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从北方**,直逼上海、南京,国内“亡国论”思想一度甚嚣尘上。然而仅隔数月,八路军对日作战取得平型关大捷,国民党李宗仁率部在徐州会战中重创日军,此时又唱起了“速胜论”的高调,甚至有人断言很快就能打败日本侵略者。这两种论调广为流传,影响着抗日大局和人们的情绪。
此时,中共党内对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还存在着很大的意见分歧。在1937年8月下旬洛川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引发了争论,未能完全说服与会的多数领导人。11月底,共产国际又派王明等带着莫斯科的指示精神回到延安。在12月9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王明直截了当地否定了毛泽东的主张,称“游击战不能战胜日本”“没有统一的国防军和统一的正规军是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我们要拥护统一指挥,八路军也要统一受蒋指挥。我们不怕统一纪律、统一作战计划、统一给养”。这不可避免地使毛泽东的主张受到了更多的质疑和批评。
抗战的前途究竟在哪里?一时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大问题。显然,不澄清人们思想中存在的种种错误认识,便不能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共御外侮,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面对这种国内形势,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对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进行“总结性解释”。
为了加强军事理论研究,毛泽东组织力量开展学习研究工作。恰好这时郭化若从党校学习结业,毛泽东马上安排他留延安工作,并为他找了一间宽敞的大房子,说是要给他“一个好的写作环境”。毛泽东同时告诉他:“你不担任任何别的事,专注于战略问题的研究及编辑部事务,务把军事理论问题弄出个头绪来。”
除了督促郭化若着手进行理论性研究工作外,为了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同时也为了督促自己尽快多读一些军事理论方面的书籍,毛泽东相继组织成立了两个学习研究组织——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和《战争论》研究小组,召集在延安的军事将领,研究当时国内外的大事和抗日战争的重大战略问题,以研究全局、讨论战争的战略为主要形式,以期形成正确的战略认识。
1938年年初,困扰毛泽东的很多问题逐渐明朗化。通过向敌后平原地区派遣小股主力部队的大胆实践,毛泽东逐渐明确了“怎样进行持久战”和靠持久战“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办法。同时,经过组织小组共同学习研究和自己的刻苦学习,毛泽东有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在此基础上,他决心动笔写作《论持久战》,对抗日战争全局进行深入分析论证,同时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
毛泽东的写作过程是十分辛苦的。他白天工作非常紧张,要对八路军的战略行动进行及时分析和正确指导,对边区建设中的各种重大问题拿出解决方案,还要起草电报,读书读报,研究问题。只有到了深夜,他才能坐下来点着油灯写作。
据当年毛泽东的卫士回忆,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时十分投入,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动。有时实在太累了,就站起来在屋子里走动几步,然后很快又坐下来写作。夜深了,毛泽东饿了,就叫卫士送来一块烤红薯,吃完了继续写作。有一次,毛泽东写作入了神,他的脚挨上了炭火盆却浑然不知,直到炭火盆把鞋子烤焦了,满屋子弥漫着焦烟的气味,才被卫士们发现。卫士们进来给毛泽东换了一双鞋子,毛泽东又继续写。
毛泽东写完《论持久战》之后,一开始并未考虑出版或者发表的问题。他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在党的高层搞清楚问题,统一认识。因此,他决定先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讲一讲。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用了近十天的时间,讲完了《论持久战》的基本内容。毛泽东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战取得胜利的客观依据;指出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毛泽东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持久战的深厚基础在于广大民众。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正确地回答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对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有了一个清楚的描述。因此,他首次演讲,就使听者由衷地信服,连在理论上好挑别人“毛病”的王明,也不得不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水平非常高。
陈云听了毛泽东的讲演后,感到毛泽东讲得非常深刻,非常有说服力,毛泽东的理论对全党、对全国抗战,都有重要指导意义。于是陈云第二天就对毛泽东说:是不是可以在更大一点的范围给干部们讲一讲?毛泽东考虑后,接受了陈云的建议。
公开出版《论持久战》的决定作出后,中共中央当作一件大事来办,采取了特别措施。延安当时缺纸,就设法从国民党统治区搞来一些纸,负责排字的同志日夜加班编校,印刷工人日夜加班印刷,很快就把《论持久战》印成了书。
该论著一发表就引起了全国上下的钦佩和尊重,有一个外国记者评论:“不管他们对于共产党的看法怎样,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是谁,大部分的中国人现在都承认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并且无误地描绘了未来的一般轮廓。”程思远回忆道:“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达。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公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①
至今,一个伟大的声音仍在人们耳边回响: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论持久战》的军事理论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今天仍在影响着中国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