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尝试和创新,孩子永远找不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家长应该对孩子的探索报以鼓励。这样的好处,是能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主动寻找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克服困难.取得最大的成功。
习惯20
培养孩子制订学习计划的好习惯
学习是场持久战,是场马拉松,是从一砖一石开始累积起知识的高楼大厦。战争要有整体的战略方案,长跑要平均分配体力,盖楼要先有蓝图。同理可知,学习也离不开合理的计划。
兰兰在学习上非常刻苦,成绩却一直上不去。她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计划,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像没头苍蝇一样。学习的效果自然也跟狗熊掰苞米一样,捡了这个,丢了那个。
人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记忆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一次记忆不了太多的内容。而兰兰一忙起来,就搞临时突击,恨不得一个晚上把整本书都通读一遍。力没少出,效果却不理想。越看越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一考试就发现什么都不会。她平时学习不注意对知识的积累和巩固,一到考前就临时抱佛脚,完全是凭临时加深的印象来应付考试,一考完就忘得一干二净。时间一长,学得多,忘得也多,临时突击的作用就越来越小。真碰上大考,成绩一下子就下来了。
不爱做计划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心里对自己没底,看什么都觉得眼生,自信心越来越差,临场发挥也总是没有状态。拿兰兰来说,因为平时学习没有系统,只知道抓知识点,最终头脑里还是没有把知识全连接起来,没有形成一幅活的知识结构图,考前就总是觉得自己有漏洞。这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式学习,根本不知道要在自己的心里建立知识库,好像是在为别人学,效果当然就差,不管学了多少,都会很快忘掉。
兰兰很出力还是学不好,逐渐就觉得自己比别人笨.也不相信自己的成绩能赶上别的同学。结果,就因为学习方法上的问题,耽误了她自己的前途。并且,这种自卑感将跟随她一生,为她带来无数的挫折。
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
小林的成绩非常好,而且看上去学得一点也不吃力。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学习应该是快乐的事,学习是为了增加快乐,而不是让快乐越来越少。事实上,在班里她也是最爱笑的人,时不时还来点小小的恶作剧。一到课堂上,她的眼睛就放光,举手最多的就是她。
别的同学看她学得这么轻松,简直羡慕死了,纷纷向她请教。她则拿出了一张计划表说:“我全是靠它。”她的计划和别的同学不一样,每天都用荧光笔标出了大大的“休息”和“玩”,她说:为了保证自己的自由活动和玩的时间,我必须提高学习的效率,学得越快,玩的时间越多。
在学习的部分,她从来不写学习的时间,写的是效果,最多的是“理解”、“运用”和“熟练掌握”等字样。别人每天回家先写作业,她则先复习课堂上做的笔记,对照书里的例题,看明白了再写作业,就能十分轻松地做完了。每天写完作业,她只用10分钟的时间,把新的和旧的知识点都画到一张结构图上,是完全不看书画下来的,画的时候就等于把以前的知识温习了一遍,同时把新知识和旧知识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在计划表上,每天还留出了半个小时的时间,用来补漏洞。她把所有测验和作业中错过的题,都单独抄到一个本子上,每天补漏洞的时候,就从里面挑题目做,故意挑那些看起来比较生、印象不是很深的题,做对一次打一个钩,做错一次打一个叉,当一道题目能连续得到三个钩,她就认为自己彻底掌握,就再也不会去碰它了。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习计划应该由孩子自己来制订
