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闭症的成因,我们用了前37节的篇幅跟家长朋友做了分享。从这一节开始,我们评估自闭症的症状。
了解自闭症的人或许都知道,自闭症有三大症状。症状一:社会交往障碍,也就是说在社交上出问题了。症状二:交流障碍,也就是在语言上、沟通上出问题了。症状三:兴趣狭窄或者是重复刻板的行为,也就是重复一个动作、行为、游戏或者一句话,似乎没完没了。
那么,当孩子出现这三大症状的时候,是不是就意味着他得了自闭症呢?
下面是我们工作中碰到的一些家长带孩子去诊断自闭症的原因:孩子在小的时候,不愿意和其他孩子玩、不愿意大人抱、不喜欢大人触摸他的手和脸等;或者孩子不爱讲话,很腼腆,很内向,大人教他讲话他也不讲;或者孩子玩的时候,会非常专注地玩一样东西很久很久。出现这些情况时,有的家长就怀疑孩子是不是出问题了?是不是不正常呢?怎么跟其他的孩子不一样啊?孩子是不是得了自闭症呢?然后,有的家长就带着孩子去儿童医院做各种各样的测试和检查,或者直接让精神科医生帮助看看孩子是不是得了自闭症。但在我们工作人员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常常发现家长的描述和孩子的表现有很大的差别。
工作中,我们接触到一个自闭症家庭的时候,会和妈妈一起做“50项评估问卷”,同时和孩子互动并观察孩子近2个小时,当我们对照自闭症三大症状时,却很难对号入座。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问,在自闭症的成因和治疗方案都不明确的当下,把这个自闭症的标签如此简单地贴到孩子身上,对于孩子来说是公平的吗?是客观的吗?
我想通过爱因斯坦的例子来跟大家做一些分享。
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但或许很多人不知道,爱因斯坦小的时候说话非常晚,到3岁了还不会讲话,另外学走路也非常慢;上学时大多数学科的成绩都不好;记性也不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不能给出清晰的答案。爱因斯坦又是一个腼腆、沉默寡言的孩子。所以,在他小的时候,常常被大人认为是发育迟缓,或者被其他孩子看成是迟钝呆滞的孩子。他的爸爸妈妈也怀疑这个孩子是不是智力发育有问题,或者哪里出了问题?但爱因斯坦的一个叔叔给了他一个能转动的罗盘,爱因斯坦就对这个罗盘非常感兴趣。他会非常专注地观察这个罗盘,走到哪里都带着罗盘,并一直专注地看。然后,他就想为什么这罗盘的指针总指向北呢?看到这里,如果你是爱因斯坦的家长,当你看到这个孩子有这些表现的时候,你会不会认为他得了自闭症?说话晚,不沟通,行为又刻板,学习又不好,记忆力也不好,你是否会给他贴上自闭症的标签呢?也许在那个时代还没有自闭症这个词,但当父母看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症状的时候,可能就误认为我的孩子出现了问题或者生病了,然后就带着孩子去各处诊断和治疗。现在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智力非常高,没有任何结论确认爱因斯坦患有自闭症,他反倒成了一个非常伟大的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做父母的,观察孩子的行为不是一时一刻的,我们要把孩子一系列成长的轨迹和发展心理学对照,再结合对大脑神经系统的检测来综合评估孩子是不是得了自闭症,这样对孩子来说才是公平和负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