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早在1964年年底召开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宣布:在20世纪内我国将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从此, “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成为党和国家凝聚全国人民力量的伟大旗帜。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在20世纪末实现国家“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刚结束时,我们党也曾重申要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但是随着封闭的国门被打开,看到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后,中国能否在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成了人们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
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国客人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50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70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两天后,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又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现代化”。
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个概念,是邓小平的政治智慧,既延续了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又实事求是地降低了标准,更有可行性。“中国式的现代化”有什么标准?邓小平给出了答案: “如果我们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就很不错,可以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邓小平用普通人民群众容易理解的家常话来描述现代化发展目标,使“现代化”这样的抽象概念更加生动具体,更加深入人心。
开放的中国引起世界关注,一些外国政要非常关心“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等问题。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明确回答了一些人们关心的问题。他说: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①
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我国未来的一个发展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邓小平在阐释我国发展目标时,经常是用人均数字,且以美元计算。这是因为他讲这些问题大都是在接见外宾的场合,以美元为标准便于进行国际比较。同时,人均数字能够给人们更直观的感受,更加鼓舞人心。于是,人均美元数字的小康标准不胫而走,成了社会上的流行语。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把邓小平提出的20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的构想确定为今后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
在制定和不断完善20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邓小平又开始思考中国下一个世纪的发展目标。1984年4月,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在30年至50年内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同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书记、政府副首相阿方索·格拉会谈时,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概括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100年间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他说: “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〇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②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进入21世纪,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到2000年年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当然,也应该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达到的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21世纪前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发展、民主更健全、科教更进步、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和谐、人民生活更殷实。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大会强调,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我国未来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既体现了党和人民勇于进取的雄心壮志,又反映了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