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母婴之间回避型互动关系是如何发生的(1 / 1)

这一节我们聚焦到孩子和妈妈之间建立互动关系的第二种类型,也就是回避型的互动关系的探讨上。

每一个妈妈都希望跟孩子建立一个安全和可信任的关系。但是我会接触到一些妈妈,无论是因为生存的需求,还是因为家庭文化的原因,抑或是个人养育孩子的价值取向原因,会使得一些妈妈在跟孩子的互动关系上形成这种回避型的模式。

所谓回避型,我们在评估时就需要问,是谁回避谁呢?是妈妈回避了孩子,还是孩子回避了妈妈?其实两者是相继发生的。从症状意义来看,我们在评估的时候要看是不是孩子首先在回避妈妈,如果是的话,我们就可以评估为回避型互动。那么从原因的角度评估,或许是妈妈先回避了孩子,当孩子用尽所有的努力都不能获得妈妈的安全型依恋时,孩子会自动化地生成回避型的互动模式。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那我们先从第一个角度来看,妈妈是如何回避孩子的。

在当下很多时候,有一种很常见的情况,就是妈妈特别忙碌,因为她的工作忙、工作压力大,在孩子出生以后,她就不得已会跟孩子分开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有的短,有的长,有的甚至可能几年间孩子都见不到妈妈。这样的话,妈妈就会把孩子放到外婆、奶奶或者其他保姆身边来照料,这样其实从妈妈的主观角度上讲,她就隔离了和孩子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而孩子跟她的互动,或者她跟孩子的互动也自然而然不能获得更好更充分的满足。

讲到这里,也许有的父母会问,哪一个父母不是爱自己孩子的呢?怎么孩子觉得我在回避他呢?我出去打工赚钱,离开家发展学业和事业,不都是为孩子将来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吗?或许有的妈妈会问,孩子一旦觉得妈妈有意回避了他,他也回避了妈妈,这里就出现一个困难或者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孩子才可以重新回到妈妈身边而和妈妈亲密起来呢?

我们再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一个孩子天然地需要妈妈,这是生命的渴求。那么,如果一个妈妈离开了孩子,特别是在孩子18个月内经常见不到妈妈的话,孩子的内心就可能形成一个很深的想法或者观点,认为妈妈不爱他或者妈妈抛弃了他。所以当妈妈有一天有机会回到孩子身边的时候,孩子因为已经习惯了和照料者的关系,或者习惯了照料者的照料方式,或者早已忘却妈妈的样子,而妈妈对于孩子来说已经成为了可有可无的象征物,所以孩子内心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情绪,要么生气,要么愤怒,要么就是讨厌,继而就选择了对妈妈避而远之。所以当妈妈再次出现的时候,孩子就不会及时转向妈妈、扑向妈妈,而孩子仍然在玩他的玩具,或者即使妈妈叫他,他也不回头、不应答,爱答不理。由此回避型的依恋关系就发生了。有些妈妈看到这些场景时就会伤心、难过、落泪。此时妈妈要学习“重新来过”的补偿式养育方式,也许就可以找到孩子回来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