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每个人,别做“势利”小人(1 / 1)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称某些人为“势利眼”。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某某太势利了,就是一个势利小人!因此,人们常常把势利与小人联系在一起,势利的行为也是一种为人所不齿的行为。

何谓“势利”?即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势利眼”最大的不好是投机和实用主义。看谁有权有势,就献媚巴结;见谁失势落魄,就冷落嘲讽,甚至狠狠地踹上一脚。传说中的势利眼是这样一种人:天生就有两副面孔,他们笑脸相迎的肯定非权即贵,冷眼相对的必定穷困潦倒,对人对事利字当头,益字出发。对于没有利用价值的人,他们不会想亲近,顶多虚与委蛇。

有这样一个故事:郑板桥在一寺院游玩偶遇方丈,方丈见他衣着俭朴,就冷淡地说了句“坐”,又对小和尚喊“茶”。一经交谈,方丈顿感此人大有来头,就将他引进厢房,一面说“请坐”,一面吩咐小和尚“敬茶”。又经细谈,得知来人是赫赫有名的郑板桥时,方丈急忙将其请到雅洁清静的方丈室,连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

势利眼又称“看人头”。这样的人在与人交往时,以官职、衣冠、钱财取人,媚富贱贫,趋炎附势。势利眼们都是以权势或财势来区分人的尊卑,他们瞧不起不如他们的、落魄的人。美国西北大学教授约瑟夫·艾本斯坦在其《势利:当代美国上流社会解读》一书中,辛辣嘲讽了潜藏于社会表象之后的运行机制——势利。他写道:“势利眼分为两种:瞧不起不如自己的,和艳羡强过自己的人并在他们面前自甘下贱。”

周国人苏秦才华出众,却家境贫苦,他曾向秦惠王进献过统一中国的策略,却碰了一鼻子灰。苏秦把旅费耗尽后,几乎是乞讨着回到家乡的。正在织布的妻子看见久别的丈夫落魄归来,连身子都没有移动。苏秦向他正在煮饭的嫂嫂要食物,他嫂嫂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苏秦惭愧之余,下工夫研究国际局势,改变了主张,提出对秦国采取合纵对抗政策。之后,他再度出发,向燕国国君姬文公进言,这一次他获得了突破性的成功。姬文公介绍他去见赵王,赵王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苏秦又联合了韩国、魏国、齐国、楚国,最后六国一致同意签署这个盟约,并一致任命苏秦为他们的宰相。

当苏秦再次回到周国时,已不是上次回家那种可怜兮兮的模样了,他以六国宰相之尊,鲜衣怒马,随从如云,国王诚惶诚恐地隆重接待他,沿途扫除街道,准备官舍。曾经使他挨饿的嫂嫂,也匍匐路旁,连头都不敢抬。苏秦问她:“你从前怎么那样轻视我?而今天又怎么如此恭敬?”她嫂嫂老老实实地说:“只因为你今天既有地位又有钱。”此情此景,真是让人感慨万千。于是乎苏秦仰天长叹:“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战国策》里的这段描述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把“势利眼”的形象描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苏秦的嫂嫂一语道破势利眼的本质:想得到他们的尊敬,其他什么都不需要,只要地位高而又有钱就够了。

“势利眼”就是这样,对权势在握者,他们绝对毕恭毕敬,形如哈巴狗。如果有朝一日你不在势头上了,或你一无所有了,他那张脸立刻寒如严冬,曾有的春风般的笑容、如火热情都顷刻烟消云散,那目光含枪带刺,叫你彻骨透寒,他甚至还会在你身上踏上一脚。

你若失势又复得时,他们又马上换了副笑脸,呈现一脸的谦恭,说话让人如沐春风。这时,你不得不感叹,势利小人的变脸术可谓炉火纯青!

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廉颇手握大权时,其宾客络绎不绝,而当他被免职后,众人尽散,另附他人。待他官复原职后,宾客又如蚁而至,廉颇于是将其逐出门去,而宾客却大喊冤枉:“天下的人都以势道交:您有势,我们跟从您;您失势我们就离开了,这是天理呀,有什么可埋怨的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确实无法做到完全清高,为了生存,难免势利,但要保留一个做人的前提:把不伤害别人作为最后的底线。你可以为自己的利益势利一点,但千万别做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