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关系使得孩子产生的外在表现已经写进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中。自闭症的症状表现之一就是孩子的眼睛不能和其他人对视,包括和妈妈。症状之二是孩子的身体对妈妈对爸爸或者对他人也是回避的。别人想要拉他的手,想要抱他,想要走近他,他都是拒绝的,躲闪的,或者是排斥的,甚至是攻击的。
有些妈妈也许会问,难道孩子小的时候就不能离开妈妈?不是也有一些由奶奶、外婆甚至保姆代养大的孩子,也成长得很好吗?这些疑问非常值得我们探讨。
第一个我们需要问的是,无论妈妈有多忙、有多累、有多远,妈妈心中的价值排序是什么?我重要?还是我的孩子重要?还是我的成就和成功更重要?还是每个部分同等重要?如果妈妈内心有了清晰的排序,也许答案就明了了。在当下的社会发展阶段,我看到很多妈妈,包括爸爸,也许认为成功和成就比自己和孩子都重要,因此,就全身心地追求事业的发展、权力的获得和财富的提升,进而丧失了自我关爱,也错过了孩子的养育。所以,如果一个婴儿出生以后,虽然妈妈工作很忙,但仍然能够抽出空闲时间跟孩子视频,咿咿呀呀问话,嘻嘻哈哈回应,嘘寒问暖关怀,也许就可以让孩子感觉到妈妈是爱他的、想他的和挂念着他的。婴幼儿获得爱的方式和成人会有不同。婴幼儿获得爱的方式往往就是身体的感知而不是头脑的感知,也就是说体验是孩子获得爱的重要的通道。
第二个问题我们也许会问,照料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是什么?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是保姆这样的照料者,如果面对那些父母两地分居、外出打工,或者是父母经常加班的孩子时,会不会常常在孩子面前传递“你要听话,你要懂事,妈妈爸爸都是为了你才选择去外地打工的,妈妈爸爸都是给你赚学费去的,妈妈爸爸也很累,他们也不容易,他们成功了你也跟着成功了”等信息。如果孩子长期听到这样劝慰的话,便会认为父母的成功比他这个人重要,钱比他这个生命重要。无形中,孩子就学会了用沉默和压抑、抑郁和难过,隔离或者隔绝跟父母的爱。所以,孩子慢慢就变得不说话了,不爱看人了,不愿意靠近了,所以,拒绝和远离是他们能够保护自己的最恰当的方式。长此以往,自闭症的外显症状便慢慢形成。
第三个问题我们也许会问,妈妈或者爸爸怎样做到尽责的养育?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孩子一旦出生了,就把孩子全然交给长辈养育,或者长辈早就等着替代养育了。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或许会经历三种情形的挑战和调整。其一,如果隔代养育者充分替代了妈妈爸爸,那么孩子会在心中把隔代养育者视为心理学意义上的重要他人,而慢慢将自己的父母从自己的视线中淡化,变得疏远和疏离;其二,如果隔代养育者不能成为孩子心中的重要他人,而父母又不能尽责,还是更多指望隔代养育者发挥养育功能,孩子就会对隔代养育者和自己的父母都变得疏远和疏离;其三,如果父母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保姆这样的照料者,而保姆又没有学会怎样爱孩子,只是完成日常的擦、洗、涮这样的工作,孩子就会跟任何人都选择疏远和疏离。所以,做一个内心充分准备好的且有爱的能力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后天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个我们要问的就是,妈妈在自己童年的时候,是否与自己的妈妈有这种回避型互动关系的情形。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妈妈在她的童年没有获得安全型依恋,当她成为妈妈以后,她也不可能或者不会从她自己妈妈那里习得好的经验,更多时候她会重复自己妈妈养育她的方式来养育自己的孩子,这就是“强迫性重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