体教育”研究中心,向全省推广“主体教育”的成功经验;中国教育学会将“主体教育”作为六大素质教育成功模式之一,向全国推广。目前,“主体教育”实验已由最初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逐步扩展到北京、天津、广东、内蒙古、甘肃、吉林、河北、湖北等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个区域性课题组、4个科研单位、14所高校和100多所中小学。“主体教育”实验产生的辐射效应,大大推动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和步伐。

学校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的来访,并应邀派出代表到日本、美国、朝鲜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进行考察和讲学。日本草加市小泽博市长说:“在日本,办学条件比你们好的学校有好多,但像人民大道小学这样让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却很少。”美国教育家菲利浦·史密斯先生在参观学校后留言:“首先请允许我对你们美好的学校表示感谢,这是我的中国之旅中见到的最好的学校,我喜欢这里的孩子们。”

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长滕纯教授不止一次讲道:“在中国真正土生土长出来的成功典型有两个:一个是江苏的洋思中学,另一个是河南的人民大道小学。”著名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王道俊教授曾动情地说:“我今年已经72岁,假如时间能倒流65年的话,我愿意成为人民大道小学一名一年级的学生。”

人民大道小学首届“主体教育”实验班毕业生李妍说,从实验班毕业后,我一直在朝着成为“最佳的我”这一目标而努力。一位实验教师说,刚开始搞实验时,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我们不仅知道石头在哪儿,还知道哪儿有座桥——也许我们自己正在建造这座桥。

“什么是成功的教育?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马丽娜校长说,“德育创新”和“主体教育”为学生的和谐发展与健康成长注入了活力、动力和创造力。今后,我们将在继承学校多年来积淀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坚持创新变革,谋求科学发展,让“主体教育”惠及更多的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佳的我”!

深化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 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已进入发展创新阶段的人民大道小学,在创一流业绩,促名校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马丽娜校长与班子成员一道制订了题为《深化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发展规划书》。在此规划书的引领下,大道人带着教育人挚诚的宗教般的情怀,开始了“理想大道教育”的深度思考,并已付诸实践。

精彩,值得期待……

4.马丽娜: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中国教育报》高伟山

马丽娜,是一个身处人群中的人。从小在大院儿里当着“孩子王”的她,仿佛天生就有种与人沟通的本事。她说:“人的事,是大事。只要把人的工作做好了,很多困难也就迎刃而解。”无论是驾驭课堂,还是带班子管学校,教数学的她喜欢琢磨,逻辑清晰,拿出了自己的一套。

可是,总有些若有若无的“矛盾”体现在她身上,令人咂磨:

不愿当老师,却年纪轻轻就成名师;不愿当校长,却有种种显示,善于沟通协调的她摆对了位置;

她说她这种A型血的人,要求完美,急躁,改不了了。而她却能从对部下要求严苛的最初,逐渐过渡到了平和、宽容的现在;

她说敬业和优秀已经成为了她的习惯,立时,一个女强人的形象在笔者脑中呈现。而生活中的她却是爱玩的,还给周围同事牵线搭桥,成了七八对儿。

……

这就是她的性格,以及性格所决定的——她的多彩命运。

三年讲台站成“小名师”

人生充满变数。随性而为,她不知不觉走进了教书育人的洪流。跟着感觉走,却走出了人生第一片新天地。

连马丽娜自己也没想到,她会当一辈子老师。1979年,她作为当时第一届在校学生参加了高考。出身医生世家的她,因为当地医学院校缺乏而报考了安阳师范学院(原安阳教师进修学院)。家里人没有“教师血统”,所以虽然上了师范,但马丽娜仍然向往着从医从政,从未想到毕业后会被安阳人民大道小学的老校长姚文俊相中,并招过来成了一名小学老师。不当医生也罢,没想到会当老师;当老师也罢,没想到会当小学老师。在大专生相当抢手的当年,这似乎不算是个好出路。怀着一丝丝的不情愿,马丽娜还是走上了讲台。

