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1)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细节成就人生。对于修行的人而言,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经验、点滴智慧就是佛理。那些小小的细节,那些毫不起眼的细微之处,常常体现了一个人修行功夫的高下。

对于悟者而言,佛理处处都在,又处处都不在。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智慧就蕴涵着深层的佛理。

修行的点滴功夫是什么呢?它就像是浩瀚海洋的一滴水珠,像千里钢轨上的一颗道钉,是巍巍群山中的一抷泥土,是我们接待客人的一个眼神,这些虽然都很细小,但却是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不可缺少的。

这些点滴的功夫,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细节。它常常很“小”,所以被人视而不见;他常常很“细”,所以使人感到烦琐不屑。然而,很多时候,一件事情成败与否恰恰就取决于这些细节。不同失败事例都有着同样原因,签合同因为错字而损失数万;按错电钮造成重大的事故;林场的一丝青烟足以引发大火,这些事件始终在告诉我们,细节不能疏忽。

有一位石先生搬进了新居。

送走了最后一批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后,石先生与太太刚要躺在沙发上休息一下,这时门铃又响了。石先生想,这么晚了怎么还会有客人呢?于是他便起身开门,打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两位素不相识的中年男女,看上去像是一对夫妻。石先生正在疑惑中,那男子先开口自我介绍说:“我姓李,是一楼的住户,上来向你们祝贺乔迁之喜。”

原来是邻居啊!石先生赶紧往屋里让。

李先生连忙摇头说:“不麻烦了,不麻烦了,还有一件事情要请你们帮忙。”

石先生说:“别客气,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您尽管说。”

李先生请求道:“你们以后进出单元防盗门的时候,希望能够轻点关门,我们住一楼,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说完,静静地看着石先生夫妻,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

石先生沉默了片刻,回答说:“当然没问题,只是有时候急了便会顾不上了。只是想冒昧问一下,既然你父亲受不了惊吓,为什么还要住在一楼呢?”

李太太忙解释道:“我们其实也不喜欢住一楼,又潮湿又脏,但是公公腿脚不好,而且还有心脏病,心脏病人需要适度活动。”听完后,石先生心里顿时一阵感动,便答应以后尽量小心。

在这栋楼房中住了一些日子后,石先生发现他们的单元门与别处的单元门的确不太一样,所有的住户在开关防盗门时,都是轻手轻脚的,绝不像其他单元时不时“咣当”巨响。一问,大家果然都是受李先生所托。

转眼一年过去了,有天晚上,李先生夫妻又来到石先生家,一见到他们,就先深深地鞠了个躬,半晌,头也没抬起来。石先生急忙扶起他并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李先生的眼睛红肿,原来昨天晚上,老爷子在医院病故了。在病故之前,老爷子曾对儿子交代过:对大家这些年来对自己的照顾非常感谢,给邻里带来不少的麻烦,要求儿子挨户拜访,见到年纪大的邻居叩个头,年纪轻的鞠一躬,以此来表示自己对大家的感激。

听完之后石先生用眼睛偷偷一扫,果然在李先生笔挺裤子的膝盖处有两块灰迹,想必是给年长的邻居叩头时粘上的。

送走了李先生夫妻,感慨万千的石先生对太太说道:“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真是想不到也担不起呀!”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并不是相互对立,而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每一个人都应该与别人和睦相处,都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体谅,多给对方开一些方便之门。有些时候,自己做得只是一丁点儿小事却换来别人的万分感激。

而这种内在的修养,就来自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明白点出了在佛法的修行上,师父或老师只能指点方法、门路,如果想要真正学到本领,还是要靠自己的体会和努力。但究竟如何修行,要看个人的用心了。

圣严法师在《人行道》一书中明白指出:“所谓修行,简单地说,就是修正自己身体、语言、行为的偏差,通过任何方法而达成这个目的,就是修行。”很多人认为“修行”是一件很高深的事,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事实上,佛教的修行,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内在的心念,到外在的言谈举止中一点一点地悟道,少一点得失心、是非心、自私心,多一点谦虚心、慈悲心、宽容心,这就是佛法的体验,做到这些,就是在修行了。

注重点滴的修行,是一种对生活负责的态度,这种态度体现在人生的各个方面。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注重点滴,就表明有一种强烈责任感的敬业精神,没有从细微处做起的敬业精神,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常常是小事做不成,大事也就更加无从谈起了。

注重点滴的修行,是一种能力,并且要懂得积累。任何事物,都要经过逐渐积累的过程,在事物的背后,无不有着无数个点滴的积累。“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注重点滴的修行,也是一种心境。只有遇事沉着冷静注重细节的人,才能够见微知著,洞察秋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