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之人通常令人防不胜防。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什么是“巧言”?讲仁义道德比任何人都头头是道,但是却不脚踏实地。“令色”是指态度上好像很仁义,但却是虚伪的。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伪善面貌,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巧言令色”,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受人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唐玄宗时,李林甫、张九龄同为朝廷重臣。张九龄以直言敢谏著名,深得众大臣的敬重。李林甫因此怀恨在心,寻机欲置张九龄于死地。
这时,宠妃惠妃与太子产生了矛盾,就在玄宗面前诬陷太子私结党羽,图谋不轨,求玄宗将太子废掉。枕边风吹多了,玄宗动了心,提到朝廷上讨论。张九龄坚决不同意,并说因一个女人之言就废立太子,实非明君所为。玄宗听了,非常不高兴。李林甫乘机来到后花园,拜见玄宗,说张九龄是太子的同党,所以才会这样说。此后,玄宗对张九龄就产生了偏见。
开元二十四年,玄宗想加封牛仙客为幽国公。张九龄认为此人不过善使谨慎保身之术,并无大功,不宜封此重爵,便相约了李林甫一同去诤谏。李林甫当面表示同意,但到了玄宗面前,轮到他说话时,他却装作沉思之态,默然无语。玄宗仍坚持加封牛仙客,张九龄坚持自己的意见,说牛仙客目不识丁,不宜重封。玄宗听了更加不高兴了。
李林甫又寻机前来,劝谏玄宗说:“张九龄固执己见,有不敬之罪,在用人问题上处处与皇上作对,只不过图谋树立太子党群,为自己留条后路而已。”一句话说得玄宗大怒起来,当即令李林甫代拟诏书,将张九龄贬官外放。
李林甫眼珠一转,怕这件事情引人怀疑到自己头上,影响不好,就急忙说:“陛下把张九龄贬职外放,显得皇上没有气量,不如先放放再说。”玄宗听了认为有理,便没让李林甫写诏书,不过,玄宗对此事却耿耿于怀,终于瞅个机会罢去了张九龄的宰相之职。
张九龄的固执耿直在李林甫的巧言令色面前败下阵来。生活中有许多貌似忠厚,实际上心怀叵测的人,常常是“大奸若忠”。对于这样的人,不能不多加防备,应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伪君子。
巧言令色者一般都是“风吹两边倒”的人。像墙头上的草,善辨风向,见风使舵。这类人,没有是非标准,“风向”是他们唯一判别的标准,谁上台了就说谁的好,谁下台了就说谁的坏。
唐歌在某市的某局长手下任办公室主任,每逢有酒宴,他自然作陪。他懂事地举杯敬客人说:“局长是廉政领导,酒量有限,您随意我喝完。”对方很受用地点点头。局长夸赞说:“我这下属能力很强,会办事。”唐歌谄媚一笑说:“谢谢您的夸奖。”一年之后,唐歌在局长的栽培下,当上了副局长。
后来,局长因与新来领导不和,被挂了起来。这时,唐歌一翻眼皮说:“他活该,谁让他在位时趾高气扬呢,我早受够了,不踹他一脚,就对得起他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当权的领导面前点头哈腰,即使被领导批评得很不对、很无理的时候,脸上也总带着那种谄媚的微笑,口中说着巴结讨好的词。而转身面对失势的领导,不仅见风使舵,还落井下石伤害别人,并能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对于这些人只说是势利还不够,完全是丧失人格,失去了底线。
一个人对人如果总是花言巧语,所有的一切都是假装出来的,肯定不会有发自内心的“仁”,没有仁的人必然也得不到什么好结果。所以,我们应明辨是非,不要陷入小人的口舌之中。同时,更应警戒自己,不做巧言令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