凭着“孩子王”的本事,她发现教孩子并不难,多少还有点意思。她在家排行老大,七岁时就带着院子里十几个孩子给妹妹洗衣服。父母工作忙,她就放学后带着两个妹妹吃食堂,自己解决生活问题。“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都是班长,没觉得管同学有什么难的。”她能和同学们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下农村干活时,她和同学们很容易地就把活儿干完了。

在家时,她对自己和妹妹的要求都很严格;当了老师,她也很会抓学生的特点。“我看着孩子,一眼就能看到他们的性格特点,哪些是温顺的,哪些是好动的。调皮的孩子,就找个稳当的同学跟他当同桌;懒散的孩子,就找个好学的同桌影响他。”对于学生,她总是先把规矩说到前面,比如不许迟到。低年级的孩子有个特点,经常课间上厕所回来晚,上课迟到,有的老师就会数落他们。但马丽娜会告诉他:“张伟同学,当了小学生了,就不能到了厕所就不回来了,记住了没有?李小鹏同学,你明天记住和他一块儿去、一块儿回来。”这种和孩子们商量、让他们互相帮助的做法总是很奏效。

她的数学课有**,有方法。上世纪80年代初,很多老教师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堂课。她觉得这样讲没意思,就凭着自己良好的悟性,跟着感觉走,做自己想做的。

有一次她上“得数是十三的加法”这节课,为了让课堂不再死板无趣,她先是带着孩子玩数数的游戏,数到13就停下来,让他们发现哪些数和13有关系;讲“加法的组成”时,没有教具,她就在硬纸上画花朵、兔子,背面再粘上棉花,上课时用水一湿棉花,图片就能粘在黑板上了。那时的教学理念没有那么先进,直到十年后脱产进修时,马丽娜才明白原来这样的方法有个名字,叫作创设情境。

她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回忆中,她的课堂似乎从来没有乱过。她的课知识点之间坡度比较小,衔接自然,孩子们学得也很顺畅。比如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她会先以整数的加减法引入,问大家:“如果整数中间点个点,你们还会做加减法吗?”等大家能按照一样的原理把题做通了,再点破要学习的知识。

人民大道小学拥有深厚的教育积淀和改革传统,这是一片能给优秀教师提供滋养的沃土。1984年,“全国校长大会”在这所学校召开。学校选了一位教师做课,就是马丽娜。这次做课,马丽娜一举成名。从此以后的几个月里,她的课几乎天天有人来听,或十几个,或30几个;或站在教室后面,或站在走廊上。隔一段时间,她还要上一些观摩课、展示课。这年,她才刚刚工作三年,23岁。

理论乘实践才有质的蜕变

先进的理念在她心中撞出了火花。她对教育的理解丰满了起来,模糊的认识清晰了起来,并开始反思自己和学校的教育教学。

1992年,是马丽娜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两件事,让她完成了一种质的蜕变。

教起书来顺风顺水的马丽娜,这一年头一次带起了高年级。六年级毕业班的升学压力很大,教材编法也不一样,很多数学问题都“半遮半掩”地形成了小系统,有整体模式和内在规律性,比如流水问题、工程问题、植树问题。没想到,毕业班的第一次单元考试,全班考砸了,全年级倒数第一!她皱起了眉头,心里不舒服。她到处请教老教师:后边的选择题要不要跟孩子细细讲?为什么讲了还是做不对?一时间,她似乎不得要领。“我的班一直都是平平稳稳的,遭遇这种变化,我很生气。”马丽娜不服气地说。

于是,她从街上买来了很多教辅书,把所有的题都做了一遍,做一道题,就对照一下类型。这下,她彻底弄通了,这才明白原来这样的题型叫植树问题,那样的题型叫流水问题;明白了六年级的题型之间是怎么发展的,他们应该做什么题、怎样做。有了方法,才能对症。

“那一年,我算是把小学数学彻底精通了。此前,我更多的是站在以知识为中心的层面上,现在则要在变化中教孩子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马丽娜说。中考时,她带的那届毕业班成绩斐然。