计划是需要自己来执行的,一定要由孩子自己来订。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但最终的决定权一定要交给孩子。让孩子觉得这不是家长强迫自己在学,这是自己对父母许下的承诺,一定要努力完成,不让父母失望。
2.学习计划要重视效果
许多学生的计划总是重视学习时间,不重视学习的效果,容易导致有数量没有质量。家长可以要求孩子做学习计划强调效果,要设定可以检验的目标,家长定期检查。如此,孩子就能跳出读死书的怪圈。
3.计划要注意劳逸结合
过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会导致学习的效果下降。所以,学习计划要留出休息时间,适当的放松才能保证学习的质量。作为家长,在孩子放松的时候可以陪他共同娱乐,即使每天只有10分钟或半个小时,也能很好地调节情绪,给孩子带来新的学习动力。
4.完成计划要给予奖励
如果孩子能够完成计划,家长可以适当给予奖励。奖励的内容最好征求孩子本人的意见,可以在周末陪孩子去游乐园,可以陪孩子吃一次麦当劳,也可以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给孩子买一件他喜欢的礼物。奖励是一种父母为孩子庆祝的方式,一定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欢乐。
5.学习计划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为了避免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学习计划要特别强调把新学到的知识和已经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画知识结构图是一个好办法,家长可以要求孩子对自己讲解图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6.学习计划是为了帮孩子增强自信
家长一定要注意,学习计划不是为了给孩子增加压力、增加负担,而是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减少负担,增强自信心。一定要把学习计划看成是鼓励孩子的手段,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要用尽一切办法鼓励孩子。
习惯21
培养孩子及时调整学习计划的好习惯
俗话说得好:计划赶不上变化。人是活的,计划是死的,当实际情况出现了变化,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计划,也是十分必要的。当学习成绩出现了偏科,就应该花更大的力气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当因为生病等原因无法保证学习时间,也应该对学习计划进行调整,尽快把落下的科目补上。
这是一个学生的真实经历,因为计划不知变通,惹出了麻烦:
那天是周六,我依然早上6点起床,等穿衣洗漱完毕,便像平常一样收拾好书包坐到妈妈已经准备好了的饭桌前。早餐基本是固定的样式:一杯牛奶,一个煮鸡蛋,两块面包。可是那天我“出奇”地发现了一个问题:每天由妈妈完成的一道工序,这天不知怎么被忽略了:鸡蛋壳竟然没有剥好!于是我便大惊小怪地叫起来:“妈,这让人怎么吃呀!快来快来!”
妈妈正在忙着给外出的爸爸找衣服之类的东西,被我这么一叫便赶紧从里屋往小餐厅走。“啥事?”妈妈神色显得很紧张地问我。
我像老爷似的伸伸脖子,冲着桌面上的东西说:“你看,鸡蛋壳还没有剥呢!”
妈妈突然感到自己像做错了什么事似的,嘴里连声说着:“哟,我咋把这事忘了!”说着就动手剥起蛋皮。妈妈的手动了几下又忽然停了下来,怒发冲冠地对着我大喝一声:“你死人啊?这么大的人怎么连个鸡蛋壳都不知道自己剥一剥呀?”
我呢,死心眼一个,眼睛瞅着墙上的那只挂钟,嘴里却不自觉地吐出了这句不该说的话:“我是死人吗?你没看时间都过了5分钟呀!我要迟到了你知道不知道?”
