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有了某种失误,我们点破别人的错误时要抱有同情心。这里的同情不是同情他人的错误,而是要考虑对方得知错误后的心情,只有这样的批评才不会置对方的心理感受于不顾。也就是说,你在点破别人的错误时一定要注意维护对方的脸面,保护他的尊严。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过分直率地指出对方的错误,等于剥夺了对方的尊严,撕破了对方的脸面,这样,即使你的意见再好再有用,也难以让它发挥出“效益”来。因此,只有对方认识到你是站在他的立场上点破他时,才会接受你的批评并对你表示感谢。
有一个领导找下属谈话:“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我觉得在这一点上你的做法似乎有些不妥。”这儿强调的是某一局部环节,而不是一览无余地推及全部,口气中带有商量、劝慰的味道。这样的批评容易让人接受,从而起到促使其正视问题、改正错误的作用。
但如果这样说:“我看你这辈子是不会好了!”“你真是屡教不改啊!”这可能是出于无奈,恨铁不成钢。但对听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宣判,是很难让人从心底里接受的,自然也起不到批评的作用。因此,在批评别人的时候,一定要留有余地,否则会适得其反。
批评他人时,不能不顾被批评对象的感受。那种不管别人出了什么差错,都要当着众人的面给予指正的做法,除了造成被批评者的心理抵触之外,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在指出别人错了的时候,也应该做得高明一些。你可以用若无其事的方式提醒别人,这将会收到神奇的效果。
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在与别人相处时,会尊重别人,尽量减少对别人的伤害。积几十年研究和体验之精华,卡耐基向世人展示了在与人相处时避免伤害的艺术。
卡耐基简述了他与其侄女之间的相处经历。高中毕业三年后,他19岁的侄女约瑟芬来到纽约担任卡耐基的秘书。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她的做事经验几乎等于零,身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有一天,卡耐基正想开始批评她,但马上又对自己说,“等一等,卡耐基。你的年纪比约瑟芬大了一倍,你怎么可能希望她有与你一样的观点、一样的判断力。还有,你19岁时又在干什么呢?还记得你那些愚蠢的错误和举动吗?
诚实而公正地把这些事情仔细想过一遍之后,卡耐基得出了结论,约瑟芬19岁时的行为比他当年好多了,而且他很惭愧地承认,他并没有经常称赞约瑟芬。
从那次以后,每当卡耐基想指出约瑟芬的错误时,总是说:“约瑟芬,你犯了一个错误,但上帝知道,我所犯的许多错误比你更糟糕。你当然不能天生就万事精通,成功只有从经验中才能获得,而且你比我年轻时强多了。我自己曾做过那么多的愚蠢傻事,所以我根本不想批评你或任何人。但难道你不认为,如果你这样做的话,不是比较聪明一点吗?”
约瑟芬虚心接受了卡耐基的批评,并不断改进自己。后来,她成为西半球最完美的秘书之一。
批评之前,要尽量先创造一个和谐的气氛。做错事的一方,很可能会产生不自觉的抵触情绪。即使他表面上接受,内心里却不见得赞同。所以,不妨先从自我批评开始,让他放松下来,再开始你的批评,这样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卡耐基说得好:“如果经过一两分钟的思考,说一句或两句体谅的话,对他人的态度做深入的了解,就可以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保住他人的面子。”因此,当你要批评他人时,请事先冷静地想一想,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既能达到指出他人过失、使当事者受到教育的效果,又不会让别人丢了面子,伤了自尊。
大多数的批评者,往往是把重点放在指出对方错的地方,但是却不能明确地说明对的方法是什么。有人批评别人:“你这样做真是太蠢了!”对方听了这样的话以后,只会觉得不服和反感。但是如果你在指出对方的失误以后,再谦虚地提出建议,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从某个角度来说,批评的目的在于使被批评者觉悟,从而纠正自己的行为。批评人不能把人看死、不能把话说偏。正确的批评方法是,批评时注意把握分寸,措辞严厉但不过头,给被批评者留有改正错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