另一件事,则源于下半年时她到北师大进行的一年脱产学习。跳出课堂实践外,进入理论学习的殿堂,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顿时在她心中撞出了火花。她对教育和教学的理解丰满了起来,一些模糊的认识清晰了起来,探索和认识似乎升华到了另一个层面。

这种改变是巨大的。她知道了,以前某个方法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尊重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她知道了什么叫创设情境,什么叫教学机制。这样的历练,让她的教学应变能力增强了很多。回校后,马丽娜再教另一个毕业班时,已经游刃有余了。

结合教育规律,她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那时候,她的课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高容量,高速度,高密度,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使得有些学生接受不了。“不是学生要求学,而是教师要求学生学。”马丽娜说,“为什么三年级时就要把四年级的东西学会呢?”

随后,学校成立了科研处,马丽娜成为科研处第一位主任,配合当时的副校长、现在北京中关村四小校长刘可钦,一起决心改变当时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以前的课堂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满堂灌,比如教学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是着重培养拔尖学生。”她想要拿出“药方”,又苦于不知该如何下手,每天都研究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家。

她想到,应该从人民大道小学的主体性实验入手,来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主体性实验是该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推进的实验探索,最初集中于“培养主体人格、学会做人为主”的主体性德育上,是老校长为学校创造的宝贵的思想财富。但是,如何将主体性实验延续起来,让课堂和学校面貌呈现新的生机?

磨砺一群主体性教师

只有打造出主体性的教师,才能带出主体性的学生。在她的带领下,许多教师通过主体性实验实现了从教书匠到研究者的转变。

“没有主体性的教师,不可能带出有主体性的学生。”马丽娜这样认为。在教材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课堂,第一项工作就是要改变教师。主体性实验要求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体性。这个“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

学校设置了第一届主体性教育实验班,并组织了优秀师资在这两个实验班进行试点。作为科研处主任的马丽娜,希望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把教学的问题当成研究的课题。他们要求教师每个月要写八篇札记,两周进行一次教学交流。十年间,学校共派出了51名教师出去脱产进修。为了给教师做培训,北师大教育学部许多系的系主任都曾到学校来指导过,和学校一起研究改革思路。“以前的教育和教师并不太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认为教师的学习是一劳永逸的。但实践证明,后续知识的学习对于一名教师来说非常重要。”马丽娜说。

通过主体性实验的打造,许多教师实现了从教书匠到研究者的转变,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才更有价值。许多教师养成了习惯,学生一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教师就马上拿本子记下来;找到了一种办板报的好方法,也马上变成了札记的内容。由内而外发生改变的教师,开始秉承“诚心诚意让学生做主体,严肃严格地做训练”的教学原则,来组织他们的课堂。

除了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外,他们还组织学生开展小蜜蜂读书节、走进春令营、走向军营、写数学日记等。学生的作业也是分层的,程度好的学生,作业的选择范围更大,中等生和学困生的范围要小些,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是都要做的。

“我要成为最佳的我!”也许是对主体性实验的生动诠释。经过各种实践活动的熏陶,实验班的孩子表现出了自信、自主,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磨砺而出的“主体性”实验,一经问世就引发了一场“大道旋风”。

1998年,在该校举行的全国校长大会上,看到来听课的专家们,几个学生主动提问:“你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见多识广。我想问问,对于最近上映的《泰坦尼克号》,您怎么评价,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专家们听到这样的提问竟出自小学生之口,不禁感到惊喜和赞叹。

“星期天,我们一家三口去逛书店,正好有一批打折的书。爸爸买了一本,原价12元,打8折;妈妈买了一本,原价15元,打7折;我买了一本,原价10元,打9折。谁花的钱最多?”这是一名学生写的数学日记《打折的书》。有了良好的学习思维,生活也就成了他们无处不在的家庭教师。这些也向家长以及其他对学生活动表达担忧的人证明,实践活动多了不仅不会耽误学习,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实验班的设想不是跟风跟出来的,而是根据我们当时的特点提出来的,切中要害,成效明显。”马丽娜介绍,这届实验班毕业时,囊括了全市中考前5名。