这时,我见妈妈一下像泄了气似的瘫倒在地,双手拍打着自己的双腿,悲切地哭嚎起来:“我这是作的什么孽呀!你这个臭小子,我……我要是死了你怎么办呀?呜呜呜……”
妈妈的哭声把我唤醒了:是啊,我都18岁了,难道为了上大学就变成一个连鸡蛋壳都不会剥的寄生虫了?假如是这样,我上大学又有什么用呢?对得起辛勤的父亲和善良的母亲吗?我仿佛一下子从多年养成的恶习中醒悟,抖着双手将瘫坐在地的妈妈扶起,并对她说:“妈,是我不对,以后我自己剥鸡蛋壳。”妈妈一听,愣了半晌,然后破涕为笑,说:“不怪你,是妈耽误了你的时间。”说着又站起身麻利地为我剥着鸡蛋壳。此情此景,让我眼泪忍不住哗哗落下,“哇”地一声扑在了妈妈的怀里……
小岩的学习计划也受到了意外的干扰,他的处理方法就不一样了。他是在一次滑冰的时候不小心把脚扭了,在家里躺了一个礼拜。那是在初二,学习十分紧张。谁都知道,耽误一周的课程是非常大的损失。他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怎样能在病好后跟上学校的进度,不要越落越远。
他躺在**十分着急,原来的学习计划肯定不能继续用了。他一咬牙,下决心,拼了!他决定自学,把教材、参考书和习题集摆在床边,一门一门地攻。先读教材,再看参考书,最后做题。他想,上课学习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做题,只要能把题做会了在家里自己学也一样。
结果,他的这种自学方式比在学校听讲的效率还高。在学校,老师要照顾到水平不同的同学,讲的进度就不会太快,有时候他明白的问题老师会翻来覆去讲,有时候他没听懂的,老师反而一笔带过,自学就不一样了,注意力更集中,学习的兴趣更浓,效率更高,时间当然也就更充足了。结果,他不光把习题集的相关题目都做了一遍,对那些做错的题目还能从头再做一遍,直到做会为止。对于实在想不通的问题,他会记下来,晚上给同学打电话请教。
病好之后,别的同学要帮他补课,他摇摇手说:不用,我已经都学了。到测验一看,他的名次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老师让他介绍经验,他说:“非常感谢这次生病,让我学会了自学,我这才知道学习能有这么多的乐趣。”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计划中留出机动安排的时间
在每天的学习计划中,应该至少留出半个小时,作为机动安排。主要是用来回顾与复习,把前一段时间学到的知识点串起来,整理成一个系统,以加深印象,更牢固地掌握,把基础打得更坚实。
2.根据各科成绩,合理调整时间安排
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个别科目拖后腿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在计划安排上有所侧重,在成绩差的科目上多花一些时间。最好是在不影响正常计划的前提下把机动时间用来查漏补缺,每天至少要解决一个问题。
3.计划的修改要由家长陪孩子共同讨论
当临时的弥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要修改计划。最好能由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重新调整各科目的时间安排,在保持好科目成绩不退步的前提下,尽量多分些时间给不好的科目。
4.每个学期要对学习计划的执行情况做一次总结
学期结束,根据考试成绩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原来的学习计划是否得到了很好的执行,有什么具体的问题,在新的学期应该如何调整。切忌粗暴干涉,一定要在讲明白道理的前提下,双方协商决定。
5.根据突发事件,及时调整学习计划
当孩子出现生病等突**况,家长应立即和孩子协商讨论,共同制订出新的学习计划,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落下的功课补上。原则上是不要被突发事件打乱学习进度,如条件许可,生病期间家长应该多抽些时间陪孩子共同学习。
习惯22
培养孩子不断积累知识的好习惯
学习,与其说是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倒不如说是接受知识的洗礼;与其说是人掌握和运用知识,倒不如说是知识把人改变。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够完善,不够好,因此才需要通过学习来重新塑造自己,让自己脱胎换骨,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王鹏非常聪明,从小学就上奥林匹克数学学校,一有竞赛就参加,一参加就得奖,每回的竞赛名次都是全年级第一,只有一次是和别的同学并列第一。可就是这么聪明的孩子,平常的代数几何却学得一塌糊涂,在班里也只能排二十几名。正是因为别人都夸他,让他自己也觉得自己了不起,平时上课都不爱听,心想,我这么聪明,考前临时突击一下就能过关。
高一第一个学期,他在班里还是前10名,可往后越学越差,就像坐上了滑梯。每次考试他都临时突击,以为自己能找到捷径,而成绩就像一记耳光,狠狠地扇到了他的脸上。几何老师专门找他,劝他端正态度,苦口婆心跟他说:你要是这么耽误,就太可惜了。而他还是照旧,老毛病就是改不了。
有一次物理课,他认真听了5分钟,老师出了一道特别难的题,全班就他一个举手,站起来就答对了。后来,老师就跟别的同学说,像王鹏这么聪明,不认真听讲还及不了格,你们再不学就更不行了。结果别的同学都很努力,王鹏却没有吸取教训,还到处跟人说,我高中三年就听了5分钟物理课.就能答出一道难题,一副扬扬得意的样子。
他的问题是把学习看成应付差事,当成苦事,能躲就躲,既没有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也没有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他在高中时最喜欢去北京大学,找那里的学生玩,北大中文系的朋友跟他说,你和那些同龄人可不一样,你应该来我们学校,不然就太可惜了。而他呢,最后什么大学也没考上,最终失去了深造的机会。
吴灿不是特别聪明,最终却考上了重点大学。她对学习的态度,就和王鹏截然相反。从小,吴灿就爱琢磨事,喜欢装个舰船模型,做个收音机。什么玩具到她手里,都能拆个七零八落,然后自己再慢慢想办法装,连手表她都拆了不知道多少遍。
爸爸抓住她好奇心强的特点,跟她讲:学校里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一扇门,背后有一片非常广阔的世界。学习不是光知道课本知识就够了,那只是一个引子,目的是要引导你去探索门后面的世界。从那以后,吴灿就明白了~个道理,用成语讲就是“学海无涯”。她开始看课外书,里面的知识比课本更深,更广,更生动,遇到不会的问题,她甚至会找来大学的教科书自己查找。用她的话说,大学课本里讲的内容和中学一样,就是前因后果说得更清楚,更有意思。
为了保持住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父母真是煞费苦心。在家里,谁也不许提“做题”这两个字,大家约好了,管做题叫“打游戏”,做对一道题叫“过关”,全做对了叫“通关”,做错题叫“挂了”。这么做的用意就是让孩子不要对考试形成太大的心理压力,而是像对打游戏一样有一种兴奋的情绪。爸爸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任何笨鸟都能通关,只有最快通关的才算骨灰级玩家。”这让吴灿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赢得了更多积累知识的时间。
逐渐地,吴灿不光知识面更广了,而且眼界更宽了,应考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她再也不会为考试发愁了,真的把做错题看成了好事,能从中吸取教训,找到自己的不足。她自信地说:每错一次,我心里那张知识的网就能补上一个漏洞,总有一天,我可以做到“天衣无缝”,一个漏洞也没有!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帮孩子找回学习的快乐
如果你的孩子把学习看成苦差事,父母就有责任帮他改变看法。父母应该抽时间陪孩子一起复习,共同讨论疑难问题,同时营造欢乐的气氛。只有在欢乐中学习,孩子才能有兴趣不断积累知识。
2.陪孩子去买课外书
在周末休息时间,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逛书店,为孩子买课外书。除了知识性读物之外,像《哈里波特》《还珠格格》一类的畅销书也可以适当考虑,因为书中的主人公往往具备很多优秀品质,可以让孩子以他们为榜样,为自己定下更高的目标。
3.陪孩子一起看课外书
家长应该买一些与课程有关的课外书,尽量挑那些趣味性强的和孩子一起看,一起交换读书心得。尽量在欢乐的气氛中多说“真有意思”这样的话,逐渐打消孩子对学习的恐惧心理。
4.学习计划中留出看课外书的时间
为了让孩子在每天的学习中都能得到快乐,应该在学习计划中留出课外书的阅读时间,要求孩子在书里标出自己觉得重要和有趣的内容。如此,每天看课外书的乐趣,可以成为推动孩子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动力。
5.与孩子交流读书心得
家长应该抽出时间看孩子的课外书,和孩子一起交流读书心得。父母应该以平等的态度谈出自己的看法,询问孩子的想法。友好融洽的气氛能让孩子体验获得更多知识的乐趣,更好地理解父母的观点,接受父母的告诫,还能加深相互之间的感情。
6.引导孩子遇事多问为什么
求知欲是积累知识的动力。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的求知欲,遇到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可以让孩子上网查找资料自行解决。当孩子对某一科目产生厌倦情绪时,家长可以用友好的态度多问孩子和课程有关的“为什么”,引导孩子重新产生兴趣。