春风“终度”玉门关

“别人都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我一把火也没有。”但内在的责任感促使她挑起了大梁。短短几年间,主体性实验从点变成了面。

2005年,学校陷入了一个教学质量下滑的时期。这时,马丽娜被提名为校长。出于对教师岗位的喜欢,以及对家庭的责任,她又来了个“不愿意”。不过,思考之后,她还是临危受命,挑起了重振这所名校的担子。

“第一年当校长,我有点不太会当。别人都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我一把火也没有——没思路。”马丽娜笑着回忆,“而真正对我有触动的是全校第一次教师大会。”

那几年,人民大道小学的优秀教师外流比较严重。为扭转学校教学质量下降的局面,马丽娜果断提拔了6名副校长,清一色的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又招聘了29名优秀师范毕业生。在她称之为“谈心会”的上任后首次教师会议上,马丽娜一抬眼,望见了台下那一大片的200名教师。目光相触的那一刻,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她对老师们说:“咱得把心拢起来,好好干!”

可往哪个方向拢?摆在面前的选择是,重写新篇还是继承发展?他们一致的见解是“恢复主体性实验的优秀传统”。有人形容为,“把割断的历史续接上,把丢掉的传统捡起来”。

当时的主体性实验已经中断。即便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2000年时,实验班与非实验班之间也是呈现着一种不均衡。那时,主体性实验班已运转了七八年,有的教师很忙碌,很快乐,而有的教师在圈外旁观,不太了解,还用河南话评价为“净作秀”。当时一位市教育局领导来视察,走进实验班看到了学生的阳光和自信,而走进非实验班则是另一种情况。他当时不无遗憾地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啊。”

为了延续传统、拓展传统,她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教师拧成一股绳,锻造成朝着一个方向的“强弩”。许多年轻教师对学校还没什么感情,马丽娜就把姚校长请回来,给每位教师讲学校的艰辛史、成长史、光荣史,让教师明白:今天不认真做教育,就对不起这所老名校。她又聘请了一些曾在校做过管理的老教师,帮助各部门领导做管理。还把每周三定为科研日,每周六定为学习日,每月开展两次“主体漫谈”,要求教师每月至少写4篇札记。用她的话说,现代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一些灵气少一些匠气,多一些理论少一些盲从,多一些反思少一些汗水。

班级稳,则学校稳;班级乱,则学校乱。一个基于小单元的清晰的发展序列也在她的规划中逐渐形成:低年级学生不考试,注重上楼梯、说谢谢等的习惯养成;中年级学生注重培养学习方法;高年级学生的课堂则彻底放开,打造活跃、自主的高效课堂。现在的马丽娜依然坚持每周听课,她说:“我评价课堂,先不看他的教学内容讲得如何,而是先看课堂开放得怎么样。”

她还带领学校根据儿童成长的心理、学习特点研究出了“未成年人学习心理研究提纲”,发展和创新了“大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目标体系和测评体系,要将主体教育这一理念落实到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上。

三年级的许星同学自豪地说:“我们班每个小朋友都做到了见客人问好、不吃不带零食、见了纸屑捡起来。”马丽娜认为,这样“细小”的美德透出的是孩子们的小主人意识,曾经散了的心在大道再度被聚拢了起来。

短短几年间,主体性实验从点变成了面,原先两个实验班已经变成了六个年级12个班。“我现在可以说,‘春风度了玉门关!’而这一切,都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也许,这正是最令马丽娜骄傲的事。

“主体性教育不是标签,它已经逐步融化在了我的血液中。”马丽娜说,“当一个校长有先进理念支撑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横亘在面前。”她的理念就来源于当教师时在课堂上怎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怎么发挥学生的长处。

马丽娜没什么“官瘾”,离不开这个曾经付出艰辛的地方。现在,即便当了校长,她依然觉得自己骨子里还是一名教师,只不过是在学校管理中,运用了一名教师的数学思维。

干练,公平,无私,是其他教师对马丽娜的评价。而马丽娜这样形容自己:“有时候,敬业和优秀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正是这种内在驱动力,推动她一步一步往高处攀登。