习惯23
培养孩子保证学习时间的好习惯
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选择用学习的方式来度过自己每天的时间,让自己在青少年时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尽量多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最终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小钟玩心很重,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心思老不在学习上。电视中一有什么好节目,他就千方百计过去看,父母不让,他就发誓,我今天的学习任务保证完成。结果,等看完电视,他也累了.作业写不了多会儿人就已经打瞌睡了。爸爸要让他坚持做完,但妈妈心疼他,想让他早点休息,结果他又跟父母许诺,我明天早上早点起来,抓紧时间把作业做完。而真到第二天早上,他又赖在**不肯起,等好不容易磨蹭起来了,又到了上学的时候。
后来爸爸订了一个规矩,晚上作业没写完绝对不许看电视。结果,电视他是看不上了,却又迷上了武侠小说。他还把书放在抽屉里,打开抽屉看书,桌面上放的是课本和作业。要不,就在抽屉里放一个游戏机,抓紧时间偷偷玩。桌上还放一个镜子,是为了从镜子的反光观察父母有没有进屋。爸爸发现了几次,没收了游戏机和好几本书,连镜子也收掉了,结果他就把眼镜摘下来,从眼镜的反光来观察门口。
小钟的问题是自己没有从心里面认识到,学习是为了自己。父母虽然逼得很紧,但这却形成了一场无休止的猫捉老鼠的游戏,_々子像孩子是为父母学的。事实上,学习是自己的事,如果孩子不能从自己心里面下决心,任何管教都不可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正因为没有把学习看成是自己想做的事,小钟才会千方百计偷懒,好像从苦役中逃脱一样。结果,每天偷一点小懒,时间一长,成绩上就落后了一大截,而且再也追不上别的同学了。积累知识,其实就像打造一根链条,只要一个环节脱落了,后面的就很难再连上,再怎么学,也难以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只能成为一盘散沙。
溪雨在学习上很轻松,课间就好好地休息,中午通常都午休,吃完晚饭通常也不是立刻捧起课本,而是先适当休息十几分钟。她晚上从来不熬夜,每天早睡早起,而且早上也不像别的同学那样,只知道捧着书苦读,而是天天坚持出去跑步。
她的学习计划,完全是自己制订的,执行过程中完全不需要父母监督,完全靠自觉。每天放学前的晚自习,她不是像别的同学那样先写作业,而是先把当天的学习笔记过一遍,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问题就向同学请教。放学的时候,别的同学已经写完一半作业了,而她虽然写的没有别人多,却已经把当天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了一遍。因为基本都理解了,写作业的时候就更快,通常能在两个小时以内写完,最后再把当天的课程复习一遍。
正是因为学得比较扎实,因此老师讲新课的时候她理解吸收得更容易,课堂上也常常举手回答问题。期末考试的时候,她得了全班第一。老师让她介绍经验,她说:“很多同学都学得比我辛苦,花的时间比我多,但效果不一定是最好的。无论作业再多,我每天都坚持要把当天学到的知识复习两遍,尽量把自己的漏洞补上,这个习惯从来没有间断过。结果越往后学,就觉得越轻松。”
溪雨的学习方法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每天保证复习的时间来巩固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十分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这确实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办法,只要能坚持下来,会学得越来越轻松。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为孩子执行计划的情况做出详细记录
当孩子订出学习计划,父母一定要严格监督。当孩子违反计划时,父母应该做出清晰的记录,告诉孩子,这是不守信用的表现,不管你多有本事,只要没有信用,别人就不敢跟你合作,最后路只能越走越窄。
2.适当给予奖惩
当孩子能坚持每天保证学习的时间,家长应当隔段时间适当给予奖励。如果孩子不能保证学习的时间,家长可以用减少零用钱等手段来作为惩罚。奖罚条件,应当跟孩子共同协商决定,得到孩子的认可。
3.家里实行公司制
在学习上,可以采用公司制度,父母当老板,孩子当员工,孩子的工作就是学习,每天必须保证一定的学习时间。当孩子不能完成工作,必须对老板解释,并给出改进错误的方案。这样,可以让孩子了解社会规则,从小严格要求自己。