5.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让“小鬼”真正“当家”

中华网 洪生

上学时,没有家长开公车接送;作业本,也没有一本是家长单位的稿纸。这是近来河南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少先队开展“廉洁,从两个‘不’开始”活动的结果。

此项活动是由这所小学少先队自发组织的。据校长马丽娜介绍,原因是中队长在检查作业时,发现同学们用的稿纸五花八门,但很少用自费稿纸;上下学时,家长用公家车接送学生的情况不少,造成交通阻塞。在少先队例会上,队员们认为:使用公家稿纸看是一件小事,却丢掉了廉洁的好品质;坐公家车上下学也是不合适的。最后大家集体宣誓:廉洁,从两个‘不’开始:不乘公家车上下学,不用公家稿纸。

近年来,人民大道小学在开展素质教育方面积极探索,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校尊重学生差异,真正将学生当主人,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成功的机会,让“小鬼当家”。马丽娜说,“除去安全的原因,只要孩子们能自己做的,我们都要求教师引导孩子去做”。

在这所学校,有这样一个部门——“群星自主服务中心”,这是由少先队组建的自主服务机构。下设绿色回收站、警长巡查队、小巧手园地、小阳光银行、失物招领处、小鲁班维修站、知心朋友服务台、小喇叭记者站、红十字会等11个部门。负责人均由队员自己选择;活动内容由队员独立拟定;活动过程也由队员主持策划。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告诉记者:在群星中心,感觉自己明显长大了,过去同大人交往总是怯怯的,现在从容多了。同时,学校提倡班级自主管理,班干部实行轮换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务和岗位,人人均参与班级管理。

作为河南省重点小学、全国百所小学名校之一,人民大道小学的主体性教育实践经验,已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已被中国教育学会列为全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推广。

6.生动的“富矿”

《辅导员》杂志

“六一”是孩子们盼望的日子,更是让他们激动、自豪的日子。

在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人民大道小学,“好儿童、好少年”表彰会正在进行。首批获得“爱国小主人”“服务小主人”“科学小主人”“勤劳小主人”“互助小主人”“诚信小主人”“遵纪小主人”“节俭小主人”这八个“小主人”奖项的队员们是全校开展的“读好书,知荣辱,做主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中的佼佼者。他们在自己的节日里,体验着成功的滋味,更明确了奋斗的目标。

八个“小主人”奖项的设立,源自1984年3月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来人民大道小学视察工作时为少先队员的亲笔题词——“立志做祖国的小主人、学习的小主人、少先队的小主人”和“多读书,读好书,立志做有知识的人,做对人民有用的人。”它既是人民大道对胡锦涛同志向广大青少年提出的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的贯彻,更是他们对小学德育持之以恒探索的进一步深化。

20多年来,这所全国整体改革实验校的师生在老校长、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姚文俊的带领下,认真学习、理解胡锦涛同志的题词精神,坚持“德育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不断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探索德育工作新方法:1979年,在全国率先编写了《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提纲》,实现了德育内容系列化、德育途径网络化、考察方法科学化;1988年,制定了《学校德育社会化实验研究方案》,开始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融为一体,搭建起“全方位、全天候”的大德育网络;1992年,在主体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又选定了“继承传统,学做真人”的“三五”教育(五爱情感、五好习惯、五自能力的教育)实验课题,编写了“三五读本”校本教材,制定了《小学生主体性德育实验方案》,该研究成果荣获了全国德育科研成果优秀奖。

“富矿”是一个矿业名词,通常是指有用元素含量高,可以直接冶炼的矿石。

到人民大道小学采访的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曾形象比喻“人民大道小学就是一座富矿”。的确,其生动的德育研究和实践成果不仅成体系,而且极具操作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挖掘这座“富矿”中的精华吧。

“我要成为最佳的我。”——不放过机会的孩子们

在安阳,提起人民大道小学的孩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