4.陪孩子学习
当孩子的心思不在学习上,出现厌倦情绪时,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学习,以保证他的学习时间。做题时,可以让孩子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家长不断提问,促使孩子深入思考。复习时,可以让孩子给父母讲解学到的知识,父母通过不断提问,来检查孩子知识上的漏洞。
5.让孩子汇报成果
当孩子说他已经提前完成了学习任务,知识都已经掌握了,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向自己汇报。在孩子讲述的时候,父母要不断提问,来考察孩子是否对知识已经全面掌握。这种汇报也是一种复习,能够帮孩子加深理解。
习惯24
培养孩子善于增强求知欲的好习惯
想要考大学的学生,似乎都被绑上了战车,只要咬牙熬到终点就有希望,有没有求知欲并不重要。然而,从做题的角度而言,学校普遍追求的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训练,而为了拉开分数的差距,题目越来越强调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单凭题海战术只能让孩子受苦,并不能让他在新的问题面前给出正确答案。
而求知欲,实际就是掌握知识的能力,在自己的心里编起一张知识的网,并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弥补漏洞。只有凭借强烈的求知欲,孩子才不会在无边的题海中迷失方向,真正在高考中考出高分。
许多孩子被学习的重担压得失去了眼中的光彩,同时也失去了对一切知识的兴趣。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重者可能患厌学症,对学校、对书本都有非常强烈的抗拒心理;轻者也会在繁重的学习中不知所措,成绩越来越差。失去求知欲,会带来很多可怕的后遗症,譬如:
一问三不知。这种情况是因为对知识不感兴趣,左耳进去右耳出来,知识根本无法储存进大脑,即使勉强装进去了,在需要用到的时候,也无法正常提取出来。
屡做屡错。做错题后,听老师讲解的时候,当时似乎能明白过来,但因为缺乏求知欲,老师讲的内容并没有在心里留下来。因此,下次面对同样的问题,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走神。既然没有求知欲,无论听讲还是做作业,精神都很难集中,十分容易受外界的打扰。这样的孩子,学习效率更差,成绩也很难提高。
贪玩。对知识失去兴趣以后,就只剩下对于玩的兴趣了,当然会贪玩。他们会在课本里夹漫画,会上课听歌、打游戏,回家复习的时候,也会把武侠小说藏在抽屉里,拉开抽屉偷看。如果心思不在学习上,家长再怎么严格管理,都不会有实际作用。
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天赋。当孩子失去了求知欲,同时也就等于是放弃了自己的天赋。他的天赋没有机会得到挖掘,被白白地浪费了,这是十分可惜的事。
在美国,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份作业:“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父亲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哪是作业,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然而,这个父亲并没有立刻抱怨,而是静下心来寻思其中的道理。他发现,老师正是在这一连串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找。
父亲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看书查资料的样子,不禁想起了当年自己擘“二战史”的情形: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对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作圣经.不然就无法通过考试,拿不到文凭。他不由发出了一声感叹:“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这个例子说明,求知欲来自于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主动追求知识的前提条件,必须是知识能带来快乐,而不是挫折。为一了增强弦子的求知欲,父母应该努力帮助孩子,不断获得知识的欢乐。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孩子的任何提问一律予以鼓励
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他的好奇心就是在渴求知识,必须予以鼓励。借此机会,可以鼓励孩子寻求更多的知识。适当的引导.就能让他爱上知识、爱上学习。
2.遇到解答不了的问题,陪孩子一起查找答案
当父母无法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应该直接承认自(二不懂,并且和孩子一起查找资料,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当以后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他就会认为,是自己的努力还不够,而不是因为自己笨。
3.让孩子每个周末做出成长汇报,检验自己知识的积累
在每个周末,让孩子以表格的形式写出自己一周内都掌握了哪些知识。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的成长,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还可以在每项知识旁边标明自己喜欢与否,这样可以针对孩子不喜欢的知识,进行重点突破。
4.和孩子展开积累知识的竞赛
为了刺激孩子的求知欲,可以在家里展开积累知识的竞赛,父母也要努力学习,并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向孩子公布。这样,可以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学习,自己并不是在受虐待。还可以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找到效率更高的学习方法。
5.和孩子交流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
父母可以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跟孩子平等地交流。父母的亲身体会,可以帮助孩子明白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出求知欲。
6.陪孩子一起看趣味性的知识读物
要留给孩子读知识读物的时间,并常常询问他有什么有趣的发现,陪孩子一起欢乐。如有时间,父母也可以陪孩子一起看,对于里面提到的问题,和孩子一起讨论,这能帮助孩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习惯25
培养孩子善于获得成就感的好习惯
如果学习是一件好的事情,那就应该从中获得成功,获得成就感,获得欢乐。就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
而如果你去问现在的孩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从学习中得到的是挫折。事实上,责骂批评孩子并不能让他的学习成绩上升,因为单纯的批评并不能帮他解决自己的问题,只能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带来负面影响。
《贵阳都市报》刊发过一位中学生留给父母的遗书:
敬爱(的)爸妈:
我已不存在,请不要悲伤。我很对不起你们,请原谅。
我知道你们把我养这么大很辛苦。但是呢,我又没有报答过你们。我的成绩从来没好过,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有想死的念头,我曾经有过几次想死,但是我还是不愿意过早地死去。但是这一次,我已经彻底地绝望,并不是什么原因,而是我已感到我是一个废物,样样不如别人。而且由于没有交成绩册和补课本,
(老师)没有(让我)报到,也没有(发给我)课本,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个新生,侯老师对他讲:“后面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差生……”我想,我已被老师列入差生行列了。我也感到很绝望。下午,我去问老师,星期一交行不行?(据同学说,他假期作业有两道数学题没有通过小组检查。)老师说:“不行,今天不交星期一就不准上课。”我真的绝望了。
我也想过,我一死会给你们带来什么呢?有坏处,有好处,我一死,会给你们精神上加了不少压力,好处是我一死,你们可以节约一大笔钱,你们可以不用愁我的开支,你们可以尽情地游玩,坐飞机、坐火车、坐轮船,而不用为我担心。我死了,也不要传开来。因为会带来别人所讲的闲话,使你们很不好。如果真的很想我,便给我写信,你们尽情地玩乐吧,你们也不要想不开,存折密码是1122来生再见。
李渊
97.2.20 10:17
另加一句:妈妈,不要责怪爸爸,爸爸也不要责怪妈妈。
记住,李渊是位中学生,但他有思考和处事的成熟的一面。同样,在他的眼里,人生尽兴地玩乐是最大的难得、最大的幸运、最大的幸福——他因此用一句听起来非常幼稚却无比真诚的“你们尽情地玩乐”来祝福自己的父母。读到这里,我们都能感到,中国的孩子们因为上学而受到的心灵创伤是何等的严重!
聪聪是在美国读书的一个初中生。一次数学期中考式,主要内容是对数方程。在英语中,10g可以是数学中的对数,也可以是原木、木材的意思。考完试,聪聪在试卷上画了一只很善于咬原木的河狸,手中拿着一块木头,说:Log s ate fun!(“木头”真有趣味!)。数学考试本身得了100分,老师又给试卷上的画“原木和河狸”加了0.2分,一共是100.2分。但是0.5分以下是不算分的,因此聪聪并没有因为在试卷上画这幅图而多得了数学分。然而,这个O.2分却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数理逻辑、形象思维和自信心的充分肯定。
于是,他的父亲黄博士发出感慨:“在中国,考完试,在试卷上画画,那是绝不允许的,尽管你得100分,尽管你有富余时间,因为这不符合应试教育的基本原则。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
在黄博士看来,成就感和创造性是一对孪生姐妹,付出了创造性努力,就应该得到成就感;而反过来,成就感也会加强孩的创造性。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常常鼓励孩子,给孩子成就感
成就感需要经常性的鼓励和表扬。当孩子付出努力取得进步的时候,不管这个进步多么微小,父母也应该大声地赞扬。请记住,一次鼓励可以换来10次进步。
2.帮孩子从挫折中找到自己的优势
当孩子面对挫折,抬不起头来,父母应该帮助他分析,自己有什么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如果发挥的话,事情能有如何的改变。要鼓励孩子,任何失败都是成功的一部分,每次失败都离成功近了一步。
3.为孩子而骄傲
自己的孩子是最值得父母骄傲的。如果常常为孩子骄傲,从小就把孩子看成天才.孩子就会向着天才的目标努力。这样的孩子知道要强,愿意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4.让孩子总结,为成就付出了多少努力
当孩子取得了成绩,父母可以让孩子总结一下,这份成绩是用多少努力和失败、挫折换来的。这样,孩子能够珍惜自己取得的成绩,并用更多的努力来保持它。
5.和孩子比赛,做一个有成就的人
父母都努力做一个有成就感的人,和孩子展开一场家庭竞赛,就能让家里充满了奋发努力的气氛,每个人就都会用自己的努力去赢得更多的成就。让孩子习惯于努力,习惯于成就,他在学习上就会不甘落后,奋起直追。
6.经常强调:所有付出都会有回报
父母可以和孩子谈心,谈自己的故事,自己在生活中的付出和回报,让孩子了解,每一一份付出都会有相应的回报。这样,孩子会自觉用“付出了多少”来要求自己,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坚信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一定会取得成功。
习惯26
培养孩子正确评价自己的好习惯
孩子如果认为自己是一个天才,他就会最终成为一个天才。相反,如果觉得自己很笨,他真的会越来越笨。究其原因,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遇到难题就害怕,越怕越容易错,错了就觉得自己更笨,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在现实中,有许多孩子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天赋,反而整天在缺乏自信的状态下死读书,浪费自己的天赋。他们本来用一半的时间就可以取得双倍的学习效果,却从小被挫折感折断了飞翔的翅膀,这实在是十分可惜的。
一位语文老师发现女儿失去了曾有的天赋,他写道:
“我一向认为女儿是很有语言天赋的,可这学期,她的语文只考了78分。我记得女儿四岁时,她妈妈领她去浴室洗澡。女儿问妈妈:‘浴室的墙上怎么出汗了?’还有一次,她早晨醒来,对她妈妈说:‘妈妈,眼屎在我眼睛上跳舞呢。’除了这些,女儿还能背上十几首唐诗,还能讲许多的童话故事。她甚至能将《还珠格格》说得头头是道,比她母亲还强。可我不明白,她的语文水平怎么会在老师眼里这么糟?
“女儿考试成绩不好,从前活泼的小脸变得闷闷不乐,心事重重。她妈妈发现她默字没默出来,就骂她,说了一大堆难听的话。后来,女儿考试没考好,就学会隐瞒,学会了说谎。她谎言编得很圆,几乎看不出什么破绽。
“女儿的语言天赋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发展。担心她会像绝大多数人一样,没有自信地活着,依赖谎言而生存。”
他女儿的语言天赋,是用感性的文字捕捉心底一闪而过的印象。这种能力即使在现代作家中,也只有萧红等少数几个人拥有,这是十分可贵的。如果从教学的角度衡量,这样的语言能力应该属于研究生一级的学生才能掌握的。他女儿面临的问题,就是大学的语言能力不符合小学的语法要求。被扼杀以后,就只能用这种天赋来撒谎。
其实,很多有天赋的孩子都遇到过类似的扼杀,有时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粗暴的批评堵住了孩子的长处,他就只剩下短处了,哪里还自信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